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魯夢琪 黎家智 郭潔

背靠鄂州風景秀麗的西山風景區,面朝熱火朝天的寶武集團鄂城鋼鐵有限公司廠區,面積3.71平方公里的西山社區,就是熊學敏每日忙碌的地方。社區7個老舊小區60多棟老房子無一電梯房,3816名常住人口中有35%是60歲以上的老人,無人管理的物業服務一度成為社區和居民面臨的難題。
在這里耕耘了數載的熊學敏讓社區煥然一新。如今,走進小區,休息場所隨處可見,小區環境干凈整潔,三三兩兩圍坐曬太陽的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進社區“1+9”服務模式布局的黨群服務中心,黨群事務等窗口為居民們提供著貼心服務,圖書室、健身房井井有條,樂器房聲樂飄飄,這里已然成為服務凝聚黨員群眾最堅強的“陣地堡壘”。
初到社區,在“抄報紙”中學習
出生在鄂州華容區農村的熊學敏,從小就是個內向、沉默的女孩。1997年,20歲的她中專畢業后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很快就結婚生了個可愛的女兒。
“希望能換一份離家近、可以兼顧孩子的工作。”懷著這樣的想法,1999年,熊學敏來到鄂州市雷山社區,成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
“當時社區的工作比較單純,我邊工作還可以邊照顧家庭。”但很快,熊學敏的想法就被打破。2000年,隨著企業改制全國低保政策的大面積實施,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文化和能力的欠缺。
“沒有電腦,我也不會上網。”回憶當時,熊學敏形容自己“像個傻子”。
為了學懂弄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熊學敏想到一個“傻辦法”——抄報紙。
熊學敏每日工作之余,就埋頭抄寫報紙上關于社區工作的各類新聞,慢慢對黨建和社會基層治理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一直沉默寡言的她,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03年,她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談及初心,熊學敏想起的是一個雷山社區的殘疾居民。
“她因患病導致除了頭和手,全身都癱瘓無法活動,需要社區幫她購買食材送到家里。”第一次上門時的情景,熊學敏至今記憶猶新:“我看著她艱難地用手從床上撐到輪椅上,自己做飯、洗衣服,那么難卻那么堅強。”被深深震撼的熊學敏突然感到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如果我不在社區工作,跟本看不到這些,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有很多像她一樣的人需要社區的幫助,需要我。”
隨著社區工作趨于復雜,熊學敏也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光做不說”。居民“水改”“電改”需要跑部門,與群眾反復溝通,當時社區書記涂鑫惠就特意讓不善言辭的熊學敏去跑,并鼓勵她:“大膽說,大膽做!”
“剛到社區3年,我幾乎都沒怎么說話,自從那次之后,我好像一下子放開了。”從那以后,熊學敏明白,要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光埋頭苦干遠遠不夠,還需要“能說會道”,成為群眾和各個單位之間溝通的橋梁。
扎根社區,用一股“傻勁”去拼
2015年,熊學敏來到西山社區,擔任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剛上任不久,熊學敏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6年6月30日,一陣陣強降雨席卷鄂州,社區背后的西山出現11處山體滑坡。地質專家們前來勘查后判定——情況危險,山上的103戶居民一周之內須全部搬出!
“當時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0個,還是清一色的‘娘子軍,我從來沒接觸過這樣的工作,只覺得自己無法完成。”在熊學敏一籌莫展之時,西山社區所在的街道干部站到她身邊:“別怕,我們街道的干部都給你撐著。”
街道主任帶著熊學敏,趟過半人深的水來到居民家中,給山上的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一戶一戶地解釋他們需要暫時搬離的原因。僅用5天時間,他們就成功地將170戶居民搬出,并安排好住處。排除隱患后,熊學敏又一戶戶地將居民迎回來。
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
2016年底,為了環境大保護,西山社區長江邊的7家污染企業被責令關閉。作為社區書記,熊學敏開始一家家上門落實關閉搬遷工作,一忙就是10天不歸家。
一個周六,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回到家,看到正在備戰中考的女兒一個人被鎖在家里,一天都沒吃飯,著急上火地質問熊學敏:“你還要不要這個家了?”
面對無人照顧的女兒,熊學敏也十分內疚,忍住眼淚說:“我也想當個好媽媽,但我在這個位置上,不能對不起組織交辦的任務!”
