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太
(河北省肅寧縣第一實驗小學 ,河北 肅寧 062350)
2019 年9 月隨著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全面使用,如何讓統編教材的語文知識體系和課堂作業對接中發揮作業設計與反饋的有效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了。下面筆者粗淺談談對這方面的認識。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努力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教材設計的知識點、能力點來提升的,所以我們一線教師要了解這一點。教學時心中要有知識框架,知道每一年級的語文學習的具體目標是什么,每一單元導語中的訓練點如何通過活動和作業體現出來。
依托教材,我們的作業設計要力求體現精準性、層次性和開放性。
作業內容要體現本課時的學習重點和難點,要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結合每課的語文要素(一課一得),精準設計作業,注重訓練的實效性。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9 課《竹節人》一課時,根據課前提示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寫玩具制作指南,設計了相應的表格,見表1。
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的第三段,而且在完成過程中還獲得了閱讀策略——進行有目的的閱讀。這樣的作業設計正體現了單元導語中“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的語文要素。

表1 竹節人制作指南
學生之間存在差距是必然的,如何因材施教,按需所取是擺在我們老師眼前的情況。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分層設計一些多樣化的作業,為學生提供作業套餐,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一來,了解詳情對于作業分層實施顯得很有必要。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分層布置作業。我的嘗試是把作業設計成兩檔。Ⅰ檔是從基礎知識入手,主要夯實知識點,比如字詞句等保底任務。這檔作業優秀生課堂上已經基本掌握,學困生需要用這檔作業繼續夯實基礎。Ⅱ檔作業依據教材進行拓展練習,這類作業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比Ⅰ檔作業更有挑戰性。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6 課《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課文第二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又對每一位戰士進行了細致刻畫,請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寫一個片段。這樣的作業設計是由教材中來,根據一課一得,練習學生的表達能力。
兩類作業的分層設計滿足了班級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讓不同學生都有所發展,主體性地位得到凸顯。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在三至六年級下冊均設置了綜合性學習,這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標中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綜合性學習是實際情境下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使語文成為“應用之學”。因此學習這樣的單元時,作業的設計要努力體現開放性。如四年級下冊《輕叩詩歌大門》教學時,設計的作業以活動為主。可以通過閱讀報紙、雜志,或上網等途徑收集喜歡的現代詩,摘抄在筆記本上。也可以全班每人推薦一首最喜歡的詩,編成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同時也注意開放性作業不要要求太刻板,以提升興趣為主,通過多個途徑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讓他們收獲學習成功的幸福感。
總之,老師們面對新教材,要單元整體備課,通盤考慮作業的有效設計,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我們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為最終目的。所以,面對這套教材我們要更新觀念,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總目標,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作業的形式。注重作業的實踐性、綜合性。
結合學校每周二下午兩節閱讀課,我們提倡和課本對接。由一篇課文為起點,拓展類似訓練要素的多篇文章,采用“1 +X”的辦法,增加閱讀量。改變以往主要是精讀精講的教學方式。例如學習三年級上冊第18 課《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推薦學生閱讀十余篇課外的文章,如《美麗的南沙群島》《美麗的鄱陽湖》《寶島臺灣》《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塞上的一顆珍珠》《冰雪北海》等文章。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加大了閱讀量。另外,充分利用學校的繪本館,讓一二年級學生把繪本帶回家,每天閱讀“打卡”,提倡親子共讀,把閱讀的空間拓展到每個家庭。依據教材中《快樂讀書吧》的板塊,可以開展整本書的閱讀。初期上好導讀課,中期上好推進課,后期上好交流分享課。以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為出發點,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帶領孩子們走進書籍的世界,揣摩、感悟書中人物的情感與命運。亦可以從寫作角度,挖掘書中精彩細節及合理架構的技巧與方法。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在閱讀中打開思維的大門,在審美與鑒賞中豐富人生閱歷。
統編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寫作教學得到了加強,并且有其自身的序列化和系統化。可以根據編者提倡的一課一得,從寫作訓練點方面去挖掘,增加練筆機會。以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找春天》為例,結合課后選做題“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仿照第4—7 自然段或第8 自然段說一說”,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眼中的春天進行仿寫,同時學會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這樣的作業設計是對統編教材寫作要素的提煉與實踐,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整合在一起。這樣長期堅持,既積累了大量資料,又大大增加了練筆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沒有反饋,就無法真實地衡量學生能力是否提高,素養是否提升。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可進一步深化對自己的認識,理解事物的本質。怎樣反饋呢?方法一定要恰當。為此,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語文園地》的教學一定要和單元前面的課文相結合,這樣使文本教學教練合一。如園地中“字詞句運用”欄目,就是課文訓練的延伸地。和閱讀教學結合,利用園地的這一板塊加強反饋,及時調整閱讀教學的策略。
學生的習作盡量不要只有老師在辦公室批改這一種評價方式。可以小組評價,小組評價時結合本次習作的訓練點進行評價。可以從寫作結構、標點符號等方面全面評價,評價時要正面引導,把自己的觀點及時分享給大家,比如,分享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你,真好》的作文時,學生的互評是這樣的:
“媽媽回頭的一剎那,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媽媽”——張博
“友情如一杯香茗越品越香”——劉澤軒
……
對于同學們的評價,孩子們還是很在乎的。讓雙方都有成就感,有話語權;同時學生組織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可以利用《課時練》中的習題對課堂教學及時反饋。比如,學習六年級上冊第6 課《狼牙山五壯士》前,可以利用《課時練·自主學習》的環節進行預習。《課時練·合作探究·課后練習》這兩部分內容可以和課文學習結合起來,穿插進行,盡量當堂完成。這樣講、學、練有機結合,既減輕了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又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保證了作業的實效性,而這正是設置作業的初衷所在,讓作業的反饋及時、有效。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要做到課上精講精練,又要精心設計作業,把沉重的作業負擔真正減下來。優化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樂學、好學、會學是我們教師肩上永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