韓瑩瑩,秦 娟,劉春輝,張婉月,朱 婷
(1.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 江蘇南京210042;2.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江蘇南京210042)1 234 ,1234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江蘇省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近年來,各級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陸續推出多項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然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對經濟、社會的整體貢獻相比,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的融資支持仍顯不足。
現有圍繞企業融資能力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上市公司或國企,如王駿飛[1]以 2013—2017年創業板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綠色信貸、環境規制與創業板企業債務融資能力之間的正相關性;劉佳偉等[2]以我國2009—2016 年間 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分析了企業獲獎與債務融資能力之間的關系;岳昊敏等[3]通過對2015—2018年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的分析得出,償債和盈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融資能力;周特友等[4]以 20個國家經自主創新示范園區在新三板掛牌的科技公司為樣本,發現經營績效對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所起的作用較為有限。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尚未上市融資的企業可選擇的融資方式和實際融資情況,探索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提升路徑和政策引導方向,以期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進一步優化管理和資源配置,為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體驗提出政策建議。
江蘇省近年來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大力發展創新型企業集群,并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引導、培育和管理。從不同統計口徑來看,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數量最多,2018年底全省納入調查統計范圍內的民營科技企業達13.1萬家,但民營科技企業的認定條件不限規模,部分民營科技企業規模較大;其次是符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相關評價標準的企業,2019年底江蘇省進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的企業超 2萬家,2020年還有6400余家企業已通過審核。為了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2013年起,江蘇省科技廳會同各相關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共同建立江蘇省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備選企業庫,截至2019年底,入庫企業近3萬家,數量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大體相當。
為緩解省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創新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江蘇省近年來著力構建以風險補償為特色,以“首投、首貸、首保”為重點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首投”即江蘇省天使投資風險補償工作,旨在鼓勵符合條件的天使投資機構投資江蘇省內種子期或初創期科技型小微企業;“首貸”即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貸款,簡稱“蘇科貸”,旨在引導銀行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低門檻、低利率的流動資金貸款;“首保”為江蘇省科技保險風險補償工作,目的在于為科技創新提供風險保障,引導保險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此外,為助推優質的科創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效對接,江蘇省科技廳開展了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為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闊的擬上市科技企業提供省級科技計劃的優先扶持和上市服務便捷通道。
除了在全省范圍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政策體系以外,江蘇各地也不斷完善地方科技金融服務。科技信貸方面,地方性科技信貸產品不斷涌現,如南京“寧創貸”、無錫“錫科貸”、南通“通科貸”、鎮江“鎮科貸”、揚州“揚科貸”等,部分縣級市如江陰、昆山也設立了“澄科貸”“昆科貸”等具有本地專屬特色的科技信貸產品。科技保險方面,省內較早啟動科技保險工作的地區集中在蘇南的蘇州、無錫、南京等地,主要采用的方式包括對國家規定的一系列險種予以保費補貼和履約保證保險兩類,其中蘇州地區依托蘇州高新區作為國家科技保險試點地區,以及全國首家“保險與科技結合”綜合創新試點地區的優勢,在科技保險工作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形成科技保險“蘇州模式”[5]。
1.3.1 股權投資情況
由于近年經濟下行壓力始終存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股權融資仍較為困難。相關資料顯示,2018年江蘇省創業投資總體保持增長,全省管理資金規模同比增長5.2%,總金額近2400億元。但由于行業規范性要求的持續及增強,創投機構投資行為日趨謹慎,企業獲得的股權融資金額有所減少,其中 2018年全年投資項目、投資金額及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方面同比均呈下降趨勢。
1.3.2 科技信貸情況
以“蘇科貸”為樣本,可以看出銀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力度不斷加強,并在政策性產品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商業化科技金融產品。截至 2019年底,“蘇科貸”累計為6000多家企業發放貸款超550億元,其中面向年銷售收入 5000萬元以下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規模連年保持穩步增長,說明該政策在切實支持初創、小微創業企業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此外,地方政策性科技信貸產品也讓諸多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受惠。如蘇州“科貸通”推出十年來,累計為 6852家科技企業發放貸款 438.51億元;南京“寧創貸”截至 2019年 8月底已引導合作銀行發放貸款超 460億元;無錫 2018全年發放“錫科貸”24億元,惠及企業451家。
1.3.3 科技保險、債券融資服務情況
除了銀行貸款、股權融資以外,蘇州市在科技保險和債券融資工作上先行先試,亮點紛呈。科技保險方面,蘇州市連續8年開展科技保險費補貼,為79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補貼科技保險費用,涉及科技保險承保金額超 1300億元,引導保險機構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緩釋研發經營風險。債券融資方面,2018年蘇州市成為江蘇唯一被列為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企業債券發行、債券品種創新與風險防范等工作成效明顯的全國10個市(區)之一,至2019年5月,成功發行企業債券 63支,累計募集資金 721.2億元,且以5%~6%的平均發行利率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從對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發展情況、相關的政策產品及金融機構服務情況來看,江蘇省雖然在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上取得了成效,但政策的覆蓋面和企業的融資渠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第一,政策性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覆蓋面有待提升。全省性政策性產品如“蘇科貸”,其整體規模和支持企業數相較于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而言,覆蓋率不足 50%。第二,企業融資渠道很大程度上仍受政府政策和金融機構影響。蘇州、無錫等蘇南地區,地方政策性產品種類較多,服務氛圍好,企業融資成功率更大;國有銀行一級分行或城商行、農商行總行所在地的企業,融資選擇面更寬、融資效率更高。