深夜,丈夫來到江邊,看到妻子忙碌的身影,漸漸理解她的責任與辛勞,心疼地對熊學敏說:“我理解你,但是你也不能不顧自己啊。”
熊學敏總想著,忙完這項工作就可以好好陪孩子,忙完這個重要任務,就可以回去看望年邁的父母。但社區的工作總是忙不完,重要任務也一項接著一項……
工作和家庭,一頭都不能放棄
2018年11月的一個周末,熊學敏和丈夫一起去妹妹家聚餐。晚上,天空下著細雨,兩人回家過馬路時,一輛轎車飛馳而來,直直撞向走在熊學敏身后的丈夫。
回憶起那一幕,熊學敏再次紅了眼眶:“看見倒在血泊里的他,我都嚇傻了,是旁邊的人幫我打的120……”
這次車禍,讓丈夫全身多處骨折,全身上下只有一雙手是好的。丈夫在鄂州醫院的ICU昏迷8天后,醫生委婉地告訴熊學敏:“你們要隨時做好準備,可能會熬不過去……”猶如被晴天霹靂的熊學敏,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放棄”,立刻將丈夫轉到武漢的協和醫院。
1個多月的時間,熊學敏每天輾轉于武漢和鄂州,時逢社區換屆選舉,累到手都抬不起來,她依然咬牙堅持著。終于在跨年之夜將進入康復階段的丈夫帶回鄂州家中。
“當時醫生說,即使恢復,有一條腿也可能會殘疾。”除了請人照顧丈夫,熊學敏還自學康復手法,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不厭其煩地給丈夫按摩。丈夫受傷心情不好,她耐心地聊天開導:“我和他結婚這么多年,話都沒這幾個月說得多。”
有人勸她:“家里現在正需要你,社區又這么忙,要不你趁這個機會換一個崗位吧。”熊學敏卻說:“我對社區工作和居民很有感情,我不想放棄,家庭的困難,我可以克服。”
命運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而努力的人,熊學敏的丈夫在她精心的照顧下,終于漸漸恢復,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忙碌的熊學敏也開始探索全新的社區工作模式,她開始意識到,不能一個人“傻干”,要發動更多的力量。社區“老房子多、老工人多、老黨員多”,她就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資源整合、創新社區服務。一時間,社區涌現了“百家幫”等10多支學雷鋒隊伍,老黨員發揮余熱、老工人發展專長、老房子煥發生機,熊學敏的社區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站出來,成為幾千居民的依仗
2020年1月,作為代表參加完省兩會的熊學敏剛剛回到社區,正張燈結彩迎接新年的到來,突然接到通知,要摸排從武漢回到社區的人員。回顧年初的疫情,那些已定格在熊學敏生命中的點滴再次浮現眼前。
2月4日,住在新城區的一位居民打來電話求助,說自己75歲的母親盧婆婆和癱瘓多年的父親住在西山社區,母親持續干咳,已進食困難,因疫情管控他們無法送母親就醫!熊學敏的心不由得一緊,馬上帶著測溫計和消毒用品趕到盧婆婆家中。老人無力地依在門框邊,面容消瘦。“37度3!”體溫計上的讀數更是讓熊學敏倒吸一口涼氣!
“你們一定要救救我啊,不然我老伴也活不下去。”老人低聲說著,眼里滿是淚水。
“盧媽媽,有我在,您別怕!”熊學敏一邊穩定老人情緒,一邊迅速為其聯系醫院。
那晚,熊學敏一夜未眠:“我丈夫的命珍貴,社區每一位居民的命也珍貴,我不能讓社區任何人出事。”
就這樣,熊學敏住到了辦公室,每天排查、消毒、為居民送物資……
網格員余早霞感慨地說:“疫情期間她在辦公室一住就是60多天,每天幾乎都沒怎么睡覺,24小時都在接電話,有事兒就搶著去干。女兒幾次哭著給她打電話,她只能悄悄安撫。轉身遇到發熱病人,又二話不說就親自上門。”
熊學敏說:“我是社區幾千居民的依仗,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下沉干部來了,黨員志愿者也來了,黨旗在社區服務群眾第一線高高飄揚。
社區老黨員,79歲的何婆婆主動報名參加社區志愿者。她說:“熊書記這么年輕都沖在一線,我都這么大年紀了,怕什么!”
社區兩委委員宋玲談及熊學敏,數度哽咽:“她家里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但是她從來不說,她經常讓我們早點回家照顧家人孩子,自己卻默默地在單位加班到深夜。”
7月的一天,熊學敏回到家里,行動不便的丈夫給她做了一桌子飯菜慰問辛苦了這么久的妻子。誰知,剛吃到一半,熊學敏就接到電話,有一位從烏魯木齊回鄉的居民來社區,她立刻放下碗筷,趕去社區。經歷了疫情期間那60個日夜,熊學敏更珍惜如今的生活:“只有我們社區干部守好了,居民們才能每天開開心心地回家。”
熊學敏還總結疫情期間的經驗,形成“西山小效方”,探索“我是黨員中心戶、我的小區我服務”工作理念,她說:“關于社區的治理,我還有很多想法和探索,想在這里一一實現,讓居民的日子越過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