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仙
古詩詞是我們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我們應該通過有效的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詩詞,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譯讀法對于學生理解詩詞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翻譯詩詞的字句,一個字一個字落實,然后可以很好地剝開詩詞的神秘面紗。
一、譯讀詩詞,理解句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p>
很多學生經常說不能讀懂詩詞的意思,無法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經常是云里霧里,就好像徜徉在云山之中,以至于花了很多時間去解讀,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因為他們讀詩讀得比較少,不懂得詩詞特有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學生在理解詩詞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方面,掌握得很少,不能夠從內在、外在多方面理解詩詞。
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逐漸將詩詞的內容搞清楚,并基本了解詩人描寫了什么樣的場景,寫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做什么事情,詩人主要想表達什么情感。如我們閱讀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了解到隱者的形象是怎樣的,又可以調動自己的情緒,展開想象,一幅惟妙惟肖的畫面就呈現在眼前了,通過譯讀來促進學生的想象,豈不是十分有效的嘗試嗎!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還可以很好地積累一些重要字詞,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以后學生的自我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學生在翻譯詩詞的過程中,還能夠很好地梳理自己以往的閱讀經驗,豐富自己的閱讀體會,讓自己可以很快地愛上詩詞。
二、譯讀詩詞,豐富意象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詩詞往往是由情和景兩個要素組成,景往往是為了抒情而服務的,景不僅僅是自然的呈現,有時還可以更好地抒發情感,渲染氛圍,暗示情節的發展,為人物情感的抒發起到相得益彰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讀懂詩詞中的意象,對于學生而言,離對整首詩詞的解讀也就不遠了。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因為文化的凝結而意義固化,所以通過類文讀法,也就是一類詩詞的解讀,只要能夠讀懂幾首詩,以后遇到類似的詩詞,就可以很快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了。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耳熟能詳的古詩,其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明月。作者描寫床前的月光,鋪灑在臥室里,詩人無法入眠?!暗厣纤痹撊绾卫斫饽??一方面可能因為天氣比較冷,給作者帶來的直接體驗,也可能是一種心理作用,為什么呢?因為作者看到了明月,而想起了遠方的親人,他們同樣在明月之下,讓作者的思鄉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詩詞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通過諸多意象組成的卷軸呈現出來。詩詞中的很多物象,因為被賦予了人的情感,所以,在解讀的時候,需要通過翻譯進而真切地認識到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含義,進而將意象背后所涵蓋的情感反映出來。
所以,通過古詩詞的譯讀,我們可以積累更多的意象的內涵,進而可以提升學生解讀詩詞的能力,豐富他們的藝術修養。
三、譯讀詩詞,學會鑒賞創作手法
詩詞的創作離不開藝術手法的運用,豐富而巧妙的藝術手法,讓詩詞的表達擁有了強大的翅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積極倡導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圍繞語言和文化、經典作家作品、科學論著等,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研討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相互協作,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痹娫~的創作手法,是解讀詩詞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媒介。
我們要鼓勵學生認真譯讀文本后,通過研究討論,進而梳理詩詞中所使用的重要手法,既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又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特別是尋找關鍵要素的能力。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學生在解讀這首詞時,會發現詞的含量十分大,這與作者在詞中用典的手法有著重要的關聯。用典可以很好地將文字的含量發揮到極致,是一種十分經濟而又考驗詩人的重要手法。如果運用不好就會變得拖泥帶水,顯得十分冗雜,而辛棄疾則是巧妙地通過文字的組合,將一幅幅畫面不斷而有序地呈現出來。所以,通過對藝術手法的掌握,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所要傳達的重要情感了。
總之,通過翻譯這種簡單而笨拙的解讀詩詞的手法,可以更好地剝離詩詞的神秘面紗,讓學生在日積月累的賞析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解讀詩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