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賴敏悅 袁怡 秦洪欣 甘平
摘要:大學校園規劃能夠豐富校園人文空間,更好地滿足師生學習、娛樂、休息、交流等基本需求,有利于人才培養。通過對南昌航空大學在校生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考察南昌航空大學及其他城市的大學發現中國大學校園規劃存在著形式單一,文化底蘊單薄;校園封閉,開放程度較低;設施不足,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我們可以樹立整體觀,通過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資源共享等方法來促進中國大學校園規劃的改善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校園規劃 問題 改進建議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的高校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建筑越建越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以人文視角為切入點看中國大學校園規劃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校園環境缺乏人文氛圍、校園空間毫無特色、校園歸屬感漸漸喪失等,所以我們有必要研究中國大學校園規劃的現狀,促進其改善與發展。
一. 大學校園規劃的理念及其實踐
辦學理念的不同反映在各高校的校園規劃上,致使高校風格各異。文科類大學靈活感性,富于人文氣息,其風格是典雅的,如南京師范大學;理工類大學嚴謹理性,其風格是簡潔整齊的,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綜合性大學涵蓋哲、文、理、工、管、法、醫、農林、經濟、教育、藝術等學科門類,在規劃時便十分強調整體性,綜合文理特點,校園與環境相融合,意向出新,部分如北大、廈大有著悠長歷史的院校文化底蘊非常厚重。但無論是何種類型的院校,校園規劃都應體現整體性、人文性、開放性及人本性的理念。
武漢大學因山就勢,充分利用珞珈山特殊的地形,將優美的自然山景和水景引入到校園之中,使建筑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環境有機結合。總體布局以分散院落式組合為主,學生宿舍建筑群以古典屋頂形式為特征,宿舍名也與建筑群內的花相吻合;工學院建筑群主樓呈正方形,四面群房對稱的建筑布局體現工學部嚴謹的治學特色,與文理學院建筑群對比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對于改建和擴建的建筑,在延續校園歷史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武漢大學校園規劃體現了整體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的校園規劃體現了人文性的理念。隨園校區像一座古老的公園,建筑風格富有濃郁的中國傳統特色,大門的樣式是中國傳統的門樓形式,每一磚每一瓦都透著歷史的滄桑感;宿舍樓也是民國風格,顯得十分典雅,驚艷了每一代的學子。隨園校區是金陵大學女子大學的舊址,陶行知、徐悲鴻等多位名人在此執教,歷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隨園校區的布局是規整加自由式,隨地形起伏、面積大小而因地制宜地布局建筑、道路、水體、植物等要素,【1】
緊湊而秀氣。
中國高校眾多,但如上述兩個特色鮮明的學校并不多見。因此,專家學者對大學校園規劃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設計不能搞"奇、特、怪",要維護建筑的本體走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吸引人的眼球,也要和它的功能相結合【2】;有學者認為要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因地制宜、順勢而為【3】;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學校校園規劃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4】;也有學者認為環境產生建筑,應有超越建筑的系統觀【5】。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專家學者們主要是透過城市設計規劃大學校園,從建筑風格、空間形態、功能布局、景觀環境和公共空間等多個角度改善大學校園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整體觀、人本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除了個別特色鮮明的高校外,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樓、宿舍樓等建筑形態十分單一,它們的命名也僅僅是A、B、C棟,1、2、3幢;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筑不能做到協調一致,整體來說不能做到迎合師生需求,也缺失了人文氛圍。
二.中國大學校園規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形式單一,文化底蘊單薄
許多中國大學的校園規劃為追求速度而忽略實際情況,使建筑風格千篇一律、大同小異,不僅沒有自身特色,也很難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自豪感與歸屬感。對南昌航空大學在校生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84.75%的學生認為建筑形式最能體現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74.58%的本科生認為南昌航空大學前湖校區缺乏特色,這就意味著南昌航空大學與南昌甚至全國的其他學校沒有差別。類似的建筑、雷同的空間布局使不同的校園區分度低,根本不能體現不同的大學想要傳遞的不同精神,也不能塑造大學品牌。建筑與具體的環境緊密聯系,受氣候、地形的影響。【2】而新校區或者分校的建設一味打造現代化風格的建筑以及脫離山水的綠化景觀等,摒棄了老校區的大部分文化傳承,導致文化斷裂現象的產生。【6】校園規劃沒有與學校歷史環境文化和地區文化相結合,就如空中閣樓一般憑空想象,自然與其他學校“撞衫”了。
(二)校園封閉,開放程度較低
常說大學校園是一座象牙塔,學生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但僅僅學習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實踐知識。過于封閉的校園易使學生與社會脫節,難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使市民獲取資源的難度增加。我國大部分的大學校園都是以圍墻為邊界,與社會、城市明確劃分界限,呈現互不冒犯的姿態。北大需要手持身份證驗明身份后才能進入參觀,游客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去武大要提前預約填寫身份信息持碼才能進入校園,更為常見的是平時社會人員進入學校也需要被盤問一番。而國外大學校園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圍墻,與城市融為一體。融性特質校園如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都很好地體現了“校城一體”,校園中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民共享,而且沒有明顯的校園邊界,校園用地中存在博物館、文化館等城市用地。【7】在我國只有少數高校沒有圍墻,如湖南大學、石河子大學等,但心理上的圍墻仍然存在。