從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的角度來看,其經營特點和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原因。
2.1.1 經營規范性欠缺
科技型中小企業大部分為民營企業,起步階段往往存在管理制度、財務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夠規范的情況,即使目前金融機構已應用了大數據分析作為判斷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的手段,其內部交易、真實營運信息仍難以獲取。
2.1.2 融資信息匱乏
一方面,企業僅對有合作關系或聯系緊密的金融機構較為了解,了解的層次也較淺,如某一科技型企業負責人可能認識某一銀行的工作人員,但不清楚該銀行有哪些融資產品適合自己;另一方面,企業不了解不同金融機構的客戶偏好和產品偏好,無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合作機構和產品。
2.1.3 融資規劃和溝通能力不強
一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根據經營和發展戰略制定相匹配的融資計劃后,對融資計劃的調整優化能力不足,如果企業現有條件難以滿足金融機構要求,其很難根據相關要求有針對性地對相關管理、資產等因素進行優化或對融資計劃作出調整;二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不善于向金融機構溝通其產品或技術的先進性,也缺少相應的宣傳,金融機構不理解企業經營模式和創新點時,往往不敢與企業深入合作。
2.1.4 缺乏足夠的抵押和擔保
與傳統工業企業相比,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供抵押、擔保的固定資產較少,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所創辦、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尤為如此。雖然目前銀行、擔保機構有信用類甚至純信用產品可供企業申請,但當企業已使用的信用類融資達到一定規模后,很難再新增債權融資金額。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同樣存在制約其融資的因素。
其一,企業融資門檻、融資成本受外部政策影響較大。新冠疫情影響下,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提出金融必須以超常力度支持小微企業穩定發展,通過采取降低利率、減少收費、財務重組和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措施,切實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然而一旦相關政策取消或放開管制,抽貸、限貸和融資成本上漲難以避免。其二,缺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與應用機制。近年來,江蘇省組織各有關部門出臺行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規范,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為基礎建立行業信用評價及應用制度,取得一定成效,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與其他企業不完全相同,而現有的信用評價工作體系中并無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專業領域,相關的應用也尚未啟動。
綜上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提升融資能力應以修煉“內功”為主,并適當尋求外部支持。
科技型中小企業要自覺規范經營管理,建立健全財務、人力資源和研發管理制度,通過規范經營不斷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贏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和支持[6]。此外,企業還要不斷增強生產運營水平,充分發揮并不斷鞏固其作為科技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后,有序、規范的現場秩序也有利于金融機構開展實地評估。
科技型中小企業應圍繞本行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和自身所處的生命周期,綜合考慮企業經營規模和戰略規劃,明確各階段融資需求,科學預測所需資金量,明確當前亟需解決的具體問題和融資方式。融資貴問題突出的企業,可進一步評估現有融資結構和合作金融機構的收費是否合理,采取調整結構、更換合作機構等措施;融資難問題突出的企業,可結合企業資產、負債和盈利情況及企業主個人資產,找尋市面上是否有合適的融資模式和產品,并積極與相關金融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對接,如暫時沒有合適產品匹配,則建議對照門檻最低的融資產品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優化企業自身條件。
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初創階段的企業而言,企業的各項資質認定和榮譽能較好地展現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和人才團隊實力,傳遞企業經營管理良好及其未來預期樂觀的積極信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科技型中小企業可圍繞科技、工信、人才等有關主管部門的相關政策,積極申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資質認定,申報各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科技計劃項目和科技獎勵,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的顯示度和企業美譽度,減少融資約束。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培養一支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強且相對穩定的融資人才團隊,能更好地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外部融資。建議科技型中小企業優化核心團隊結構和組織結構,盡早培養造就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術、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隊伍,輔以合理的薪酬和股權激勵,讓人才為企業融資和發展建言獻策。與金融機構和主管部門建立維持良好關系,使其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潤滑劑”和“助推器”。
一方面要尋找可靠的“參謀”。當企業融資過程中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或人才團隊專業性不足時,企業需借助公益性服務機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等“外腦”進行判斷、篩選,避免選擇不合適的融資合作伙伴甚至陷入欺詐陷阱。另一方面要尋找可靠的融資服務平臺。好的融資服務平臺能為企業提供真實有效的融資對接,還能讓企業獲得更多選擇權,從而提高企業融資成功率和效率,有效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對政府機構而言,為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政策性科技金融支持體系,推動投、貸、保聯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為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開辟綠色通道,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鏈條;二是構建信用評價機制,針對科技型企業特點建立其特有的信用評價與應用機制,發揮“白名單”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為科技創新信用評價高的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三是不斷優化公益性科技金融對接服務平臺功能,讓其發揮投融資對接、科技金融人才培養、科技金融產品創新、科技金融實踐研究等更多作用,進一步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