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波,朱志豪,胡文學
(1.臨沂市水利工程保障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1;2.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3.臨沂市河東區水務局,山東 臨沂 276001)
臨沂市市域廣闊,山區、丘陵和平原面積各占1/3,小流域及村鎮分布面廣量大。不同類型村鎮規劃建設中,其排水系統建設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村鎮未來水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臨沂市村鎮實際,從資源利用型排水系統規劃,探索村鎮雨洪資源利用;從村鎮分散污水處理探索再生水循環利用,采取水循環利用一體化解決方案,完成村鎮排水體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更新,以達到節約用水,改善水環境目的。
村鎮排水系統包括雨水排澇系統和污水排水系統兩類。臨沂市多數已建村鎮兩個系統合二為一,稱為合流制排水系統。新建鎮及建制鎮大多規劃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但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分流制排水實施的不徹底、不充分,致使村鎮排水系統標準低、排水系統沒有考慮雨水綜合利用,不能滿足污水和雨水分流獨立收集利用的條件,雨水期間混合污水橫流街道,既影響公共環境衛生,又給村鎮雨洪水資源利用帶來難度。
村鎮規劃和舊村鎮改造,需要突破傳統城市排水理念,建立村鎮雨水循環利用模式。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是雨水排入管道,再流入河道。隨著村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鎮生產、生活、綠化及水域面積不斷增加,用水量逐年增長。因此,應結合雨水排水系統建設,利用好村鎮雨供水資源。生態村鎮雨水水循環利用模式建設應該是既要考慮汛期排水渠道,也要設計收集利用雨水設施。可以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利用分散和集中雨水排水溝道管網,把雨水通過沉淀技術處理、凈化等一系列流程收集,然后轉流到村鎮公園、池塘、汪塘,應用于綠化、美化。
對山丘區村居采取水窖+排水溝渠+前置沉淀+山塘的收集模式,利用山塘解決抗旱水源;對平原區村居采取屋頂雨水+排水管溝+前置濕地+汪塘+承泄河道的模式,利用雨水解決灌溉和環境用水;對新建鎮適當提高雨水排水標準,對改造鎮逐步改造為分流制排水,實現庫、溝、渠、塘水系連通,建立基于小流域上下游互動的水循環利用模式。
從雨水收集、水凈化、塘系統到生態循環利用,可成功實現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合理利用,將此模式同步納入村鎮規劃建設,可有效解決山丘區缺水的同時,提高雨洪資源利用水平,實現分散式高水高用的同時,全面提升村鎮水環境。
國內外實踐經驗表明,村鎮污水的再生利用是開源節流、減輕水體污染、改善村鎮生態環境、解決村鎮缺水的有效途徑之一,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村鎮公益用水可通過中水回用,在現有供水量不變的情況下,使村鎮可用水量增加50%以上。目前水循環利用技術在村鎮和城市推廣力度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再生水的利用面臨鋪設新的管網,成本較高,加之節水意識不強、節水氛圍不濃等。生態文明社會需要喚起大家的水循環節水意識,從長遠發展來看,目前村鎮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雖然投入較大,但對未來生態環境建設和污廢水資源化利用卻有著很好的導向和基礎作用。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和推廣水循環利用技術。
村鎮規劃和舊村鎮改造,按照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原則,需要突破傳統的建筑排污和生活排污觀念,結合分散和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實現村鎮再生水循環利用模式。如果村鎮較為分散,則由每個村居單獨進行污水處理。較為集中的村鎮則采用小型公共污水處理設施來統一處理。生活用水可分飲用、日常洗用等,具有多個層次循環的節水空間。村鎮建筑理念應該統籌考慮再生水的開發利用,使村鎮污水盡可能就地處理、就地回用。若達到一定建筑規模、居住人口或用水量的村鎮居住小區,應使再生水用于沖廁、保潔、洗車、綠化、環境和生態用水等。
隨著村鎮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公共建筑用水需求將呈增長趨勢,而地源熱泵、生活用水及空調系統應作為公共建筑節水的重點之一,應科學考慮廢水回收利用。村鎮供排水企業應積極追求節水和水環境保護雙重效能。現在大多村鎮都興建污水處理廠,但出廠水往往都直接排到河道溝渠里,如果把這些水經過處理后再輸送到周邊的工廠、居民廣場及村鎮汪塘等水體環境中,用于生產、村鎮環衛、綠化等,將可有效節約制水成本。
保護好水的自然循環,實現好水的利用循環,采用供、用、耗、排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既是村鎮排水系統構建水循環利用模式最優選擇,也是落實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最有效措施。需要從宏觀戰略和利用模式上進行戰略轉變:
1)在全市范圍內確立村鎮建設水生態優先、節水優先的指導思想。村鎮范圍的政府、社會單位、企業、村居真正樹立珍惜水、保護水的自覺意識,尊重水的自然循環規律,養成健康用水的良好習慣,摒棄污染水、侵害水的行為,為實現水的健康循環利用打下基礎。
2)將水的健康利用循環納入村鎮建設總體規劃。把水循環利用理念作為村鎮規劃的原則,體現到村鎮規劃和建設的具體內容中。并通過嚴格的控制制定符合臨沂實際的村鎮排水系統專項規劃,確保在村鎮建設中落到實處。
3)以水的健康循環利用為基本思路,以維護河道健康生命為目標,全面落實河長制。注重村鎮所在區域庫塘、河段及河道溝渠水生態目標,科學制定一河一策方案和河渠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嚴格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打造區域型或流域型水循環利用模式,體現保護水的自然循環,把村鎮污水變成合格的水資源,變成很好的能源,變成肥料,實現基于分散零排放的多層次水利用循環。
4)讓水的健康循環理念進入政府決策層面,把水的循環利用擺到村鎮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位置。改變重地上建筑,輕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制定嚴格的水循環利用制度,重視對節水設備、節水技術的開發、改進與推廣,要以頂層設計小康社會、美麗鄉村、城鎮化進程等需求為導向,科學研究,果斷決策,把實現水的利用循環作為村鎮水務工作的中心任務。
綜上所述,要實現水循環利用,就要根據不同村鎮的水資源供給條件、不同區域水環境狀況,因地制宜,將庫塘蓄水、村鎮滯蓄雨水、污水處理再生水納入區域和村鎮基于節水的水資源統一配置,率先實現村鎮防洪供水安全的同時,逐步實現村鎮水利用循環,實現社會單位、社區、鄉村的水循環。全面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高效利用水資源,為生態村鎮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利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