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綱 吳高斌

屋內屋外裝修一新,樓上樓下干凈衛生,美德文化掛滿四周,和諧春風蕩漾小區……誰能想到這個叫做金港小區的地方曾經環境衛生差、鄰里矛盾多、公共事情無人管、居民意見很大。如今為何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紅旗橋社區黨委書記潘兵道出實情:“金港小區的變化是‘治出來的!”
一群熱心人,點燃小區治理“燎原火”
金港大廈是1999年建成的商住樓房,共有3個單元、12層,79戶、170多人居住,曾是黃石樓層最高的無電梯房。
“以前的金港大廈垃圾遍地、車棚擋道、公共設施破損,居民很不滿意。”說起昔日的金港大廈,樓棟居民謝師傅直搖頭。
“別的小區環境那么好,住著舒服。我們小區到處亂糟糟的,讓人心煩!我們必須走自治之路,讓小區美起來、讓居民幸福起來!”2018年8月,樓棟長雷娟坐不住了,向小區居民發出倡議。
今年70歲的雷娟,是一名退休老黨員。由于敢說直話、樂于助人,她在小區德高望重,居民有事都愛找她出謀劃策。
雷娟發起的自治倡議,得到大多數居民的支持。一群熱心人走到一起,成立了自治委員會,點燃小區治理的“燎原火”。
樓層高,沒有電梯,居民上下樓不方便。大家一商量,決定從安裝電梯入手,拉開自治序幕。
王國江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熱心的個體老板。安裝電梯需要有關部門審批,他顧不上自己的生意,跑路找人求審批,電梯設計拿方案。他說:“只要能幫居民做有益的事,個人犧牲點經濟利益,沒什么了不起!”
蔣國水在單位是一名會計,小區的所有收入、開支,他利用晚上時間一筆筆算得清清楚楚,張榜公布,居民們對他很信服。
居民張冬華從事建筑裝修工作,安裝電梯自然在行。在電梯安裝招標時,他按比別人低近10萬元的價格接手電梯安裝工程,而且用好材料、高質量建設好電梯框架。當別人擔心他虧本時,他說:“我是小區居民,電梯安裝的好壞也關系到自己的利益,為大家做事就算虧點也沒什么。”
正是在這群熱心人的努力下,金港小區的電梯去年底安裝完成,解決了困擾居民20年的上下難問題。
不光是安裝電梯,小區中拆除違建、環境整治、地面改造等各項工作,都是這群熱心人努力的結果。
一套新機制,讓小區管理有了“金鑰匙”
在金港小區,門衛室、電梯間、樓梯過道張貼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宣傳、門衛崗位職責、電梯管理辦法等內容。
“改變小區靠治理,規范小區靠管理。”雷娟深有體會地說,如果不用制度管理小區,就算治理得再好,也可能回到從前。
小區按照每個單元3個代表的標準,由居民選出9名代表。雷娟負責小區的整個事務,其他成員有負責雜事處理的,有負責財務的。他們將制度上墻,將財務公開,分工明確,服務明細。
小區安裝了監控系統,還把門衛室打造成黨員活動室。黨員們定期開展活動,服務居民、踐行初心,形成一支紅色力量。該小區所在的第六網格支部,今年7月1日被授予全市“紅旗型”黨支部稱號。
清理樓頂垃圾時,自管委通知每戶出一名勞力,有的家庭夫妻倆齊上陣。通過一天努力,清理垃圾10余車,將樓頂堆積了幾十年的垃圾堆全部清理干凈。自那以后,小區在門口設置了4個垃圾桶,各家的垃圾各家負責送到一樓的垃圾桶。對亂扔垃圾、不注重環境衛生的,大家相互監督,在微信群里曝光。
“有了一套新機制,做起事來就沒那么難,居民也能理解。”雷娟說,拆除小區內的違建時,開始有的居民抵觸情緒很大,但制度面前一視同仁,最終被拆戶也能理解。
如今,小區內的大小事務有人管、有人做。遇事大家商量,問題協商解決,逐步走上了規范化。
一團和善氣,小區呈現新風尚
生活環境的改變,管理機制的健全,讓金港小區從硬件到軟件都發生了變化。第六網格網格員彭志欽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的金港小區不光環境美,還出現了相互關心、彼此幫助、助人為樂的新風尚。”
小區集資安裝電梯時,居民們考慮到低保戶劉德高家困難,主動提出不讓他家出錢。劉德高很感動:“大家都把我當親人,我生活在這樣的大家庭里,感到十分幸福。”
居民林超因慢性肝衰竭住進醫院,消息傳開,大家你50元、他100元,共籌措1萬多元捐贈款送到醫院。小區里有幾位高齡老人很少出門,鄰居們生怕老人生病,經常上門看望,問候一番。
一樓的過道上建了個便民驛站,專門用于存放快遞。哪天誰家的快遞沒拿走,便會有居民提醒或替其拿回家。
這些點滴小事體現的是一種新風尚,是鄰里互幫互助美德的寫照。難怪居民朱太婆說:“我住在金港小區就是幸福!”
“金港小區的自治模式,成為黃石港區的樣本,值得全區老舊小區借鑒學習。”黃石港區有關負責人日前到金港小區調研時說。有黨員帶頭、有熱心人奉獻、有全新的管理機制,是金港小區居民歸屬感、幸福感越來越強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