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
主動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國家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加快構建全省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的“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在荊楚大地引發熱議。
“一主引領”強其頭
翻開湖北“十四五”藍圖,武漢在湖北版圖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凸顯。
全會提出,要旗幟鮮明支持武漢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眼下,經歷戰“疫”淬煉的武漢生機勃勃——
武漢市市長周先旺說,武漢首先要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以雙向互動、融通發展為抓手,把對周邊的“虹吸現象”變成“帶動作用”。
突出“一主引領”。這個“主”既要充分發揮武漢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還要充分發揮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及對湖北全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站在光谷科創大走廊起點,可以看到鄂州、咸寧、黃岡、黃石已列隊其中,芯片、光電、生物醫藥等產業鏈,正在向武漢城市圈延伸……
“1+8”武漢城市圈,“雙向互動,融通發展”的春潮正在涌動。
向東看,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的黃石,與武漢新興產業配套銜接如火如荼。
“我們準備在武漢建立一個科創中心,利用武漢的金融、人才、市場等優勢,為黃石企業提供更好服務。”黃石市委書記董衛民說,黃石與武漢的產業對接態勢正不斷加強,同城化發展的態勢進一步凸顯。
向西看,仙桃正圍繞著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謀篇布局。
“我們將根據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布局,建設高新區平臺,承接武漢企業產業鏈的延伸。”仙桃市委書記周志紅說,該市還計劃利用武漢的優勢資源,打造世界級無紡布生產基地。
“我們與武漢,人相親、水相連、地相緣。”鄂州市委書記王立說,長期以來,武漢為鄂州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目前,順豐機場正在加緊建設,明年便可建成投用。依托這一航空貨運樞紐,武鄂同城呼之欲出。
“加強武漢城市圈與‘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的規劃銜接、優勢互補和布局優化,實現同頻共振、聯動發展。”對此,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朱漢橋說,城市群的規劃銜接,首先是交通規劃的銜接。武漢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將使武漢成為“客貨兩中心、多點相支撐”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通過發展多式聯運,將帶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加快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兩翼驅動”壯其骨
全會提出,“兩翼”是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列陣,要推動全省發展模式由點軸式向扇面形演進,形成“由點及面、連線成片、兩翼齊飛”的格局。
“襄十隨神”城市群作為北部列陣,要落實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建設成為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紐帶。
襄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郄英才說:“襄陽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形成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積極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郄英才介紹,“‘十四五期間,襄陽將發揮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全產業鏈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襄陽向農業產業化強市邁進。”郄英才說。
全會提出,“宜荊荊恩”城市群作為南部列陣,要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建設成為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紐帶。用好長江黃金水道、沿江高鐵東西通道和焦柳線等南北通道,集聚要素、配置資源、開拓市場,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精細化工、航空航天、大數據、食品飲料、生態農業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以綠色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經過宜昌市、恩施州和重慶市,項目對于完善區域路網、構建沿江綜合交通體系、串起“宜荊荊恩”成渝“雙城”經濟圈具有積極意義。
三年來,宜昌向落后產能、陳舊技術開刀,已完成2400億元的技改投資任務,企業技改覆蓋面達80%。“宜昌要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市建設,建成全國區域性產業創新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建成全國融合發展的先行區、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用綠色GDP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宜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家勝表示。
“生態文化旅游是恩施最大的產業,山區融入城市群發展,交通改善是重點,希望通過沿江高鐵建設、機場遷建、高速公路建設等,將恩施州‘十四五發展全面融入國家發展藍圖,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恩施州委副書記、州長劉芳震說。
“全域協同”豐其羽
“有血有肉,才能身強體壯、生龍活虎,縣域經濟發展讓‘一主兩翼騰飛更加有力、更加協調、更加漂亮。”省黨代表、浠水縣委書記黃強胤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格外關注。
鄂州順豐機場的建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鄂東開啟,周邊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聯網。
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打造“一縣一品”“一業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集中度高、關聯性強、競爭力強的塊狀產業集群。對此,省黨代表、潛江市農業發展中心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陶忠虎深有感觸。
小龍蝦是潛江的名片。潛江蝦稻共作面積達80萬畝,已形成養殖、深加工、電子商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周邊15萬人就業。
“依托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整合產學研資源,加大產業研究和科技攻關,推動蝦稻共作的轉型升級,助力區域協同發展。”陶忠虎說。
全會提出,堅持把農業農村發展擺在優先位置。這讓省黨代表、仙桃市通海口鎮柳李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萬雪晴十分振奮。
他介紹,通海口鎮農業產業已初步形成南種北養的格局——215省道以北的排湖區域主要發展鮰魚、小龍蝦等高效水產養殖,以南主要發展優質稻米、蔬菜等高效農業。
“將工業集中到園區,農業與旅游、商貿、康養結合,特色產業發展與村莊建設、公共設施、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等有機結合,形成農村人口向城鎮中心靠攏、產業向中心集聚,實現工業脫困、農業上檔、旅游升級。我們正按照這一規劃穩步推進。”萬雪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