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
再讀《德國刑法教科書》,再次被作者和譯者的睿智和博學所吸引,聯想到新時代我國刑事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歷程和變遷,《德國刑法教科書》中傳達的問題意識和法律思維方面或許能夠對今后我國刑事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給予一些思考。
我國正式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并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從而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與現代化聯系起來,用現代化的新要求和新標準重新審視國家治理問題。
犯罪問題一直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社會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深化國家治理必然要求強化刑事治理能力,提升犯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才能有效推動法治建設和社會進步。
中國和德國之間在刑法上的學術聯系可追溯到20世紀:在中國1911年刑法典和1935年刑法典中,能看到體例和部分觀點的相似性,在后續繼續發展的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的重大改革,以及其后的多次刑法修正案中都能感覺到德國刑法的一些影響。《德國刑法教科書》以其特有的對刑事政策與刑事法律的處理關系和對刑法規范和刑法基本原理的解釋和說理論證方式,對提升我國刑事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法治理念方面,保護社會與保護人權并重。刑事治理理念是刑事法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刑法教科書》通過列舉闡述的方式,將刑事法治本源性、綱領性的理論融會其中,通過判例+學理的解釋方式,將相對抽象的理念加以總結,使其在較為具體的情形中理解和把握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的法治理念。我國《刑法修正案》和最高法、最高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不僅實現司法與學理的良性互動,也更加體現和貫徹了當代中國刑事治理理念與刑法理念,其中較為典型的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繼續減少死刑罪名,提高死刑門檻,完善數罪并罰制度,強化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2018年再次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將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與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納入法律體系。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刑事治理理念是致力在刑法懲罰犯罪、保護社會的過程中保障人權不被不當甚至非法減損或侵害,通過刑事實體法與刑事程序法協同互補,實現刑法保障人權與保護社會并重。
刑事法制方面,深化、完善刑事治理法律規范。《德國刑法教科書》中多采用判例對現有刑法規范進行學理解釋和觀點闡述。近年來,我國在深化和完善刑事治理法律規范體系方面也在逐漸吸收和引進通過判例解釋指定法律規范的做法,實務的案例和判例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不僅能加強刑事法律工作者對我國刑事法律規范的內涵和外延準確理解和把握,也能增強刑事治理能力的扎實穩定提升。此外,借鑒《德國刑法教科書》中關于刑罰措施的相關內容,對我國的刑事制裁措施的進一步完善也有參考意義。
自新中國成立始,刑事治理能力的命運就和共和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著,刑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借鑒和參考德國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也應因地制宜,結合我國長久以來在刑事治理能力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智慧,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爭取早日開創我國刑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局面。
(《德國刑法教科書》,[德]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 [德]托馬斯·魏根特 著,徐久生 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新書推薦
《國內大循環:經濟發展新戰略與政策選擇》
賈根良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本書闡明了“國內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原理,收錄了作者自2009年以來圍繞這一戰略撰寫的政策研究論文,提出了諸如通過國內經濟結構的重大改革,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逐步減少并最終取消出口退稅,實行貿易平衡或略有逆差戰略等一系列政策建議。該書出版適逢中美經濟關系巨變和中央有關“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戰略思想提出之際,值得研讀。
《全面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浙江》
唐明良 等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9月版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法治浙江”作出理論探討,提出對策建議。本論著的主要意旨是立足于對未來的展望,并提出一些學理上的建議。
《決戰2020——人大代表在行動》(上)
《決戰2020——人大代表在行動》編寫組 編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國五級人大代表奮勇爭先,用行動詮釋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由于篇幅所限,本書僅收錄了很小一部分人大代表防控疫情的事跡,但260多萬名各級人大代表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貢獻,將永遠為人民銘記!
《美國社會問題》
[美]約翰·D.卡爾(John D.Carl) 著 劉仲翔 吳 軍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本書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的社會問題,從微觀層面的個體性行為、貧窮和犯罪,到中觀層面的種族、媒體與科技,再到宏觀層面的環境污染、戰爭以及城市化與全球化。作者似乎試圖傾盡所有的“能耐”來向讀者展示當代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還告訴讀者如何從理論層面、從專家視角去理解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