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可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數千年的璀璨文化,留下了很多前人的智慧結晶,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都有巨大的影響。這些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被稱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對于人們研究歷史進程,塑造民族自豪感有很大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數千年來歷史文化的結晶,反映著人們當時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以及節日特色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研究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傳播,增加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各民族之間和諧發展,以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的效果。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其文化也與眾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僅反映了人們古代的現實生活,還可以折射出人們對文化的尊重以及信仰,比如手工藝術、文化表演、口頭文化、行為文化等等,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存在一定的缺點,與現代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不適用或不符合現代生活習慣而逐漸被弱化和取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處于一個薄弱的狀態,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使其能夠得到傳承、弘揚和長久發展,是當下急需重視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這對于現實文化的發展有借鑒意義。同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進行創新,為其錦上添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的同時,也能與時俱進,滿足當代人們的文化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俗等特點,這些元素都有助于文化創新,彰顯我國文化創新的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征
首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內容中可以看出其具有濃厚的生活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為習慣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充分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讓人倍感親切。由于各個民族之間的生活形態具有著較大的差距,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顯示出不同民族的獨有魅力。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民間民俗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主要來源于民間生活,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做法、民俗習慣、民間藝術等素材,因此,民間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基本的特征。例如我國著名的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這一文化遺產與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地理氣候特色創造的農耕文明遺產,具有濃厚的民俗性,該文化遺產也充分顯示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于2013年被選入《世界遺產名錄》。
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環境性。這里所說的環境及包含自然環境,也包含社會環境,環境是一個很關鍵的點,不論是人或是物,都與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其實是相互影響的,人們的活動以及事物的發展也會因為環境而產生一定變化。自然環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可行的生態環境,以便為其自身發展提供物質條件。社會環境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推動環境發展變化,二者相互促進,共同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實施辦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對這些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會讓人們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其保護意識也會增強。當前時代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所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比如,一些文化古物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相關部門,可以發動工作人員,對學校學生、社會人士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學習,將自身融入到非遺文化當中,感受文化的有趣之處,間接理解古時人們的思想感受,使學生在文化素養上得到提升,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感。文化遺產保護也體現出人類對于歷史的敬畏感,例如古羅馬斗獸場和巴黎圣母院等著名文化遺產,對它們的保護體現了人們對于古羅馬文明、宗教文化的尊重與敬畏。
任何一個組織、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只有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基礎,才能夠保證該組織、事業正常運行。政府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需要政府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明確的保護措施和目標,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只依靠政府資金扶持,可以結合社會力量,共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獻計納策。另外,在機構管理方面,應當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發揮統籌兼顧、各方受益的作用,正確處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與政策環境。
“只說不做是空話”,說到做到才是對事情的認真負責。組織相關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定期監督和指導,確保其工作順利進行。發現有不遵守工作制度及管理要求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警告和懲罰,杜絕只說不做的行為發生。除此之外,提高工作人員考核標準,保證其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文化知識和文化底蘊,做一個有素質、有教養、有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該時刻秉持一顆誠摯的心,要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提高重視程度,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