(三)設施不足,需求難以滿足
大學校園規劃應考慮人、自然和環境的共生和融合,為師生創造親近自然的交流場所。校園廣場、圖書館等空間的設計應充分滿足師生需求。但事實是,大多數的高校公共服務設施不足以滿足師生需求,甚至極少數學校面向學生收費,而國外許多大學的公用設施,如食堂、圖書館、體育館等無償向社會開放,滿足校內外的使用需求。國內高校部分道路與食堂的設計也未能考慮到實際情況,致使上下課時段過于擁擠,體驗感極差。根據調查問卷,我校71.19%的大學生認為南昌航空大學校園服務設施不足,如圖書館位置不充分、體育設施及場所缺乏、校園廣場不夠使用、食堂高峰時期座椅不充足、供人休息的長椅只存在于圖書館附近等;33.9%的大學生認為校園過于擁擠,11:40放學后人和車都擠滿了道路,寸步不能行。這些在校園規劃時都未能很好考慮到,不利于學生平和心態的培養。
三.促進中國大學校園規劃的思考與建議
(一)因地制宜,凸顯文化特色
盡管世界潮流趨向大同,這也不意味著每所高校風格都要一樣。正如提到北大就會想起未名湖、提到武大就會想起櫻花一樣,大學校園應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其一,山脈水流因勢利導。綠化景觀是校園的風景,規劃時可以根據植物、水體的生長情況再進行多層次設計,達到步移景換的效果。綠化率要控制在50%-60%之間,過小達不到綠化的效果,過大導致土地使用率不高。將大學校園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協調規劃建筑、綠化、交通、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布局上注重關聯性【8】,武漢大學就是山水校園的典范。其二,校史文化保留發揚。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名人、科研成就,這些可以體現在諸如路標、雕塑、路燈、座椅等校園小品中增強文化氛圍;在學生經常出現的場景(教室、宿舍等)中設置文化長廊,普及學校歷史和展望未來;也可以保留在校史館中讓新生參觀,提升學生的凝聚力。其三,新舊建筑銜接恰當。舊建筑承擔著歷史的發展脈絡,呈現著時代特色,所以在擴建時要注意整體協調自然,過于標新立異是不可取的。新建筑在整體上與舊建筑保持一致,只在材質等細節方面進行改變、與現代接軌,提取地域特色,彰顯地域文化。如南昌以紅色文化和綠色文化聞名,那么南昌航空大學進行校園規劃時就可以以航空文化為主要特色,輔之山水景觀和革命人物的介紹,結合學科特色和地方文化形成自身特點。
(二)以人為本,滿足師生需求
大學校園規劃服務于人,應充分尊重人。其一,完善服務設施。大學以培養人才為目標,那么一定要有足夠的學習場所。考慮到學校的學生人數(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圖書館應設置充足的座位,同時應配備空調,每層樓都應有熱水供應;每個學院的教學樓應固定幾間教室作為學生的自習室;校園廣場應又大又多,供學校師生交流討論和娛樂。校園內的長椅應隔幾米就有一個,行人走累時可以休息。食堂也要具備充足的座位,考慮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菜系要全面。學生宿舍要配備一個陽臺,方便學生晾曬衣服;天臺也要安裝晾衣架,方便學生曬被子和宿舍朝陰面的學生。每間宿舍配備洗浴室、空調,提高學生生活質量。其二,合理規劃道路系統。大量實例及研究表明,校園內師生以步行交通方式為主,校園中合理的課間活動半徑為5分鐘步距(約400m),從生活區到教學區不宜超過10分鐘步行距離(約800m)。【9】所以,要考慮宿舍到教學樓、食堂、運動場所的距離。運動場所的距離不能過遠,學生的惰性會對太遠的運動場所望而卻步,身體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健康。如果校園面積過大,可以考慮設置校園班車,方便師生出行。道路高峰段要實行人車分流,避免出現交通事故和安全隱患。
(三)資源共享,建設開放校園
大學校園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實現有效的雙向互動。其一,打破校園邊界。校門和圍墻的存在從心理上就將校園封鎖起來,不能自如的與社會交流。因地勢沒有圍墻的湖南大學與因歷史遺留問題也沒有圍墻的湖南師范大學關系很好,兩所學校的學生能夠互相串門,兩邊的圖書館和食堂等都可以使用。“沒有圍墻”所表達出來的觀念也能夠讓市民與學校減少心理距離感。其二,共享資源。大學校園除教育核心以外的功能區逐漸向城市和社會開放,校園內的運動場所等服務型建筑可建在校門附近,在不影響校內教師及學生的日常需求下供城市居民使用,學校可合理收費,既提高運動器材和場所的使用率,降低學校的運營成本,又有利于學校和社會互動,提高開放性。校園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規劃也要積極利用城市基礎設施條件,減少資源消耗和資源浪費。其三,成為旅游勝地的景點不僅僅代表學校,更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吸引全國各地的人們。國外大學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市民漫步在校園中,國內大學在安全顧慮下并不能做到如此,但通過限流等方式可以接待游客,逐步開放。
參考文獻:
【1】馬琳.高校新老校區校園規劃設計差異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和隨園校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14):6693-6695
【2】何鏡堂.建筑創作與建筑師素養.[J].建筑學報.2002(9):16-18
【3】王建國.從城市設計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J].城市規劃.2002(5)
【4】高冀生.中國高校校園規劃的思考與再認識.[J].世界建筑.2004:76-79
【5】郭衛宏. 現代教育理念與校園空間形態.[J].建筑師.2004(1)
【6】黃學明.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文化困境與傳承創新.[J].江蘇高教.2019(2):57-60
【7】劉遠,梁江.開放式大學校園的用地布局模式探討.[J].華中建筑.2009(2):166-169
【8】向科.當代大學校園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城市規劃學刊.2007(1):66-70
【9】黃翼,吳碩賢.我國高校校園規劃設計發展趨勢探析.[J].城市規劃.2014(38):85-91
作者簡介:丁燕 賴敏悅 袁怡 秦洪欣 甘平, 南昌航空大學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