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魯哲,賈秋艷
(青島市水務管理局,山東 青島 266071)
青島市是中國北方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對青島市水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根據《青島市水功能區劃》,全市共有水庫功能區25個、河道功能區55個。其中產芝水庫、尹府水庫等主要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日供水能力51.1萬m3,占全市城區水源供水能力的32%;白沙河、風河、丈嶺等主要地下水水源地日供水能力9.6萬m3,占全市城區總供水量的6%。
據近幾年監測數據,青島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已超過省下達的控制目標。但水源地保護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產芝水庫、尹府水庫等主要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均存在中、輕度富營養現象,超標項目有COD、總磷等。部分水源地水質在個別月份存在超標現象。
近年來,青島市人大頒布實施了《青島市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市政府發布了《青島市水功能區劃》和《青島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批準了《青島市水資源綜合規劃》。各區、市及各水庫管理單位針對水源地保護也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措施,為青島市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
為推進水務一體化改革,2018年底青島市政府組建了青島市水務管理局,將原市水利局的職責,以及原市城市管理局、原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等職責整合,清除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多部門管理給水源地保護造成的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問題。
自1996年開始對全市地表水、地下水特別是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進行監測。經過多年努力,監測制度、監測站網進一步規范完善,監測頻次和監測項目進一步增加。目前,針對水功能區監測站網,對全市54個斷面,每月監測一次,對產芝、尹府、嶗山、棘洪灘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每月監測2次。監測結果及時報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同時將水功能區水質超標情況通報市環境主管部門,為水資源的科學管理、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年來,結合青島市水源地安保現狀,按照銷號制、先易后難、先近后遠、封閉與監控同步的原則,分期分批對全市22座大中型水庫及重要水源地實行以“物理隔離、視頻監控、設立標志”為主要內容的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設,實現了飲用水水源地物理隔離,有效杜絕傾倒垃圾以及取土、采砂、放牧、種田等損害水源地生態環境的行為,強化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
從2017年開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青島市全面排查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重點聚焦“劃、立、治”三項工作內容,通過全面摸底排查、實施清理整治、逐一核查銷號等方式,2018年年底前完成了市級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2019年年底完成了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
1)水源地多頭管理。主要城市水源地產芝、尹府兩座大型水庫分別隸屬萊西市和平度市,棘洪灘水庫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青島分中心管理,嶗山水庫由青島水務集團管理,其它水庫分別隸屬不同區、市。
2)各監督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晰。雖然水源地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但環保部門負責水污染防治,市環保部門、城建部門、農業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別牽頭負責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相關工作,水源地保護還牽扯到林業、公安等部門,協調對接難度較大。
目前,青島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狀況較好,但個別水源地污染情況仍然比較嚴重。
1)點源污染。除少數飲用水水源地上游工業廢水仍有排放外,近幾年來,部分水源地旅游業快速升溫,游客逐年增加,餐飲、休閑度假、特色農業、食品加工等也有了一定規模的發展。由于污水和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對水源地生態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對水源地水質產生較大的威脅。
2)面源污染。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量居高不下,有機肥利用率很低,農村家庭分散養殖畜禽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放,部分保護區內土地多數被農民開荒種地,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根據近年來監測結果,禽畜養殖污染源中的COD占總量的86.5%;氨氮占總量的46.0%;總磷占總量的99.5%;總氮占總量的98.9%。地下水水源地面源污染物中,農田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最為突出。
完善水資源保護協作機制,建立健全水源地日常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水源地保護管理各職能部門的職責,發改、城建、公安、水務、環保、農業等部門加強協作,統籌協調水源地保護工作。
構建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水源地保護資金投入機制,穩定并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對水庫上游要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盡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同時,要重視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的治理,拆除或搬遷飲用水水源地周邊排污口,修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轉運站等,減少污染源對飲用水源水體質量的影響。加快水源涵養林建設,保護水源,改善水質。
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做到“一源一案”,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完善水源地視頻監控設施,加強預警系統建設,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和設施建設,構建“風險源—連接水體—取水口”三級應急防控體系。
落實并公開水源地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及“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研究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責任與考核機制,明確考核對象、考核內容以及獎懲措施等。
公開水源地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公開問題清單及整治進度,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主要媒體、政府網站及微博、微信等形式宣傳報道水源地保護情況,鼓勵群眾監督、舉報,邀請媒體、公眾參與執法檢查,提高公眾參與水源地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