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花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膠州管理站,山東 膠州 266300)
引黃濟青工程是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工程之一。該工程的建設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青島市用水難的問題,同時也改善了沿途地市的地下水質狀況,工程建設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工程膠州段輸水河途經膠州市膠萊、李哥莊兩個鎮,全長16.6km。膠州境內建有大型泵站一座、節制閘4座、倒虹吸2座、穿輸水河倒虹3座、橋涵、分水閘等各類建筑物34座。
1986年根據引黃濟青工程的總體規劃,膠縣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完成膠縣境內的452.28hm2土地的丈量任務。膠州市小辛河(現名小新河)改道工程于1986年5月29日開工。膠州市的引黃濟青輸水河開挖工程自1988年10月28日全線動工,歷時12d,于11月8日勝利竣工。引黃濟青輸水河工程全長16.6km,途經北王珠鎮和李哥莊鎮,土方開挖長度為15.838km。根據地形地貌,挖深2~4.5m不等。全市21處鄉鎮、街道辦事處共投入青壯年勞力6萬多人,上陣機械3098臺(部),其中拖拉機1980臺、推土機243臺、服務車679部、抽水機及其它機械196臺,手推車21000輛。全部工程共搬動土方97.6萬m3,其中挖土方64.4萬m3,夯填土方33.2萬m3,清理干溝石8.4萬m3。
引黃濟青膠州段的通水調度運行與整個工程的總體調度運行是同步推進的。試運行期間,膠州段工程運行正常,分水秩序良好,達到了向青島市送水的條件。
初期運行期間,膠縣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除執行省指揮部、青島指揮部調度指令外,另一重要任務就是負責工程安全,一旦出現供水險情,就要立即組織搶救。每次送水過程中,指揮部為保證工程的安全運行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度,對每位職工的管理權限、職能范圍、事故責任等都做了詳細具體地規定。
1)準確把握工程管理定位。引黃濟青工程在建設期間就著眼于未來,提出了“建設一流工程,創一流管理”的理念。通水試運行結束后,膠縣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及時根據省指揮部黨委的工作思路把工程管理和調度運行作為全處的中心工作,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工程管理逐步走上了有章可循、科學規范的軌道。
2)管理機構隨著發展發生演變。工程建成后,膠縣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更名為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膠州管理處。煙臺、威海引黃調水工程啟動后,山東省“T”字型調水大動脈的膠東調水工程與南水北調工程連網供水,膠州段作為整體工程上的重要一段,于2014年4月正式更名為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膠州管理處,為正科級財政補貼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定為38名,下設7個內設機構:辦公室、計劃財務科、工程管理科、水政科、事業發展科、大沽河樞紐管理所和小新河樞紐管理所。兩個管理所下設5個管理站:劉家荒管理站、利民河管理站、大沽河進口管理站、東小埠管理站、小新河下閘管理站。
2019年,隨著山東省機構改革的推進,山東省膠東調水工程膠州管理處更名為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膠州管理站。
3)多措并舉加強水質管理。供水水質安全關系著引黃濟青工程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工程建成后,膠州管理處始終把確保供水水質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
(1)完善制度建設,實現水質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工程建成后,膠州管理處嚴格執行《關于加強引黃濟青工程管理的布告》和《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管理試行辦法》,使本轄區內的水質保護、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做到依法依規管理;同時結合膠州地方特點,制定了一系列有章可循,更具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使膠州段的水質監測工作、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重大水污染事件報告細則等工作都更加規范。
(2)加強宣傳,建立預防水污染的調水應急機制。為提高膠州段沿線周邊群眾和有關單位維護工程水質安全的自覺性,積極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宣傳引黃濟青工程以及水質安全的重要性。結合膠州當地工作實際,建立預防水污染應急處置機制,積極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明確落實責任,規范程序,快速、有效地應對各種水污染事件。
