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章穎逸 林蔚

村強,則民長富;民富,則國久安。
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增強集體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同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全面部署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以下簡稱“消薄”工作),提出到2019年底全省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下薄弱村。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消薄”攻堅戰中,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省人大常委會積極作為。
2019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情況的報告》。2020年11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審議意見落實情況的報告》,審議省人大常委會跟蹤檢查情況的報告。為了配合做好這項監督工作,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史濟錫帶領下,農委于9月—11月組成跟蹤檢查組赴溫州、衢州和麗水市,以及泰順、常山和景寧等縣(市、區)開展實地調研。
較高質量完成“消薄”三年行動任務
“項目的實施主體是什么?”“一年能帶動多少勞動力?”在調研現場,為了詳細了解項目發展、農旅融合和扶貧帶動等情況,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委副主任委員湯勇連連發問,和企業負責人一起算起了“消薄賬”“增收賬”,并共同探討了未來發展思路。
2020年9月9日至10日,跟蹤檢查組來到常山縣調研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在去年審議意見的基礎上,我省各地再接再厲,“消薄”工作可謂碩果累累。
“到2019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562.92億元,經營性收入335.72億元。其中,6920個省定薄弱村總收入49.91億元、經營性收入19.46億元,村均總收入73.61萬元、經營性收入28.72萬元,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任務高質量完成。”《關于跟蹤檢查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審議意見落實情況的報告》展示了這樣幾組傲人的數字,數字的背后又有什么樣的奧秘?
“消薄”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省政府把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重要任務之一,著力推進審議意見整改落實;省農業農村廳等有關部門強化組織協調、嚴督質量進展、全面考核評估;各地圍繞三個“進一步”,落實工作專班運作、重點數據通報、定期協調會商和常態化督查等舉措,建立健全“消薄”工作長效機制,全省上下形成了齊心協力、合力攻堅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穩步推進。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立足經濟發展新格局,根據本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積極謀劃、合力推進“消薄”工作鞏固提升。一是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行動。二是全面組織開展“消薄”工作“回頭看”。三是全面啟動第三輪重點幫扶村結對幫扶工作。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素保障進一步強化。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級深化認識、集聚要素,積極統籌財政、土地、金融和稅費等要素資源向“消薄”強村工作傾斜,形成了集體經濟發展強引擎。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進一步優化。各地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經濟基礎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提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重點,著力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各級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為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夯實了基礎。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梗阻”依然不少
全省村級集體經濟攻堅提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是,與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要求對照,農村集體經濟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鞏固提升難和數字化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
檢查組指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突出。不少地方存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結構不合理、經營性收入占比不高,收入來源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以及增收能力不強、增收渠道同質化等問題。
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任務依然艱巨。從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要求來看,要完成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任務難度大、任務重。另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人才、資金、土地和技術等要素支撐仍顯不足。
“消薄”項目謀劃、建設和運營面臨不少困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地方“消薄”項目建設和運營受到沖擊,特別是物業租金收益大幅度減少,部分農旅、產業類和服務類項目也受到間接影響,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少數地方謀劃集體經濟項目追求“短平快”,缺乏具有引領和示范性的大項目好項目,帶動輻射范圍不夠大、效果不夠明顯。一些項目收益受到土地指標調劑使用、光伏發電補貼等政策調整的影響。
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數字賦能水平有待提高。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管理系統整合程序不高,存在系統開發各自為政、數字整體監測和分析能力不強等情況,與數字鄉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隨著數字政府建設和“最多跑一次”、矛調機制改革等深入推進,廣大群眾對管理工作的便捷性、時效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集體經濟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和能力,強化縣、鄉(鎮)、村各級農業經管隊伍和人員能力建設,實現農村集體資產、資金和資源的實時動態管理和監管。
鞏固提升“消薄”成果
鞏固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的重要物質基礎。
檢查組建議,要突出頂層設計,統籌謀劃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提升。
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方針,落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主體責任,強化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實施,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向整體提升邁進。
各地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確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目標任務。要強化考核督查,強化縣、鄉農經隊伍建設。要以村級組織換屆為抓手,選優配強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強化班子建設,探索實施將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績與村干部績效考核獎勵掛鉤制度。要加大結對幫扶力度,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用好山海協作“消薄飛地”等平臺,落實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等集體經濟項目,發揮結對幫扶作用。
突出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
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集體經濟增收空間。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改革為導向,注重發展方式由外部“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推動經營機制向市場化轉變。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條件,穩妥有序推廣應用“飛地”抱團、產業帶動等發展路徑。注重推廣村莊經營和組建強村公司做法,持續發展物業經濟,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經營公司,依法開展各類市場經營活動。鼓勵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片區組團、聯盟、聯合等發展模式,整合區域內優質資源,參與市場經營活動,拓展增收渠道。
檢查組表示,還要突出風險防控,進一步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管理水平。
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的治理結構和運轉機制,理順村級集體經濟分配關系。深入實施“兩進兩回”,鼓勵優秀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強化風險防控,探索建立投資經營分析評價機制、投資經營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合作經營主體信用評級機制和集體經濟經營管理風險保障金制度,設置風險紅線和退出機制,加強對村級債務風險的評估和監控,有效防范風險、化解債務。進一步強化村級財務管理,注重開源節流,力爭收支基本平衡。堅持以村級運轉收支平衡為基本目標,開源增收與監管節流并重,實現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建立健全村級集體資產保護機制,依法懲處非法壟斷資源、侵吞集體資產行為。
突出城鄉融合,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素保障。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建立農村集體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集體資產,讓村集體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健全鄉村振興穩定投入保障機制,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繼續加強財政支持、稅費優惠、土地供給、金融服務等要素保障。
此外,還要突出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進一步創新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模式。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高標準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快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網的農村集體經濟數字管理系統,實現村級財務動態管理、實時監管、智能預警,防止資金流失和資產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