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宇,徐一蘭,李小江,楊佩穎,張 欣,賈英杰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在全國及世界各地流行。新冠肺炎作為烈性傳染病,其病情險惡,變化極快,嚴重地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是國際關注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截至2020年2月21日24時,新冠肺炎全國已確診76 288例,疑似5 365例,治愈20 659例,死亡2 345例[1]。2020年2月11日,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聲明,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的疾病正式稱為“COVID-19”[2-3]。
截至2020年2月20日,北京市20家定點醫院中醫藥參與救治率為90%,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81%[4]。全國各地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療效確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針對腫瘤疾病的特殊性,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帶頭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賈英杰教授表示,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特色,為肺癌患者預防SARS-CoV-2感染提供更優化的方案,提高治愈率。
新冠肺炎具有起病急、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屬急性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中將其歸為中醫“瘟疫”“疫病”的范疇,可命名為“肺瘟”[5]。吳鞠通曰:“溫疫者,厲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溫疫論》記載:“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本病因感染疫癘之氣,機體抗病能力低下而發病。
新冠肺炎發病時間為己亥歲終之氣,“己亥之歲,上見厥陰”,肝木偏勝則脾土衰弱,濕濁內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記載:“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溫。”武漢正值暖冬氣候,寒令當至而未至,應寒而未寒反為熱,適逢冷雨纏綿、霧霾縈繞,不時之氣留連持續。這種異常的物候學特征正是本病發生的外因基礎。
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出現在武漢,武漢銜兩江而跨三鎮,水域面積較多,氣候以濕為主,此乃外濕的成因。武漢人嗜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滋膩礙脾,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濁內生,內濕為患,加之土不生金,肺氣不得充養,衛外失司,內外相應,極易感受濕邪。《濕熱病篇》記載:“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脾與濕互感,內濕的產生又易引發外濕侵襲,即同氣相求。目前報道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苔多偏于膩苔,臨床表現多伴發熱,便溏或大便黏滯不爽或便秘不暢、嘔惡納呆等消化道癥狀。雜病重脈,溫病重舌。以膩苔為主,審癥求因,本病病邪屬性以“濕”為主。濕邪重濁、黏膩,易阻遏氣機,易侵襲中焦脾胃,故濕邪發病多有消化系統的癥狀表現。本病多伴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大便溏瀉、納差等,亦進一步說明病邪以濕邪為主。綜上所述,新冠肺炎以“濕”邪為主。
本病病位在肺,與脾胃有關。疫毒之氣,攜六淫之氣侵襲人體,或從皮膚、肌表而入,或從口鼻而入。新冠肺炎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口鼻是本病的主要傳入途徑,“口鼻之氣,通乎天氣”,疫毒之氣經口鼻而入,肺開竅于鼻,疫毒之氣入里,首先襲肺,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邪著則失其清肅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故癥見干咳,甚至伴有鼻塞、流涕,嚴重者見呼吸困難、鼻翼煽動,甚則喘促、張口抬肩。肺臟受損,脾為肺之母,子盜母氣,進一步影響脾氣運化的功能;脾開竅于口,脾胃亦受疫毒之氣侵襲。致脾土衰弱,風木偏勝,濕濁內生,癥見嘔吐、腹瀉、大便不爽、膩苔等。新冠肺炎病邪以濕邪為主,濕邪襲人,脾胃首當,“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胃為上下氣機之樞機,水液運行之要塞,脾胃受損,外濕不得散,內濕不得運,濕邪阻肺,又致肺氣郁閉;脾胃失于健運,水谷精微不得上輸,肺失所養。如此往復,肺、脾、胃互相影響。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病機為疫毒外侵,肺經受邪,脾胃虧虛。
