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強,肖龍會,李朝陽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境內河流按水系劃分屬于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均發源于泰山西麓的低山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先后流入大汶河。肥城市按地形地貌天然分為北部的康匯河流域和南部的漕濁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52條,均為季節性山洪河流。流域面積在20km2以上的河道有17條,200km2以上的有7條,包括大汶河、康王河、匯河、漕河、濁河、小匯河、上金線河等。
肥城市有中小型水庫91座,其中小(一)型水庫24座,小(二)型水庫66座,總庫容11 605.42萬 m3,興利庫容 5117.59萬 m3;塘壩 367座,庫容1311.34萬m3。尚莊爐水庫是肥城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3422萬m3。
肥城市總灌溉面積4.2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4.15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6.9%,其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2.83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66.1%。有田山灌區(肥城)、安孫灌區和尚莊爐水庫灌區3個大中型灌溉工程,工程設計灌溉面積分別為 8000hm2、4380hm2和 1400hm2。
河湖清違清障工作是2019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為推動河長從“有名”到“有實”轉變進行的一項重大安排部署。中央、省、市各級主管部門多次對清違清障工作進行暗訪督查,并對部分縣市區主要領導進行了約談和追責。肥城市河湖清違清障工作已經完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有部分排查不實,整改不徹底現象。
隨著肥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水網環境與水質條件出現了一定的惡化,部分水體水質不能達標。主要是水網污染相對嚴重,工業廢水排放量日益增加,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逐漸增多,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此外,生活污水尤其是農村生活污水的面源污染、臨河垃圾傾倒等不良現象也對水網水質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河長制工作的核心是由各級黨政負責同志擔任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但從日常督查考核看,肥城市各級河長工作仍存在不到位、不盡責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是巡河頻次達不到要求;二是不能主動組織協調處理所負責河湖存在的問題,責任落實不到位。
河湖工作重在治理、貴在管理,河湖管護仍是肥城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的主要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河長、湖長公示牌存在老化、破損等現象,信息不夠全面、準確;二是河管員不能夠切實負起責任,相關水利法律法規認識不夠,掌握不全,不能熟練掌握河湖管理相關業務知識。
1)制定方案。根據《山東省河湖清違清障“回頭看”工作方案》《泰安市河湖清違清障“回頭看”工作方案》有關要求,做好肥城市河湖清違清障“回頭看”,全面清除河湖管理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和阻水障礙物,不斷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成效。2019年9月份制定了《肥城市河湖清違清障“回頭看”工作方案》。
2)具體實施。結合《工作方案》與肥城市實際情況,清違清障“回頭看”要針對河湖清違清障排查不細、整改不徹底、新增反彈的問題,河湖非法采砂問題,河湖管理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種植林木以及其他阻水障礙物等河湖“四亂”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清理整治,依法取締河湖水面的違法生產生活活動,確保全面排查、徹底清理、精準治理。
3)保障措施。各級河(湖)長要主動擔當,落實責任,真正掌握分工河湖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科學有效的整治措施,協調督導有關部門及時清理整治。各級河長辦成員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按照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做好職責范圍內涉河湖違法違規問題的排查和處置工作。各鎮街區實行信息化調度,自查、抽查、核查發現后確認的問題要全部錄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并及時上傳整改、驗收、銷號情況及相關報告、影像資料等支撐材料。要堅持邊排查、邊整改、邊銷號,確保肥城市整體工作開展進度。
1)提高認識,認清當前嚴峻形勢。河湖沿線各鎮街區及相關部門一定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力爭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盡早實現水質穩定達標。
2)做好河床及河道管理范圍內腐草、垃圾清理工作。組織人員力量對轄區河床及河道管理范圍內的腐草、垃圾進行全面的清理,解決枯死水草腐爛變質對河道水質的影響。
3)沿線入河湖排污口進行全面的摸底排查,形成工作臺賬,依法取締、封堵非法設置的排污口。加大對沿線工業企業入河排污口監測分析,督促企業提升治理水平,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4)加快河湖沿線村鎮污水處置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村鎮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置設施建設,對于已完成的污水管網盡快投入運行,未完成的要加快工程進度,爭取提前完成建設任務。
河湖最高層級的河(湖)長對河湖管理保護負總責,明確縣鄉村三級河(湖)長職責邊界,確保河湖管理保護責任有效落實。各級河(湖)長要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加大暗訪抽查力度,認真研究、協調處理存在的河湖問題。要抓好河湖警長、民間河長、義務河長、企業河長、巡河志愿者的選取和落實工作,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在宣傳治河政策、收集反映民意、監督河(湖)長履職、搭建溝通橋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加強政企合作,實施管養分離,注重績效獎懲,實現以河養河。在河長制推行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引進社會力量和資本,創新大戶承包、村級經營、主體委托、績效獎懲等模式,拓寬管護渠道。同時要及時做好河長、湖長公示牌的更新維護,確保公開信息全面、準確;落實管護人員、經費,并配套出臺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切實提高河湖日常管護水平;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實行物業化管理等方式探索試行河湖管護新模式,在轄區內打造一條河湖管護樣板河流,并逐步推廣。
基于河湖管理新模式,肥城市在河湖管理及保護工作上越走越遠,為后續的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一條行之有效的寬闊道路。肥城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河(湖)長制統領水生態建設,統籌規劃、系統治理,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水安全有了強力保障,水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秀美河湖、生態桃都”的格局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