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辭辭,陳海蓮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杭州 310009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是通過股動脈或心尖等途徑送入介入導管,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區打開,從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復瓣膜功能的一種微創手術,具有無需體外循環、恢復快等優點,為外科手術高?;虿荒苣褪苁中g的主動脈狹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1]。超高齡患者,身體機能差、合并疾病多,行TAVI面臨巨大風險。多學科診療團隊(MDT)是一種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依托團隊成員緊密協作,制定規范化、個體化、連續性的綜合治療方案的模式[2],為超高齡患者順利進行TAVI,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的連續性和可行性奠定基礎。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在MDT模式下對5例90歲及以上的超高齡患者實施TAVI,效果較好,現將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90~92歲,平均年齡90.8歲。5例患者均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其中主動脈瓣嚴重狹窄2例,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輕度關閉不全3例,合并高血壓4例,糖尿病3例,心房顫動2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例,下肢動脈粥樣硬化1例。
采用全身麻醉,術中穿刺雙側股動脈或左側頸內動脈,并于右頸內靜脈置入漂浮臨時起搏電極至右心室,在快速右心室起搏 (180次/min)條件下,經瓣膜輸送系統將CoreValve/VENUS/Edwards人工瓣膜送至主動脈瓣水平,在升主動脈瓣造影指導下準確定位釋放,術畢轉入心血管內科監護室(CCU)進行監護和治療。
5例患者TAVI治療過程順利,4例經雙側股動脈路徑、1例經左側頸內動脈路徑植入生物瓣膜。1例術后第1天出現房室傳導阻滯、1例術后第1天發熱、1例術后第2天穿刺點血腫,經對癥處理,癥狀緩解,觀察1~2 d后生命體征平穩轉回普通病房。5例患者住院時間14~22 d,平均住院時間18.8 d,病情穩定出院。
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隨之升高,對機體生理代謝水平和免疫防御機制產生負面影響,增加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延緩術后康復速度[3]。超高齡患者自身機體儲備恢復能力處于低水平,因此TAVI前重視患者的營養狀況格外重要。收集患者身高、體質量獲得體質指數(BMI),并結合實驗室檢查報告,判斷患者營養狀況,按醫囑給予指導。本組1例患者BMI為17.36,白蛋白為33.6 g/L,請營養科會診后予腸內營養粉劑(安素)50 g 每天3次口服持續7 d,同時給予高蛋白飲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高蛋白易消化飲食宣教與指導,患者術前白蛋白提高至35.1 g/L,順利進行手術。
TAVI是外科手術高風險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新的選擇[4-5],但術前仍需對患者整體情況、瓣膜解剖特點和手術路徑進行評估,分析手術風險。對于TAVI 患者手術整體風險評估,常使用心臟手術風險評估歐洲系統( EuroSCORE)或STS評分系統[6];對于瓣膜解剖特點和手術路徑的評估,可通過超聲心動圖、食管三維超聲心動圖、心臟核磁共振、B超等方式進行評估[7]。在評估過程中,護士做好對患者及家屬的解釋說明和檢查過程中的轉運配合。本組1例患者經評估股動脈偏細,TAVI團隊建議行經頸動脈路徑手術;4例選擇經雙側股動脈路徑手術。
