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樂山師范學院旅游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下,被列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旅游業迎來了嶄新發展時期,而行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旅游人才支撐。“十三五”期間,旅游人才數量由“十二五”末的670 萬人達到825 萬人。截至2017 年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開設旅游系(專業)的旅游院校總數2641所,招生為27.39 萬人。[1]
當前國內對高校旅游人才培養認知歷經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較為單純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屬性。魯淑云(1996)強調旅游教育(包括高等旅游教育)屬于職業術性質的教育,應以應用科學理論為主;[2]馬勇(2003)認為本科層次的旅游管理專業應面向市場,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3]保繼剛(2008)認為旅游行業人才需求的特點與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不適應造成我國旅游本科教育萎縮;[4]程曉麗,祝亞雯(2012)提到有研究表明,旅游產業與110個產業和行業相互關聯。[5]
第二階段是將聚焦點從“應用”轉移到“人”身上,主要由四個層面構成。第一是人才培養量與質的思索。魏小安等(2006)指出在旅游人才培養模式上需強調教師、教材、學生三方互動;[6]徐虹、姚延波(2009)認為高等旅游教育培養目標上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誤解為操作型人才培養;[7]湯利華(2013)指出在為旅游產業集群培養人才時,必須十分清楚培養哪種類型人才(如管理類或技術類等);[8]余昌國等(2016)根據測算表示2018 年“旅游業直接與間接就業”新增高等專業人才需求量達268 萬人。[9]第二是研究人才培養的院校及專業設置。鄭向敏(2009)等構建“三階段三方面”三維人才培養模型;[10]張凌云等(2011)直言四川省旅游院校數已經嚴重過剩;[11]陳燕等(2011)表示旅游本科教育在培養理念、專業設置等多方面存有不同程度誤區;[12]保繼剛(2016)稱旅游管理學科其二級學科身份致使其受到不少矮化對待。[13]第三是探討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機制。吳必虎等(2005)認為“對旅游的理解被局限為一種企業和行業活動”;[14]陳國生,陸利軍(2011)參考“工學結合”實現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與在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15]第四是借鑒國外高校旅游人才范式。鄒統釬等(2009)指出在產研結合方面,希爾頓飯店學院十分注重與業界的合作;[16]袁媛(2013)列舉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兩所全球頂尖酒店管理類院校人才培養的舉措。[17]
綜上,國內期刊已刊登眾多有關院校旅游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論文特刊,但運用數理分析旅學生專業感知與就業滿意度的人才培養研究現存文獻較少。
本次研究對象省屬普通高校樂山師范學院旅游學院是教育部和四川省“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國家西部旅游專門人才培訓示范單位,PATA會員單位,中國旅游協會教育分會優秀會員;擁有包括四川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個省級重點研究平臺。[18]學院1992 年開辦專科、2000 年開辦本科。據此筆者認為研究對象選取具有代表性,較為契合論文主題。
為了解學生對對旅游專業和行業感知的滿意度,筆者隨機向旅游學院全年級本專科生中發放線上問卷500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83 份,有效回收率96.6%。被訪樣本中男生58 人占12.01%,女生425 人占87.99%;受訪者年齡集中在19 歲至22歲。問卷含單選多選,包含基本信息、行業和專業感知、專業滿意度以及擇業傾向、家庭因素等5 個單元,涉及感知、滿意度等選項采用李克特5 分量表設計,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進行分析。
在校生對待旅游行業的認可與感知態度,會較大的影響到他們今后是否會選擇在旅游行業內就業。在問題“畢業后是否繼續從事旅游或酒店行業”單選中,選擇“不從事旅游酒店行業”的比例占受訪總學生數的41.61%,結論與其他學者同類問題結論非常相近(吳巧新等在江蘇高校44%調查結果、[19]彭建在全國10 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39.4%調查結果),[20]均表明旅游業對學生就業吸引力并不強。此外有高達37.68%家長不贊同子女就讀旅游類專業。
針對問題“您畢業后是否會選擇進入旅游行業”,回答不確定的學生占比高達75.98%,僅有15.11%學生回答會;其中高達71.83%受訪學生認為“崗位不穩定”是導致自己選擇不進入旅游行業的最大原因。
(1)專業的認知感知。近500 名調查學生中,61.63%學生表示入學時選擇旅游大類專業并非出于喜愛,而是“被迫無奈之舉或專業選擇有限” 的結果。筆者以“是你自己的選擇的旅游專業”“你入學前喜歡旅游管理專業”作為自變量X,“總體上對本專業認可度”作為因變量Y,進行線性回歸分析(F=7.644,p=0.001<0.05),證明構建有意義;選定的兩個自變量回歸系數值的p 值均小于0.05 和小于0.01 具備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表明對真正喜歡旅游專業的學生,才會認可本專業。
(2)專業接受度與行業滿意度分析。采用Logistic 分析來研究影響受訪學生專業選擇的因素。結論表明,工作興趣、個人發展空間等因素不會對學生選擇旅游管理專業產生影響,而薪資福利對學生選擇旅游管理專業有著正向影響關系,可見學生認為選擇“本專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相信未來就業有較高薪資福利”;通過person 系數相關分析得出“旅游業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 是制約學生從事旅游酒店業主要因素。
(1)專業第一印象不太被認可。調查中發現高達59.62%的學生表示選擇旅游專業是因為被調劑或者填報志愿專業有限。在實際調查中筆者中發現該校高考錄取過程中,“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專業“第一志愿填報率”“專業錄取最低分”幾乎一直長期位列全校所有專業末尾(參考2013 至2019年該校每年新生入學數據)。
(2)行業就業滿意度低,人才流失嚴重。旅本實習生畢業前在旅游用人單位的工作滿意感,與其畢業后到旅游業擇業的意向之間有內在必然的聯系。[21]學院2015 年至2019 年歷年畢業生畢業后,繼續留在旅游酒店業從業的人數不及總畢業生人數的12%,這是一個不符合學院和企業預期的數字。而前人研究也表明,應用型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在本行業內就業率在10-20%之間,兩年后仍在旅游行業內的不到20%。[22]
(3)行業起始待遇不符合預期。前文回歸分析結論學生認為選擇旅游行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未來就業有較高薪資福利”,然而據該校官方數據,2019 年全校15 個二級學院所有畢業生月收入最低的學院恰恰是旅游學院(2587 元),其宿餐飲行業收入也位列全校所有畢業生就業行業收入排名倒數第1。[23]
本文結論認為,地方高校旅游專業學生整體上對于專業認知度和行業滿意程度不高,未達到院校、企業和社會的期望值。基于上述出現的問題,如何規避地方旅游院校人才培養的現有誤區,如何更加科學有效開展人才培養,如何有效穩定推動旅游專業畢業生在行業內就業,這是當前擺在高校師生、旅游行業和社會三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