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2020 年11月27日,《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經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準通過,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這也意味著,國內城市大腦領域有了首部地方性法規,城市大腦迎來立法“護航”。
為賦能城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停車場不設欄桿,先離場后付費,車輛可以魚貫而出,付款鏈接主動發到手機上;看病就醫不再重復排隊,就診結束后回家再付錢;去旅游“10秒找空房”“20秒景點入園”“30秒酒店入住”,節省時間“多游一小時”……
這些,在杭州都已實現,因為這里有一個讓城市“耳聰目明”的“CPU”——城市大腦。裝備了城市大腦后的杭州變得日益“聰明”,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時間退回到2016年,城市大腦的誕生是為了縮短一個“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曾經給出這樣一個答案:“紅綠燈和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它們在同一個桿子上,可彼此“老死不相往來”:攝像頭“看”到了路口有那么多車輛經過,或許南北向很堵,東西向很空,可紅綠燈卻無動于衷——它們的數據從未連接過。
緣起于此,杭州首創城市大腦,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開始探索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開啟城市數字治理的新征程。從數字治堵到數字治城,再到數字治疫……目前,杭州城市大腦已建成覆蓋公共交通、城市管理、衛生健康等11個重點領域的48個應用場景和168個數字駕駛艙,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在“戰疫情、促發展”中,杭州依托城市大腦率先開發和應用“杭州健康碼”“親清在線”等數字平臺,為確保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戰全勝”提供強大技術支撐,實現了決策科學化、治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
如何在城市大腦建設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適時制定《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促進條例》,用制度固化優勢,并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杭州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首次明確杭州城市大腦定義
何為“城市大腦”?
目前國際國內對于城市大腦尚未形成統一定義。條例在廣泛調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首次從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的高度去界定城市大腦,明確了城市大腦的范疇、定位和功能。
條例提出,杭州城市大腦,是指由中樞、系統與平臺、數字駕駛艙和應用場景等要素組成,以數據、算力、算法等為基礎和支撐,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全面、全程、全域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數字系統和現代城市基礎設施。
數據是城市大腦的基礎要素,數據質量、安全等對城市大腦的建設與運行極為重要。數據質量和安全如何保證?
數據質量方面,條例規定,公共數據質量管理遵循“誰提供,誰負責”的原則。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當在職責范圍內保障公共數據質量,主管部門應建立公共數據質量管控機制,對公共數據的質量以及動態維護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全面評價。
數據安全方面,條例規定,城市大腦的數據開放工作應當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有關標準和要求有序推進。主管部門應建立城市大腦安全保障體系。
鼓勵促進社會各界協同共治
綜觀這部法規,“促進”是它的一大亮點,以鼓勵促進、鼓勵創新為導向。“不同于以往從上而下單一的治理方式,數據治理有著顯著的協同共治和互動性特點。”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法學院教授、浙江立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吳紅列說。
條例多次出現“鼓勵”字眼,這些都為城市大腦實踐探索留出了更多空間。
比如,條例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組織和個人參與城市大腦標準化工作;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放自有數據,推動形成多元化的數據開放格局;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利用開放的數據依法開展應用開發、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活動,促進數據產業全業態協調發展等。
“這也意味著,我們所有人既能享受城市大腦帶來的數字紅利,也能夠成為城市大腦建設的一部分。”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針對部分特殊群體在數字設備擁有率和使用能力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存在“被數字化”困境的情況,條例規定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應確保決策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透明公平合理,并完善線下服務和救濟渠道,保障公民選擇傳統服務方式的權利,彰顯了立法溫度。
對于權益受損群體,條例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通過“12345”市長公開電話等方式舉報、投訴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同時,政府部門應建立數據糾紛解決協調機制,依法妥善處理糾紛,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同時,杭州將建立社會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推動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領域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誠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