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博,劉宗路,劉文寶
(1.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2.德州市李家岸灌區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德州 251500)
山東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8m3,水資源先天不足。全省河道斷流現象較為普遍,多條河流斷流天數為50~250d,魯北河流斷流天數一般超過200d。湖泊、濕地多年來一直在處于萎縮狀態,南四湖比20世紀六七十年代縮小近1/5,馬踏湖、青沙湖、南旺湖等水面面積也明顯縮小甚至消失。根據多年全省水資源公報統計資料,全省生態用水量基本維持在2~8億m3的低位,遠低于測算的維持河道基流和城鎮生態需水量所需的20億m3,當前可用生態水量嚴重不足。
截至2016年末,山東省淺層孔隙水超采區共有8處,分布在10個設區市;深層承壓水超采區總面積43000余平方公里。由此引發造成了多地地面沉降、塌陷,沿海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1500余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危害大,同時治理困難、成本高,地下水體一旦破壞很難恢復。
由于管理和技術上的局限性,水資源規劃目標和實際用水量仍存在差距,區域間和產業間水資源分配不盡合理。通常水資源是基于歷史數據、氣候預報、未來水條件及用水量變化進行分配,年度內結合水情條件和實際用水需求,優化水資源分配和再分配的實效性不足。同時,為滿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優先滿足工業、生活用水情況擠占生態用水現象較為普遍。
根據《2016年山東省水資源公報》,2016年山東省監測的270余個水功能區中,符合和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的有131個,占監測總數的47.5%;類別為Ⅳ~Ⅴ類水質標準的功能區有91個,占監測總數的32.9%;類別為劣Ⅴ類的功能區有54個,占監測總數的19.6%。水污染形勢非常嚴峻。
據統計,目前山東省有超過2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每年流失土壤超過1.2億t,隨土壤流失的N、P、K等營養元素折合后,約損失標準化肥160萬t;每年阻塞在河道、湖庫中的泥沙超過6500萬m3,相當于7座中型水庫。水土流失造成土地和植被退化、土壤涵養能力降低、生物多樣性衰退、生態系統功能消減等問題,對水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由于河湖岸線不清、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河道、胡泊周邊亂占亂建、亂采亂挖、亂堆亂棄、亂倒亂排、亂砍亂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在一些地區比較突出。在廣大農村,因衛生設施和保護機制不健全,很多沿村河道成為排泄生活污水的“下水道”,河岸兩邊也成為亂倒亂棄的“垃圾場”。一些城鎮郊區及休閑觀光場所,因管理不到位,水域生態環境也遭受嚴重破壞。
水生態文明社會認知度低,社會公眾自覺保護和建設水生態環境的意識還比較淡薄,社會公眾缺乏科學、正確的用水護水觀念,粗放經營,浪費水、污染水環境的現象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對水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占有和破壞環境、破壞山水格局為代價的現象時有發生。部門協作機制亟待完善,環保、水利、農業等部門存在一定的職責交叉,也存在“各自為戰”的情況,沒有形成“一盤棋”,科學的監督監管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此外,在水利工程建設和河湖治理過程中,綜合治理、流域治理、生態治理理念不到位,河道治理線性化、渠道化等問題突出,對水生態環境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影響。
大力發揮水利工程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效應和基礎保障作用,不斷完善水利工程體系,優化完善水資源調配工程,推進水系生態治理。深入推進河道、湖泊、水庫、渠道等水系的生態治理,恢復和強化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體之間的水力聯系,通過水系連通工程,科學調度地表水源、蓄滲回補地下水源,實現地區間、空間上的調劑互補,保障生態用水供應,加快水系生態修復步伐。
按照“總量控制、節水優先、統籌調配、系統治理”的原則,不斷提高對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檢測力度,及時掌握水位、水質變化情況,為判斷是否出現超采問題提供基礎依據。嚴格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對未進行取水許可審批取用水戶的及時關閉、封閉,在一定時限內逐步封閉超采區地下取水工程。嚴格用水管理,科學制定年度用水分配方案;大力實施節水工程,提升用水效率,實施雨洪水資源利用和非常規水利用,逐步減少超采區地下水開采量。推進河湖、濕地、水庫等補水工程,增加地下水的補給量。
統籌考慮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生態等工作,推進區域綜合整治,綜合運用合理開發、調水引流、清淤治污、生態修復等措施,注重生態河岸保護,避免河道裁彎取直,保持河道蜿蜒性、連續性和斷面多樣性的自然形態,打造生態河道。加強水系連通,發揮水流自凈能力,強化生態修復。選擇部分河道開展生態流量(水位)試點,統籌考慮生態用水,改善生態環境。嚴厲打擊破壞河湖水域岸線的違法行為,堅決清理“四亂”,維護河湖管理秩序,為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恢復廣大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空間、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搞好取水許可、水土保持方案、入河排污口設置、水工程管理范圍內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嚴厲查處未批先建、違規亂建、亂挖亂棄等破壞水生態環境行為。聯合有關部門,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劃定并嚴守河流、湖庫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各類生產建設活動。把水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等考核,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考核獎懲,緊緊依靠各級政府強力推動全省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實效。
創新宣傳媒介,提高全面節水認識水平,在全社會營造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宣傳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村居、進家庭;建設一批水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地,樹立一批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典型,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健全聽證制度,采取多種方式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引導公眾參與有關群眾身邊的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項目的建設規劃實施過程。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營造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