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信息化戰略智慧園區的應用現狀,重點介紹了對信息化智慧園區的架構設計和設計思路,并從設計原則、總體構想和系統功能全面分析,有效規劃了智慧園區的主要設計思路。除此之外,還詳細分析了各個子系統的具體設計思路以及功能應用,并就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期望,智慧園區及其結構成為一個區域的縮影,有效促進了整個智慧園區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智慧園區;架構設計;信息化
1.智慧園區的架構設計
現階段,全球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已經逐漸崛起,所涉及的方面也越來越多,甚至遍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這也是一項循序漸進、分階段進行設計的龐大工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智慧園區,進行框架設計時也需要遵守設計原則、智慧園區作為現代化發展的產物,更是之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設計時也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理念,讓整個設計更清晰。
1.1公共大數據平臺
在智慧園區中,科技園就是整個人才、資本以及產業的聚集地,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對于整個智慧園區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當下,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時期,產業園區的建設更要符合國家的戰略,還能夠有效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且,智慧園區的興起更促進了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整個智慧園區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公共大數據平臺作為智慧園區數據管理的地方,也是整個園區公共數據交換、整合、加工以及績效評估的通道。同時,公共大數據平臺也是實現各系統之間交換服務的方式,為整個平臺提供基本的數據服務,為決策提供支持。此外,公共大數據平臺還能為各個系統的建設提供開發和運營的條件。
1.2園區資源管理平臺
對于園區資源管理平臺來說,可以很好的提供各種資源的細節展示,還能實現實時盤點,方便管理。對于建設智慧園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園區的資源建設,必須要搞好信息化建設才能實現園區發展的現代化,促進整個園區的經濟和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園區資源管理平臺還能將全園的細節和全貌都展示出來,并根據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對資源和各種設施進行整合,實現統一運籌。此外,園區資源管理平臺還能根據政策傾斜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園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園區資源管理平臺具體措施如下圖 1所示:
1.3園區節能管理平臺
園區節能管理平臺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實現能源消耗的動態監測,還能實時進行能源消耗情況的收集,進一步分析出能源消耗的趨勢,這樣便更有利于下一步決策的實現。不僅如此,園區還能根據能源消耗的具體情況,對下一步的決策進行 多角度的分析,幫助整個園區實現節能目標。此外,還可以結合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利用互聯網等實現整個園區的節能減排,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減少能源消耗。
1.4園區數字化安全管理平臺
在智慧園區建設中,必須要和城市功能實現全面的對接,因此,智慧園區的建設作為是追城市的表現形態,更要從多個維度出發實現具有豐富內涵的建設目標。從一個城市的長期發展目標來看,重要是建成便捷、安全。舒適、高效、開放、文明繁榮的建設目標,同時這也是建設智慧園區的構架設計,戰略目標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的全面發展。不僅如此,智慧園區的建設的戰略目標更是在實現自己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發展,更是激發各個主體發展的動力,增強園區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同時,智慧園區更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為吸引人才建設,更要建設好安全管理工作,為整個園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智慧園區內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公共設施、管委會以及入駐企業的資產和貨物安全,在為企業提供便捷生產、運營環境的同時,提供安全的交通和工作環境。此外,還要加強各個路口以及重要地方的視頻監控點,對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加強監管工作。
1.5園區應急管理平臺
對于智慧園區的應急管理平臺,主要是為了應對特殊情況,通過相關情況的分析做出最可靠的決定,減少財產的損失。具體主要分為三部分,即接處警系統及報警管理平臺、預案管理系統、三維仿真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指揮系統。這一部分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應對緊急情況,更是為了構建高效的智慧園區。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園區呼叫中心平臺,這是整個園區指揮的調度中心,也是指揮全局的重要場所。這個地方的建立可以很好的組織人員處理問題,還能在迅速解決問題的同時減少資源浪費,還能開拓新的業務支持。
2.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不同架構設計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園區的擴展性,還能引入其他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信息共享。不僅如此,智慧園區的建設還能實現系統之間溝通的有效性,解決傳統信息系統存在的孤島問題。此外,未來的智慧園區還可以實現網絡統一、基礎設施統一以及數據環境的統一,建立一個搞笑的園區運營中心,從而不斷提升整個園區的運營效率和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朱廣萍,黃晞.面向智慧園區的物聯網中間件的整體架構[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7,27(2):171-173.
[2]鄧偉,丁一,王永惠等.面向智慧園區的能源互聯網架構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18,26(8):110-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