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隨著現代化城鎮的發展,傳統古村落保護面臨諸多困境。古村落保護中與城市建設的不適應性;空巢、棄巢;商業開發;文化意識薄弱等是其不斷遭到破壞的重要因素。
古村落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綜合載體,是中國深厚文化的歷史見證。古村落在現代化建設中大批消亡,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巨大損失。如何在現代化城鎮發展中處理好保護古村落的難題,需要從源頭探尋古村落不斷消逝的影響因素。現將古村落不斷消逝的因素做以下幾方面概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現代化建設與古村落傳統建筑的不適應性
現代化建設對簡潔、高效、新技術追求日益增長,各種高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改變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古村落傳統的老式建筑相對于現代化的混凝土樓房建筑,顯得笨重、復雜。
子孫同堂的傳統大家庭生活,對建筑的規模和規格、格局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對居住房屋的分布也較為講究。
家庭分工明確,職責各不相同且尊卑有序,古村落傳統建筑正是傳承了這一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現代家庭多為小家庭,要求有更多的私密性空間,傳統建筑顯然不能滿足這個需求。同時古村落傳統建筑一般時代久遠,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特別是在水衛設施和排污系統上與現代化生活很不適應,使其面臨被拆毀的命運。
空巢、棄巢現象普遍
古村落一般都是先祖依據當時的環境而精心選擇的適宜于生產生活的優越地理位置,或依山,以開發山上野生資源及適宜的生產維持生活;或臨水,依靠其便利的水運交通或生產水產資源。先輩人對于神靈的信仰,也使他們對自身生活的生態環境產生敬畏之心,不會像現代人這樣迫切地想要改變維持生存的策略。因此他們會長期安于現狀,居于這個祖輩傳下的基業上。城鎮化的縱深推進,中國鄉土文化正經歷‘全耕社會轉向‘半耕社會的變革期,農村經濟社會形態、結構及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正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進城務工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求財之路,這就造成以青壯年外出務工為主,婦女、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的空巢化現象。古村落原本的生產生活瓦解。古村落不僅留不住本村的精英及青壯勞動力,而且也留不住“外人”。一般來說,我國許多古村落都有本村的特色傳統或技藝,但由于缺少開發和經營,使一些外來人員想消費,卻無法消費。
應有的經濟開發的缺乏,導致村民收入的低微,空巢化愈演愈烈,并逐漸從“空巢”向“棄巢”演變。
過度的商業開發與文化自覺性薄弱
城鎮化的推進,導致房產開發商依此為依托,不理會城鎮化的著力點是建設美麗鄉村,肆無忌憚地對古村落進行毀滅性破壞,并在其之上進行商業重建,使古村落原有的鄉土及歷史氣息蕩然無存。此外,過度的旅游開發對古村落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為適應游客的需求,賺取更多的經濟效益,許多傳統建筑被隨意改造,失去了古典民俗風。
另一方面客流量的無限擴大,垃圾的隨地亂扔、在古建筑上進行濫刻濫劃,都對古村落帶來極大的破壞。而村民文化自覺性的薄弱則是導致這一現象的致命因素。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對 “文化自覺”做此闡釋:“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由于村民文化自覺的薄弱,對自己的村落特色與文化缺乏保護意識,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被商業者利用,導致古村落傳統建筑與文化遭受無情的迫害。
傳統的宗族人際關系的淡化
中國古代對村落治理,一般由郡、縣、鄉等政府的各級行政機構承擔,受宗族關系的影響,實際上長時期內,大多地區血緣村落的真正政權機構是宗族組織。宗族組織統管村里鄰里糾紛、村落選址、規劃、建設等大小事務。 “如浙江新葉村,村里大都為葉氏居民。”這些古村落能夠有序地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正是因為有強大的宗族力量與頗有能力的士紳鄉賢。而隨著血緣宗族組織的消失,傳統的宗族人際關系淡化,古村落保護就成了難題。針對以上影響古村落保護的不利因素,提出幾點改善措施,以期對古村落保護提供有益借鑒。
提高村民文化自覺性,發揮群眾力量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古村落受到的沖擊很大一部分來自村民的文化自覺性薄弱。因此,提高村民文化自覺性,使他們意識到其現居的傳統建筑是自己的祖輩極盡智慧的結晶。這里的生存環境、居住條件、生活方式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群眾力量,積聚保護古村落最直接,最有力的群體。才能維持原汁原味的古村氣息,使古村落傳統建筑、傳統風俗與文化長期繼承和發展,為古村落做出最行之有效的保護。
發揮古村落特色優勢,留得住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有著55個少數民族,因此現存的古村落不僅包括漢族傳統的木構架院落式建筑,更有大量的民族古村落。例如湖北省恩施舍米湖村一個典型的土家族傳統古村寨,一座座木質的土家吊腳樓,表現了該村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此外該村還是我國四大名錦中的土家族傳統手工藝織錦———西蘭卡普的發源地之一。
但現在這些獨特的技藝正在走向沒落。年輕人不再以此為民族特色而繼承。當然舍米湖村只是眾多傳統古村落中的一個沒落案例。還有眾多的古村落面對同樣的困境。如上所述這些古村落并非缺乏歷史、獨特的文化事物,魅力的風景。而是留不住人,留不住發展本村特色產業與文化的青壯年及精英人才,留不住想要娛樂和消費的外來人。人員外流一個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經濟上的追求,因此村民生活的改善與村落的發展休戚與共,利用村落傳統文化進行旅游開發,實現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的協調一致,才能留的住本村人,留得住休閑娛樂的外來游客。
做好宣傳,積聚社會力量
“葉落歸根、衣錦還鄉”的傳統觀念,影響著成功之士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他們大都愿意慷慨解囊,重修或整修村中古祠,道路等。因此做好古村落保護宣傳工作,增強社會各界對家鄉,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意識,充分發揮這一傳統力量,為古村落保護提供經濟援助。如江西泰和縣爵譽村,村內最大的古祠——康氏宗祠就是在社會捐贈的幫助下進行的整修。除吸納政府的投入、商業投資外,積極爭取社會捐助也是實施古村落保護的舉措。
國家及地方政策、法律支撐
政府歷來重視保護古建筑村落,成立古物保存委員會、中國營造學社等民間及國家組織研究中國傳統建筑。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文物保護法》等也對傳統文化遺存提出相關保護條款。強有力的政策與法律是工作高效進行的保證。使古村落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破壞古村落的行為實施有效的制裁與處罰。但要保證政策與法律對古村落保護切實可行,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大規模的研究與調查工作,只有在摸清古村落現狀與各自特殊境況后,才能因地因況,將政策制定落到實處。
古村落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一個強大分支,它蘊含著先祖的智慧,是我們探究傳統文化、建筑工藝、民俗民風的歷史大教材。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古村落是文明國家長期發展與前進的重大任務。
作者單位:河北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