(3)規范工程管理措施,嚴格執行調度運行指令。調水前逐一排查渠道上可能造成水質污染的排污口、分水口、泄水口等,防止污水入侵;排放渠道內的存水并進行沖刷,保證水質合格達標再開始送水;嚴格按照上級指示做好輸水河渠道閘門的升降工作,及時按要求做好水位上報工作,加強對工程、水質安全的檢查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啟動預案進行處置;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加強水庫以及與自然河道共用的渠道段等重點部位的安全巡查,安排專人負責,發現異常立即上報并及時處理。
4)加強工程管理,工程進入管護結合、管護并重時期。受長年引水和自然風化、老化等多種因素影響,膠東調水膠州段由重工程管理向注重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加強工程維護和大修歲修,管護并重保通水的時期轉變。
2015年7月開始膠州段引黃濟青改擴建工程。工程施工過程中充分考慮工程安全度汛、安全運行,建設和調水相協調,實行“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先急后緩、整體推進;總體控制、突出重點”的工程建設原則,圓滿完成了膠州段引黃濟青改擴建一期工程。
5)加強水政執法隊伍建設,保護水質安全。1994年成立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膠州管理處水政監察中隊,主要負責所管轄區域內工程和水質的安全事項,同時也具有相關執法監督檢查的權力。2011年《山東省膠東調水條例》頒布實施,從此膠東調水事業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膠州管理處不僅有效保障了青島地區用水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還積極為膠州及周邊城市提供生活用水、為沿線農業用水提供合規便利,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工程自1989年10月14日試運行開始(11月25日正式通水運行),通水量成逐年增加趨勢,供水時間從季度性引水轉變為年度常態化引水,截至2015年,共引水40億m3,向青島供水20億m3。2016年更是創造了全年全天候不間斷持續引水的記錄,全年向膠東地區調引黃河水、長江水達8.31 億 m3。
膠州段輸水河兩岸沿線種植的綠樹形成了一條30余里的“綠色走廊”,成為膠州地方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產生了良好生態效益。膠州管理處的綠化美化工程之路,貫穿于工程建設、工程管理之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諧發展的原則,重點在苗圃建設和苗木結構調整布局及輸水河兩岸土地開發利用上做到科學規劃,形成以苗圃為龍頭,以輸水河兩岸綠化帶為依托,優勢互補的城市綠化苗木基地,將苗圃發展由單純的“綠化美化型”向“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機結合的綜合效益型”轉變,實現良性循環發展,譜寫綠色發展、人水和諧新篇章。
為確保冰期送水安全,工作人員經過實踐摸索和檢驗,探索出的重要工作經驗主要有:一是嚴格紀律,統一調度;二是穩定流量運行,確保“水位穩定、流量均衡、持續不斷”;三是倒虹、涵閘實時控制水位,泵站前保持較高水位;四是形成冰蓋后要避免分水,嚴禁輸水河低水位停水;五是要及時撈除雜草。這些寶貴經驗為以后的順利通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1)注重職工素質培養,走科學發展之路。管理初期就積極引導干部職工參加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堅持內強素質、外塑形象。著眼于事業的長遠發展,準確把握省局黨委在不同時期的工作思路并適時作出調整,思想統領工作,膠州段工程管理和通水運行工作一直穩居全系統前列。
2)注重事業的規范化,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探索新的運行管理方法,不照抄照搬,形成獨具特色的點多線長的“膠州”管理模式;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及時地解決工程老化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健全督導手段,使膠東調水事業的發展有章可循。
3)注重以人為本、走特色發展之路。管理初期人才、經驗皆短缺,在完成工程管理、調度運行任務的前提下不斷加強職工的業務培訓,逐步培養了一支艱苦努力、奮勇拼搏的具有“引黃濟青”精神的管理隊伍。依靠膠州當地特點,大力發展苗木種植以及向周邊城市供水的事業,形成了自己的經營優勢;在文明創建上,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于2014年12月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在文明創建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引黃濟青”精神融入膠州管理站各項工作的具體實踐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