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彥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磷礦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641)
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并非是長期應用同種教學模式,而是要以學生個人發展、認知結構、教學內容等現實條件為依據科學選擇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保障當前設計的教學大綱符合教學內容特點及學生發展規律,而后以此為基礎對教材內容呈現方式進行創新,加強教學內容直觀性,實現學生思維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相較于傳統教室來說,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打開了信息的大門,沖破了教室的圍墻,為師生們帶來了多種全新教學資源,豐富了學生學習體驗。信息技術為師生帶來了許多虛擬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不受空間、時間、教室限制,而且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沖破“圍墻”。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微課錄制,將教材內容中的重難點壓縮為十分鐘左右的小視頻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果學生對于某個難點沒有學會,可以在課后再次播放進行知識鞏固。此種學習方式,真正實現了課內外、線上線下相互融合,沖破了教室“圍墻”。
新課程中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是各個環節相互作用的整體,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從三維目標、人才培養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融合應當以培養現代素養和具備良好創新力的人才作為主要出發點,進而有效突出學生在探究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文本情感,實現主觀情感與作品情感的深度融合,為其后續學習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但是,在深度融合過程中應當要注重信息技術應用頻率,以免出現因技術應用限制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困境。
閱讀學習與應用除了要對字詞句段篇的本身含義進行了解外,還需要對其實際應用場景、不同表達方式有深刻認知。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可以借助教學情境展開實際教學。“情境驅動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教師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教材內容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其營造既符合本次教學內容特點,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情境,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探索,真正實現高效閱讀。
比如,在群文閱讀《高山流水》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到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心有靈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再現千年前二人鼓琴、聽琴氛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出俞伯牙正在鼓琴的畫面及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將學生帶入時空隧道,讓他們感受似乎千年前的情境就在眼前,隨著音樂旋律不斷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峨峨兮若高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句話進行誦讀,并將學生誦讀場景通過鏡像功能投放至大屏幕中,此時學生就如鐘子期一般在現場欣賞俞伯牙的琴聲,通過此種方式,學生對于“知音”一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但是在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教學主體,不可為了應用而應用,應當充分發揮場景價值。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運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可加深學生記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教材內容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使教材文字變成圖文并茂的插圖,為學生呈現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多層次認識。
比如在《田忌賽馬》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整個賽馬過程以及調換馬匹出場順序所造成的不同結果,讓學生對孫臏所設計的方案原理有了基本認識,同時對于整個反敗為勝的過程也有了較強參與感。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讓學生用感官對教材內容進行觀察,積極動腦思考,還可將手、腦、思三種方式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良好氛圍下完成主動學習,提升學生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理解程度。
翻轉課堂實現了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整體顛覆,同時還實現了師生角色互換、課程改革等一系列變革。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了整體學習節奏,可以在課內時間解決課堂問題,而教師也由主導變為了引導。翻轉課堂的應用對于改善當前小學語文閱讀現狀有著重要意義。具體應用策略如下:
課前:分析學情,達成目標
在翻轉課堂中,大多數的學生都是以課前作為主要學習時間。他們會以教師線上所發布的學習任務為依據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自主學習,在保證基礎內容已經掌握后,再利用網絡上的學習資源開展探究式學習,引發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開展前,教師應當認真準備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料,分析文本內容,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測驗,如朗讀、字詞句等,還可以制作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微課,引導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賞析。而后教師通過線上對學生的自習結果進行統計檢測,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而后以此為據調整閱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課中:引發探究,突破質疑
通過課前預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情已經有了初步認識,同時,學生對于自己不理解的重難點詞句也已經進行了基本總結。此時,教師應當對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類,而后對其進行整理總結,并引導學生嘗試與同學進行探討交流。而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以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閱讀教學為例,本文由巴金先生創作而成,屬于寫景抒情散文。在文章中,巴金先生記錄了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在本節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讀到“起初周圍是寂靜的……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暫停,而后告訴學生:本段應用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式,那么這些內容里面,哪些是點,哪些是面呢?在問題提出后,學生會對上段內容進行回顧,通過分析可以得到,“鳥聲”“鳥影”是面,“小的”“黑的”是點。不僅如此,這句話還用到了排比的寫作句式將鳥的各種形態展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教師應當抓住機會要求學生仿照文章內容對其進行仿寫創作。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將“鳥的天堂”更為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鳥的天堂”的壯觀。
總而言之,就目前來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應用還有極大發展空間,需要更多一線教師不斷探索分析。而我們作為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迎合當下信息化發展趨勢,而是要將自身教學課堂架構至信息化大環境中,真正讓信息技術作為我們的教學工具。實現現代課堂與閱讀教學的順利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