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棟,李競強,康蘇媛
(天津市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天津 300051)
為加快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營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天津市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先后赴江蘇、廣州、深圳、北京進行實地考察,與江蘇省科技廳、廣東省科技廳、深圳市科創委以及當地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總結其經驗和模式。同時對天津市的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產業研究院等50個研發機構做了摸底調查,了解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情況。通過深入調研,參考借鑒深圳經驗,了解其“四不像”體制、市場化運營管理、人才引進培養、成果轉化和企業培育等情況,遵循市場化規律,提出在天津市建設一批“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找到一條更加符合市場規律和天津實際情況的發展之路。
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要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創新鏈后端,成為在工程技術開發、技術商品化、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衍生孵化等方面具有鮮明優勢與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是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國際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的獨立法人組織。突出集聚資源、技術供給、轉化孵化和人才輸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并在產業鏈條、領域上技術集成,打造航母級的研發平臺,形成合力和軍團作戰的競爭優勢。
近5年來,天津市新型研發機構在數量和資產方面快速增長,新增各類新型研發機構 34家,對其中基本符合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展方向和條件的18家機構開展重點調研,近 5年注冊數為 16家,18家機構的總資產合計達到 11.2億元。新成立機構普遍采用了較為靈活的體制機制,企業性質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共計 10家。2018年認定通過的 7家產研院,4家為企業、3家為事業單位,2017年收入總額超過3億元。
天津市新型研發機構依托單位主要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等國家一流的高校和院所。18家機構共擁有在職人員 700余人,累計研發投入 2.2億元,承接了一批國家重大專項或重大科研項目。部分機構的產品達到了國際國內一流水平,如軍民融合研究院的麒麟芯片和飛騰 CPU,中科智能識別研究院研發的我國第一臺遠距離虹膜人臉識別系統等。擁有高水平人才 170多人,許多都是國內外知名專家,成果豐碩。
天津市一半的新型研發機構集中在濱海新區和東麗區。18家機構中主要從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和成果轉化,約 72%集中在濱海新區和東麗區。2018年認定通過的7家產研院,2家從事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3家從事智能制造研究、2家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研究;4家位于濱海新區、3家位于東麗區,領域及空間集聚效應明顯。
天津市新型研發機構與廣東、江蘇等地的產研院相比,在機構規模、研發硬件、專利擁有量、成果轉化收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如廣東每家機構從事研發超過 140人,天津市僅為 40余人。廣東 180家機構共有發明專利7000項,戶均38項,選取調研的天津市18家機構擁有137項,戶均7.6項。
天津市18家新型研發機構呈現出明顯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如人才主要集中在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5家機構;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 5家機構,占到了全部投入的70%以上;專利主要集中在天大工研院、南大津南院和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孵化衍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較大的主要集中在浙大濱海研究院、軍民融合研究院等機構。
天津市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發投入比例整體較高,但整體創收能力不足,主要資金來源為各類項目支持。重點調研的 18家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項目資金支持占比3.0%,省部級項目支持占比8.89%,其他財政資金占比 88.1%。2018年認定通過的 7家產研院,其中清華高端院、浙大濱海院等通過簽訂技術合同,自行實施或與他人聯合轉化科技成果,以及在衍生企業占有股權等方式獲得資金,有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造血能力。
吸引國內外高校院所和有實力的大型企業來津建立市場化的集工程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衍生孵化企業等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對來津建設產研院的給予項目資金支持,打通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通道,推進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鼓勵產研院承擔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并給予配套資金支持,不斷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落實好研發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降低進口研發設備采購成本。鼓勵產研院整合產學研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實現創新要素高度集成,立足天津、輻射京冀、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推動創新發展互利共贏。
鼓勵產研院吸引聚集海內外高端人才、重大成果、產業資本等高端要素,突出對京津冀資源的協同整合,充分吸納北京科技創新中心溢出資源。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產研院創新創業,支持產研院率先落實國家和天津市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等相關人才激勵政策,對于引進和培育的高端人才及團隊,給予相應的科研資助和生活補貼。
產研院是高校、院所和企業對接的中樞,以產研院為紐帶,可以將產學研三方的力量集成,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天津市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及時將社會和企業的科技創新需求反饋到產研院,使產研院的研究成果更加貼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大幅增強天津市科技創新的綜合實力,引導加強產研院對經濟社會的服務能力。
做好產研院的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拆除產研院在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引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企業衍生孵化等各方面遇到的“籬笆墻”,加強科技金融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戰略布局,助力天津市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支持產研院創新能力建設、加快衍生企業發展,激勵產研院在技術開發、人才聚集、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等創新鏈上持續發力,形成天津市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通過一批產研院建設,引導創新資源補短板、強鏈補鏈,推進天津市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成為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標桿。加快引進培育、發展壯大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不斷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加快“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