新冠肺炎病理核心為濕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濕蘊結于肺,與疫毒相合而發病。濕邪纏綿,治療過程中需始終圍繞濕邪論治。根據疾病傳變規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將其分為醫學觀察期、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6],治療以祛邪為第一要義,全程注重化濕。陳士鐸《石室秘錄》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難,當轉治以脾,脾氣有養,則土自生金。”脾屬土,肺屬金,脾土生肺金,“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因此可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療,補脾土以益肺金。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留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脾胃功能的恢復是疾病向愈的前提,脾胃盛衰為本病進退的關鍵[7]。
與普通人相比,腫瘤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特別是經抗腫瘤治療(如外科手術或化療)后,引起全身免疫抑制狀態,腫瘤患者更易感染SARS-CoV-2。2020年2月14日,何健行教授團隊的1項研究在Lancet Oncology上在線發表,首次分析了腫瘤患者發生嚴重新冠肺炎的風險情況,研究發現與沒有腫瘤的患者相比,腫瘤患者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并且預后較差,而這其中肺癌患者最常見[8]。肺癌屬呼吸系統疾病,呼吸道長期處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狀態,肺癌患者更易成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發群體。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虛則為巖”,賈英杰教授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證經驗,歸納總結出“正氣內虛、毒瘀并存”為肺癌病機關鍵。這里所謂“正氣內虛”,主要指脾胃虛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正氣虧虛,是肺癌發生的主要內因。賈英杰教授在臨證過程中反復強調“后天脾胃的損傷,是腫瘤疾病發生發展之根本”,認為肺癌發病的根本因素為脾胃虛弱。手術切除是早、中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術后患者機體氣血損耗,元氣大傷,脾胃更為虛弱;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是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手段,賈英杰教授認為上述藥物屬“藥毒”之邪,“熱毒”之品,直中脾胃,脾胃受損,正氣虛弱。脾虛失其健運,水濕不化,賈教授認為當前疫情下肺癌患者多存在脾虛濕盛的病機特點,這使得肺癌患者更易感染新冠肺炎。
對于新冠肺炎的預防,賈英杰教授指出,關鍵在于維護正氣。肺癌患者久病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易感疫毒,預防時疫,應內外結合。內治法應在平素處方的基礎上,結合SARS-CoV-2特點加以調整,配合外治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疫方面的優勢和特色。筆者將賈英杰教授防疫觀點整理如下。
5.1 更應重視顧護脾胃 “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脾胃居中焦,中焦為樞,可旁及四維,臨證用藥時,應首重中焦。賈英杰教授認為善治虛者,要注重調理中焦,中焦失于運化,真補之品也難以取得療效,中焦健運,則不補之中亦有真補存焉。因此,賈教授治療肺癌時立足于脾胃,提出“善治病者,尤在調理脾胃”的理念。肺癌患者脾胃本虛弱,若感染時疫(SARS-CoV-2),脾胃虛弱更甚,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化無源,氣虛血虧,氣虛則無力載血行血,可致血瘀等一系列病理產物,加重病情。
