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雯
(江蘇省宿遷市馬陵中學,江蘇 宿遷 223865)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研究中小學素養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是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四個方面之一,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就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語文課內外的學習中,能夠認識、理解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借鑒傳統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不斷在學習過程中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的意識,養成文化自信的態度,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品位。因此,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引導他們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不斷地提高道德修養,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獲得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那么,我們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研究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滋養中提升素養呢?
傳統文化門類眾多,如飲食、建筑、服飾、生活習俗等等都可以說具有傳統文化的元素。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主要來自教材中文言文及古典詩歌的學習。但是,我們教材上的一些傳統文化多是作為理解文章內容的補充,是點到而止的,甚至都沒有點。如姜夔的《揚州慢》中“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等句中,“淳熙”是年號,課下注釋只是說南宋孝宗的年號。丙申是天干地支紀年的一種方法,課下注釋只交代是哪一年。“至日”有注釋。“維揚”注釋為揚州。“黍離之悲”只解釋了“黍離”——后世即用“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但這里“黍離之悲”應是“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畢竟南宋當時沒有亡國。“淮左”沒有注釋,“淮左”解釋為淮東。要補充宋代的行政區劃是將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其中的淮南東路又稱淮左,淮南西路稱淮右。如果我們不注意,可能將淮左解釋為淮水的東面。
其實,在接觸到這樣的傳統文化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豐富起來。如對年號、帝號、廟號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區別進行講解和指導;可以就“丙申”補充古代天干地支紀年、月和日的知識,還可以補上更、刻等計時的知識。再有就是至日,我們可以讓學生溫習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對傳統的節日,如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上元節等,以及這些節日的習俗進行補充。就維揚,可以讓學生對一個城市的歷史名稱的變化進行認識、記憶與理解。如此,我們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有益的補充,學生就可能在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澤被深遠,并從中愛上傳統文化的學習并愿意接納。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老師可以就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補充,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與整理。就如在《揚州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確立幾個傳統文化積累的點,如古代紀年方法、古代地域名稱的變遷、傳統節日與習俗等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搜集和整理,制作成課件或者卡片,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上進行交流。當然,現在網絡資源豐富,我們還要培養和要求學生在教材學習中遇到古代文化知識時,如果自己搞不清要主動去查找、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不斷地激勵他們自覺、主動地獲得傳統文化知識。
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遇到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要與時代、當下進行聯系,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品位。如《鴻門宴》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對于這一內容,我們課文下面沒有注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他們是這樣的坐法,為什么要交代這一內容。這里,這樣的位次安排顯示著人物的身份,古代的房屋客廳一般是朝東西方向的,面對大門的位置是最尊貴的,而靠近大門的位置,也就是張良的位置是最低下的。范增地位僅次于項羽且比劉邦的位置要高。這樣的座次顯示著項羽沒有足夠地尊重劉邦,顯示其自矜功伐、狂傲自大的性格;再有,范增雖然被項羽稱為亞父,但是他的位置不如項羽的族叔項伯,也可以認為項羽對屬下還有任人唯親的一面,這與他最后的失敗也是有著一定關系的。當然,我們在對《鴻門宴》以及楚漢戰爭的有關故事了解之后,知道項伯是隱藏在項羽身邊的內奸,這又是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因素之一。如此,這一座次的交代可謂有一定的深意。
這一古代的座席文化在我們當下也是存在的,如果我們不懂這樣的文化,就是生活中沒有情商、沒有修養的表現。因此,我們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就生活中有關的這樣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吸納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形象、品質的影響,教育學生要注意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借鑒的意義,促進我們素養和品質的提升。
當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高中生在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也是有苦惱的。我們可以在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中獲得脫離苦海的精神力量。如蘇軾的曠達就可以是我們遇到挫折時的解藥。如《赤壁賦》中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都可以讓我們淡看一時的不如意,從而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接觸中華古代文化的同時,不能局限于課堂和教材,應該拓寬傳統文化學習渠道,并就一些文化進行辯證分析,讓學生去粗取精、辨偽存真地吸納。
課堂是文化學習的主陣地,而傳統文化的學習還可以是多樣的,如一道文化常識題中有“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一詩句,讓學生選擇是不是描寫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有好些學生沒有做正確。其中有些學生沒有注意到 “一夜連雙歲”的是除夕,就看到火與燈就認為是元宵節。這里,我們再對傳統文化節日及習俗特點進行補充和豐富。再有,我們可以利用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來學習傳統文化,如我們宿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廟會,舞獅、劃旱船等保留和繼承著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當然,現在一些古代文化作品、古裝的影視作品,以及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也可是我們汲取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營養的渠道。
當然,我們的古代文化中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需要學生辯證地分析。就如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而言, 易中天先生曾經直言:《三國演義》我認為是混蛋,三觀不正,不建議大家看。為什么講“三國”出名的易教授如此說呢?我們知道,胡適、魯迅、毛澤東等人都對《三國演義》予以高度評價。《三國演義》中確實有一定的英雄史觀、個人主義和封建糟粕,但是,其藝術成就和人民盼望仁政的樸素愿望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古典文化方面的書籍或者文章的時候,要提醒學生不要盲目地對那些文章中的一切都肯定、都接受。
再如我們高三最近考試做過的文言文閱讀《重修欞星門移置瑞光樓記》一文中,有“一峰突起者曰‘獅峰’,峰之下,龍湫水積墨色而深不可量,世傳有靈物隱其間”。后面則是有些荒誕的:在科舉之年,大小如斗靈物——寶珠出現的次數就會和當年本地登科的人數對應,還沒有差錯。這里,我們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不能認同這樣的“怪力亂神”的說法,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歐陽熙這樣寫的目的。如此,我們學生才能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能夠分辨并棄其糟粕。另外,我們的地域文化中也有一些傳統文化可以吸納,如現在正月的趕廟會,到寺廟焚香敬神,還有逢年過節的祭祖之類,都需要我們看到其中的傳統文化,也要規避其中的糟粕。
總之,高中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最終階段,也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素養定型階段。而高中語文肩負著文化育人的重任,我們在高中語文課堂重視傳統文化的接觸、學習和吸納,不僅使得語文課堂更具有文化意蘊,更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