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哲彥
摘 要:吉祥紋樣是大眾民俗生活中對幸福、美好生活理念向往的符號。民俗彩燈以燈和特定材質為媒介,將吉祥紋樣轉化為彩燈形態,這種吉祥圖形的物化廣泛應用于民俗彩燈,形成傳達民俗文化現象的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藝術。研究民俗彩燈中吉祥圖形物化的應用,對傳承民俗技藝、弘揚民族文化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民俗彩燈;吉祥圖形的物化應用
民俗彩燈是我國歷史久遠的一種大眾化的民間制作工藝和民族習俗,通常在元宵節期間舉辦年節燈會。民俗彩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融繪畫、建筑、雕塑、設計及文學、音樂等學科為一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內涵。民俗彩燈中的吉祥物化形象取材于吉祥紋樣,通過燈這種有形的物質載體加以體現,將吉祥紋樣轉化為彩燈形態,形成獨特的光彩視覺圖像,是吉祥觀念的物化表現,寄托了民眾生活中對富貴、長壽、好運、吉祥、安定的一種精神向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現象。
一、民俗彩燈的源頭與發展
據史籍記載民俗彩燈的形成與發展源于節日的興起。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俗稱燈節,要大張燈火,彰顯平安和吉祥的社會景象。燈節習俗在我國已延綿了兩千多年,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了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燈祭祀天神的習俗,以后逐漸演變成為不少地方春節期間主要的民俗元宵燈節、燈會文化活動盛會。元宵張燈和觀燈的風氣遍及城鄉,成為億萬人民所喜愛、雅俗共賞、經久不衰的藝術形式。它的獨到之處和藝術魅力在于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繼承、發展并符合時代精神要求,這是彩燈藝術得以發展的基本原因。這種“光”與“彩”綜合的燈彩藝術,具有獨特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它不僅使許多重要的節令習俗和人生禮儀熠熠生輝,而且還能裝飾、美化建筑物,渲染氣氛,使人們在歡樂的氣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來。二十世紀以來,電的使用,改變了以燭、火為光源的傳統彩燈的生產方式,新材料、新工藝技術創新了制燈理念,創造出萬千品種的現代彩燈。現代彩燈由個體到群體、平面到立體,巧奪天工,迷離稱奇,匯聚各種制作工藝和不同材料,規模宏大,氣勢日臻壯觀,這是彩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的成果。今日的民俗彩燈,不僅是在春節期間舉辦,也成為其它節日、慶典、旅游等活動常用項目。
民俗彩燈能經久不衰,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得以發展,深受群眾喜愛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融入了大量吉祥圖形元素。
二、吉祥物化形象的應用
(一)吉祥觀念與延展
“吉祥”本意為美好的預兆,是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同文化的發生發展一樣,吉祥觀念和紋樣的形成,起源于先民對勞動的感知和認識。人們對惡劣生活環境的抗爭、生存的努力,才有對吉祥的祈求。《周易·系辭》有“吉事有祥”之句,《說文》謂“吉,善也”,“祥,福也”。古時,吉祥往往與宗教觀念相聯系,以祭祀為“吉事”、祭祀之禮為“吉禮”,帝王居住的地方為“吉土”,好日子為“吉日”。將對吉祥的祈求寄托于神化的具體活動之中,并將這種祭祀活動的“事”、“物”以紋樣化的方式記錄下來。傳統文化中象征吉祥之“物”有:龜、鶴、鹿、象、龍、鳳的吉祥動物;松、竹、梅、桂、石榴吉祥植物;以及如意、銀錠、壽石、禮器器物之類等都是常用表現吉祥紋樣的題材。吉祥紋樣是中國傳統紋樣的一個永恒主題,它包含了傳統文化太多的內容和人文精神,是民俗文化審美和生命信仰的集中表現。
(二)吉祥物化形象的應用
吉祥紋樣是一種精神理念和一種文化符號,民俗彩燈的展示形式中吉祥紋樣是常用常新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炎黃子孫居住生活的地方,吉祥紋樣常見于建筑裝飾、剪紙紋樣、家具、服飾紋飾等表現形式中,這種圖形視覺化是大眾民俗文化的存在,是吉祥文化的土壤。人們對吉祥紋樣認同的一致性,為民俗彩燈中的吉祥物化形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俗彩燈中的吉祥物化形象取材于吉祥紋樣,從動物、植物、器物,只要寓意吉祥都廣泛應用。通過燈這種有形的物質載體加以體現,形成獨特的光彩視覺圖像。以“福”為例:中國人崇尚好善積德、佳言善行、積善余慶,其目的是期望生存順暢、富貴有余、長壽、多子多福。《尚書·洪范》把“福”歸納有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明清的五福指:福、祿、壽、喜、財,幾乎概括了所有世間美好的事物。五福之首為壽,能長壽安康是人生終極福分,長至老而終為天壽,在民俗彩燈中常以自然界的常青的松柏、千年的龜鶴、延年的靈芝象征長壽。福的第二位是傳宗接代,多子多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象征物中以魚隱語生殖興旺,如民俗彩燈中的蓮花與魚,諧音“年年有余”,“麒麟送子”、“蓮生貴子”、“送子觀音”等表達了人們對生命延續,家業興旺、代代相傳的愿望。對財富的追求是人生存和生命延續的條件和基礎,是生命過程中的物質保障。福必貴,祿與福同義,民俗彩燈中與福、貴、祿有寓意和諧音的物化形象是桂樹、鹿、牡丹等,體現福、貴、祿。
吉祥形象的物化以寓意的方式傳達和記錄理想和情感,運用其形象去表達與此相關的意義。也正是這種光與彩的物化形象使傳統的審美,吉祥和美好的愿望得以傳承和保留,并以光彩迷離的美感讓人易讀、易懂并留下深刻印象,并成為民俗彩燈約定吉祥形象,這就是吉祥圖形物化形象的魅力所在。
(三)吉祥物化形象在民俗彩燈中應用的意義
吉祥物化形象在民俗彩燈應用中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替和變遷,從宮廷到民間,從區域性到普遍形成民族文化習俗,隨著時代的前進而豐滿成熟。各地彩燈藝術制作工藝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弘揚傳統文化,彰顯吉祥文化是民俗彩燈的主題,吉祥形象物化是彩燈藝術中應用最廣泛,倍受民眾喜愛常用常新的圖形文化。
民俗彩燈的魅力是富于時代氣息和民族風格,它體現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民俗彩燈在堅持文化自信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張揚民族藝術個性,強化民俗情節,對民眾產生教化作用和文化的規范作用。在彩燈中以吉祥圖形物化形象為主體,通過神話傳說、民間習俗、寓言故事等大量吉祥主題的宣揚,其目的就是倡導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民族文化傳統。在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為弘揚民族精神和健康優秀的民俗文化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胡瀟.《民間藝術的文化尋繹》[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3]關仁康.彩燈藝術發展略論 [J].北京:《裝飾》2004.10.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