5.2 注意大便情況 賈英杰教授強調,疫情期間要在診治肺癌患者時注意大便情況,“大便乃五臟六腑之信使”。大便不僅能反映脾胃腸功能,還能反映寒熱虛實。肺癌患者感受濕濁疫毒,不但中焦受累運化失常,更會母病及子,形成母子同病的病證,更加表現為局部屬實,全身屬虛的病證特點,患者肺氣郁閉,咳嗽喘滿加重,濕濁傷脾見腹瀉便溏、納呆乏力、脘腹脹滿等臨床表現,主要立法健脾和胃化濕;也有部分肺癌患者邪毒郁積日久,加之復感疫毒,邪熱相合,表現為發熱、胸脘滿悶、大便干結之證,其當以宣暢三焦,和胃化濁為主。因此,肺癌患者預防新冠肺炎,大便的變化作為重要的辨證指征,為預防原則的制定提供依據,也是顧護脾胃的關鍵。
5.3 重用黃芪起沉疴 《神農本草經》載:“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癲疾,五痣鼠瘺。補虛,小兒百病。”《醫學衷中參西錄》載:“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本草求真》載:“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可見補氣莫過于黃芪。肺癌患者正氣虧虛,尤其是經西醫治療后,常表現出氣虛羸弱之象,臨床常見咳嗽無力、乏力。若感疫毒(SARS-CoV-2),更耗氣傷津。針對此類患者,賈英杰教授認為重病還需重劑醫,在肺癌患者預防新冠肺炎的現階段,可以重用黃芪,一般以30 g作為初探,根據病情反饋予以加減,最多用至60 g。有學者研究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各地診療方案發現,全國大部分省市的預防方案中均選用了生黃芪以益氣養陰、扶正固表,煎服方法以代茶飲居多[9]。賈教授臨證時注重滋陰化源,取“陰中求陽”之意,在用黃芪補虛時,常配伍生地、玄參、麥門冬、石斛、蘆根、天花粉、知母等養陰生津之品,使生氣之源不絕,贏弱之象可日漸恢復,代表方劑可選用黃芪生脈散加減。
5.4 勿忘化濕貫始終 濕邪重在予以出路,如葉天士所言“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新冠肺炎病邪以濕邪為主,所以現階段在辨證論治肺癌的基礎上,應注重治“濕”,可予豆蔻、砂仁、檀香芳香醒脾化濕之品,給邪以出路。可選用越婢加術湯、參苓白術散、藿樸夏苓湯加減。
5.5 調暢氣機貫三焦 肺主氣,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賈教授認為肺癌及新冠肺炎患者,尤以調暢上焦肺氣為首要原則。他強調,臨證中要適當配伍檀香、香附、厚樸等理氣之品,通降中焦氣機,樞機運轉,三焦暢通,使肺氣得以肅降,咳嗽、憋氣等癥狀隨之而消。同時,還應適當佐以雞內金、焦三仙等消導之品,生發胃氣、健脾消食。“健脾”“醒脾”“和胃”“消導”同行,以奏斡旋中州,顧護胃氣之功。亦可配伍炒萊菔子以通理三焦之氣。
5.6 外治法預防措施
5.6.1 運動功法 中醫健身功法歷史悠久,簡單易學,廣泛流傳。常用導引術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可達到調節血脈,使血氣流通,正氣充盈而不病的目的。新冠肺炎患者以濕邪為主,中醫認為排濕毒可通過微汗出、調理胃腸功能、保持二便通暢及良好的精神狀態進行調理。
5.6.2 艾灸 艾灸治病起源于西周之前,是歷代醫家較為推崇的防疫方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時,艾煙本身也有祛邪效果。賈英杰教授在本科病房開展顧護脾胃灸法,選取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4個穴位,可改善腫瘤患者的虛寒證候。起到培本固元、調理脾胃、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5.6.3 香佩 香佩療法歷史悠久,是中醫特有的防疫方法。選取芳香開竅、避穢解毒的藥物,通過揮發在空氣中直接殺滅、抑制細菌和病毒,同時揮發成分也通過口鼻、皮膚等被吸收,經過氣血經脈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賈英杰教授結合新冠肺炎及腫瘤患者特點,以丁香、藿香、佩蘭、艾葉、蒼術、石菖蒲、白芷、薄荷各6 g研磨為方,制成香袋,置于病房通風處,7~10 d換1次,起芳香化濁辟穢之效,辨證施防,預防時疫。
新冠肺炎屬中醫“疫病”“濕毒疫”范疇,因感受疫癘之邪、機體抗病能力低下而發病,病邪以“濕”邪為主,病位在肺,與脾胃有關。病機為疫毒外侵,肺經受邪,脾胃虧虛。肺癌患者“正氣內虛、毒瘀并存”,賈英杰教授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虛弱是肺癌發病的根本因素,亦是濕邪產生的重要原因,肺癌患者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臟”,“脾為肺使,生金尤當補土”,賈教授指出肺癌患者預防新冠肺炎的關鍵在于顧護脾胃,盡快恢復脾胃功能,使正氣得以充養,病安從來,應內外結合,內治法應在平素處方的基礎上,結合SARS-CoV-2特點加以調整,建議選用生黃芪以益氣養陰、扶正固表,可根據病情適當加大黃芪的使用量。“健脾”“醒脾”“和胃”“消導”同行,斡旋中州,顧護脾胃。特別強調要注意大便情況,有助于指導疫情期間疾病的治療。同時配合導引、艾灸、香佩療法等外治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疫方面的優勢和特色,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