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楊 陽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6)
加強科教融合,提高本科生科研與創新能力符合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趨勢。重點科技創新平臺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優秀領軍人物,承擔了大量重大科研任務,擁有精良的儀器設備、濃厚的學術氛圍、前沿的課題、廣泛的國際交流,重大成果不斷涌現,支撐產業發展成效顯著,這些為支持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國家和相關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類文件,加強科教協同、培養創新性人才。2017 年12 月,教育部正式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將科研育人作為第二大育人工作。2018 年6 月,科技部、教育部召開會議,成立了科教協同領導小組,建立科教協同體制機制,簽署了《科技部教育部科教協同工作協議(2018-2022 年)》,陳寶生部長指出,要在制度設計、改革舉措、資源配置、政策供給等方面做好協同配合。2018 年8 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快建立科教融合、產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機制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
科教融合是近年來科研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查閱文獻發現,中國人民大學周光禮教授最早提出了科教融合的理念,其在文章(2012、2018)中從科研與教學關系理論進行了反思與批判,并基于國內外教育思想歷史的回顧中重申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性與真理性。東明等(2019)指出,科教融合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理念,要以科教融合為核心思想,通過組織機構、考核機制、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設,從而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科研思維能力的高精尖人才。此外,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東華2015;林彥紅2015)分別針對自身具體情況,探索實踐了科教融合戰略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
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 “協同中心”)于2013 年5 月認定為首批國家“2011 協同創新中心”之一,是由蘇州大學牽頭,蘇州工業園區主導,協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江蘇省納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單位聯合組建的新型協同創新基地。中心瞄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區域發展重大需求,通過深入推進校地、校校、校所、校企的全方位協同,不斷完善產業需求導向牽引的體制機制,實現共享合作與協同攻關,努力推動納米科技相關多學科交叉融合及一流學科建設,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高端復合人才培養,助推區域新興產業倍增,搶占全球經濟增長點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協同中心以“國家試點學院”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為主體,聯合共建“蘇州聯合納米學院”,實現了師資共享、課程共享、協同育人,為區域納米產業的發展輸送了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已培養本碩博畢業生1658 人,其中涌現了諸多國家級成果獲得者,多人次榮獲基金委優青、青千、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省部級一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挑戰杯競賽項目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等眾多榮譽。中心人才培養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8 年)。
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首要條件。協同中心建立了國際化的教師聘用和遴選制度。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育人理念,著力將協同中心的綜合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努力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獨立思考能力和完善人格的納米科技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協同中心建成一流的師資隊伍,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用于創新人才培養培,形成了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蘇州大學在納米材料與技術領域,具有很強的學科建設背景,協同中心相關的化學、工程學、材料學、物理學等14 個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1%,化學、材料科學2 個學科進入前1‰,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納米科學與技術名列世界第19 位,國內第4 位。協同中心匯聚了相關人員三百余人,包括兩院院士3 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 人,國家“優青”14 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9人,國家“四青”人才30 余人。此外,協同中心匯聚了省部級及以上基地平臺32 個;購買國內外納米、新能源、環保及材料相關方面的圖書資源8000 余冊左右,自編教材、著作10 余部,這些都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協同中心認定以來,在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區域貢獻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成效,累計獲各級科研項目779 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68 項,總經費12.27 億元。累計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652 篇,含Science 論文3 篇、Nature 論文2篇;獲國家三大獎8 項,省部級獎28 項。協同中心積極推動科研反哺教學機制的建立,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在滿足正常科研任務需求的前期下,所有儀器全面、有序的對本科生開放,以科研任務和活動為依托,建立吸引本科生參與科技平臺活動的機制,為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創造一定的條件。
樹立科研育人的理念,強化科研平臺育人的功能。借助協同中心的各種資源優勢,讓科學研究的思維和理念貫穿學生的教育全過程。首先,將納米科技前沿引入課堂,科研一線教師均直接承擔專業課教學,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前沿信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所有本科生盡早的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其次,全面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堅持立德樹人,加大導師對學生科研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導,建立“顧問” 體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科研活動中,訓練其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以科研項目為依托,以平臺開放課題、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畢業論文設計、論文寫作為切入點,構建“本-碩-博”多層次的科研項目參與機制,建立科教協同-人才培養-反哺教學科研的機制。協同中心有價值20 萬以上各類儀器設備700 余臺套,折合設備價值近9 億元,其中價值50 萬以上各類儀器設備近7 億元,本科生經過培訓可以直接操作高端實驗設施,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科研素養與實踐動手能力。支持學生早進科研團隊、早進實驗室,實現平臺育人,通過系列改革,協同中心以高水平科學研究促進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實施研究性教學,改變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完善創新實踐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和問題導向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協同中心堅持國際化建設,促進學生國際協同培養,設立專項資金,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設立“2+2”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3+1+1”本碩連讀聯合培養項目、“2+2”博士聯合培養項目等。自認定以來,中心與15 個國家的32 家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建設各級各類國際合作平臺9 個,包括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與器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這些國際化資源的取得,為本科生培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課程設計方面,協同中心融合了蘇州大學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優勢課程,制訂了國際標準的培養方案,形成了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專業課均實行全英文教學,使用原版英文教材,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引導式教學方法授課。為了讓學生能適應專業課全英文教學,建立了自己獨立的英語語言中心,擁有多位語言學背景的全職外籍教師,他們針對本專業的學科和特色,為大一學生開設了學術英語課程群。
協同中心形成了適應納米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構建了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協同育人新制度。協同中心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國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的自然指數特刊于2016 年11 月17 日以“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先鋒”為題對協同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專題報道,突出介紹了協同中心教科融合、學科融合、國際融合的“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標全球納米人才培養的知名學府-滑鐵盧大學納米人才培養的模式,協同中心已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已成為納米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