由于心臟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等原因,患者多伴有胸悶、氣喘不適,易發生跌倒,因此做好跌倒防范管理尤為重要。護士運用Morse跌倒風險評分表[8]對患者進行跌倒風險評估,Morse評分45分以上,為跌倒高風險患者,實施高危跌倒防范措施,護士向患者及家屬告知潛在的跌倒風險和跌倒危害,指導陪同照護和注意事項;住院期間,患者夜間休息拉上床欄,下床活動時家屬陪同,穿防滑鞋等。本組5例患者術前伴有胸悶、氣喘不適,術前行6 min步行試驗,其中2例因無法耐受未完成試驗、3例試驗結果分別為350 m、239 m、125 m,活動耐力均較差;Morse評分均在45分以上,為跌倒高風險患者,給予上述措施后,5例患者住院期間無跌倒發生,跌倒防范依從性好。
2.4.1血管并發癥
由于生物瓣膜傳輸系統需要使用直徑大(20F/16F)的血管鞘、手術的穿刺點多、經血管入路操作多、術中抗凝藥物使用等,易導致術后發生出血、滲出、血腫等血管并發癥。Leon等[9]在觀察了21個中心的358例接受TAVI的患者后發現,血管并發癥發生率為16.2%。為此,術中采用proglide血管縫合器封閉穿刺切口,聯合按壓止血、彈性繃帶包扎,切口以0.5 kg沙袋壓迫4 h,指導術肢制動24 h;密切觀察患者各個穿刺點有無出血、血腫的發生,嚴格做好交接班;術后如穿刺點出現少量滲血,予適當加壓包扎、減少活動,觀察滲血情況;如穿刺點出現血腫,立即報告醫生予加壓包扎減少活動,必要時予床邊B超判定血腫性質,及時血管外科介入治療。本組l例術后第2天發現左腹股溝穿刺處出現2 cm×2 cm小血腫,予加壓包扎、減少活動后,血腫逐漸消退。
2.4.2房室傳導阻滯
TAVI后房室傳導阻滯發生率為12%~39%[10-11]。為預防TAVI后傳導阻滯發生,患者術中經右側頸內靜脈植入臨時起搏器,術后密切觀察心率、心律變化,關注臨時起搏器是否妥善固定;當心電監護提示心率低報警時,警惕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按醫囑啟動臨時起搏器,并查看其設置頻率、起搏閥值、電池狀態等;臨時起搏器拔除之前,囑患者取平臥位,避免右側臥位,防止電極脫落。本組1例術后第1天出現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伴有頭暈癥狀,立即報告醫生,開啟臨時起搏,調整頻率為70次/min,此時心電監護提示為心室起搏心律,第2天恢復竇性心率,術后第6天成功拔除臨時起搏器;4例患者心電監護提示為竇性心率,予術后1~2 d內成功拔除臨時起搏器。
2.4.3感染
TAVI后預防感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按醫囑予頭孢呋辛鈉1.5 g,每12 h靜脈滴注預防感染,患者體溫正常1~2 d停用抗生素,注意及時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密切關注患者體溫變化,當體溫高于38.5℃,報告醫生,給予物理降溫等處理。本組1例術后出現體溫升高,波動在37.6~39.3℃,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延長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和物理降溫后,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范圍。
2010美國心肺康復協會/美國心臟協會更新的指南中指出TAVI后患者需要進行心臟康復運動鍛煉[12],同時證據顯示心臟康復運動能維持老年人的獨立生活能力[13]。因此,患者術后在護士的指導下盡早進行了心臟康復運動鍛煉。術后第1天,患者在家屬或護工幫助下進行上肢、下肢的主動或被動運動;術后第2~3天,患者病情穩定,加強在床上進行主動或被動關節活動,如出現穿刺點出血、滲出及血腫,經醫生評估后,在醫生允許下活動;此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活動,如床邊大小便、踝泵運動、關節操等。本組5例患者術后第1天均進行上肢的被動關節活動和踝泵運動;第2天,4例加強在床上進行被動關節活動,1例左側腹股溝小血腫患者降低髖關節活動、加強踝泵運動和上肢活動;術后第7天,2例患者可床邊坐位,用床邊便桶;出院時,3例患者在家屬陪同下在病室內間斷活動持續時間達10 min,2例可床邊活動。
90歲及以上的超高齡患者在MDT模式的指導下成功行TAVI,關鍵在于醫護技多方合作。護理重點為術前進行營養評估與指導、手術風險評估,做好跌倒防范管理、心血管系統檢查的配合,術后加強并發癥預防及護理,心臟運動康復鍛煉指導等。確保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的連續性和可行性,最終促進超高齡患者術后恢復良好,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