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益嫻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西亭小學,江蘇 南通 226301)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繼承優秀文化的一部分。語文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可以幫助學習,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在創新中發展,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在教育中獲得成功,需要在教學工作中做出一些改變,這也是教育在發展中的必要改變。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每個人能夠看到或感受到教育一直在改革,做出過一系列努力,想要更好地適應如今的發展,為社會不斷輸送優秀的人才。研究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比較細化的工作,在教學中要銜接好每個環節,運用整體框架對學生提出各階段的具體要求。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傳統意義上的學生,更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擁有怎樣學習的能力,有很大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學初期要解決的是寫和讀的問題,寫、讀是建立在識字、說話的基礎上的,將初期的問題處理好,未來可以將語文學習方法加以應用,通過閱讀或寫作等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加以思考可以對事物形成自身的見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將這些方面很好地銜接,增強小學語文的實用能力。
不可否認,小學語文教育還存在片面地注重考試成績的現象,為了突出教學成果,教師會更偏向于應試教育,課堂把更多的時間用于純粹的知識傳授,在此基礎上獲得教學成果,但丟失的正是現代教學所缺失的。“唯成績論”式的教學,缺乏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在教學中沒有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然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這樣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不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在今后的學習中容易形成機械式的學習,其他方面難以得到提高;沒有核心意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更好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新時期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下,小學教學實踐中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人本理念是核心素養滲透中十分重要的觀點與理念,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不斷創新教學理念與方式,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提供保障。
但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核心素養的滲透也陷入一個怪圈,很多教師的轉變并不大,且無法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掌握情況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導致核心素養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形式化嚴重的情況,使得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啟發性與教育意義不強。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思考核心素養的滲透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對當下的現狀做出改善與調整。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展核心意識可以促進班級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各方面能力,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教師實踐教學。新意識導向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四個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標語文教學強調要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表達,對事物要有自己的見解看法,注重課堂質量,課堂能否有所收獲是新課改下課堂的鑒定標準。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能夠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生本理念”的影響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發生很大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中心。這一改變無疑是素質教育的一大步,更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如何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然后不斷進行自我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同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與實踐。
例如,在學習《黃繼光》這篇課文時,老師不僅帶學生認識生字,讓學生會讀這篇文章,重要的是如何能夠發掘這篇課文的深度,更好地理解它的深意。核心意識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會直接告訴學生你們要如何愛國,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思索,只有自發式的學習才能持久。老師可以先從故事的側面入手,比如引用之前有關質疑革命烈士的實例:有人提出邱少云不可能為了不讓敵人發現在大火中一動不動,因為這不符合生理常識;黃繼光不可能用身體堵住機槍口。拋出問題就會引起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思考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讓學生自己引出熱愛祖國、向革命烈士學習的話題。也許他們還會有各式各樣的說法,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篩選觀點正確與否,最后在課堂結束時可將主題進一步升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基于核心意識下的小學語文教育目的是讓教育更加有內涵,讓學生從學習中解放出來,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結合現實情況為學生拓展發展空間。教育創新不光是教學方式的創新,還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利用現代化的方式,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教育在現代化的協助下不斷歷久彌新。
例如,在講到趵突泉時,學生的課后作業不是背課文,而是實地參觀,濟南的學生當天就可以領略到趵突泉的壯觀景象;在講到武夷山時,福建的小朋友周末在父母的帶領下可以感受武夷山的歷史文化。無論是講到花草魚蟲還是春夏秋冬都可以親自感受,實踐是一個人全面認識事物的根本途徑。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語文教學中常常會遇到與歷史有關的知識,老師在講到歷史人物、文物、建筑等時,小學生肯定會特別好奇。書本上的圖片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它們的魅力與價值,了解一個地方歷史的最好辦法就是走進博物館,老師在講到關于有關歷史時,可以帶領學生們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在博物館看到實物加上老師的講解,了解到實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學生會有全面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做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啟發者,學習與生活的引導者,從而幫助學生提升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關注,比如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等各個方面進行關注,還要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了解。同時也要通過家長、學生與教師三者之間的良好互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點,該能力不僅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一次考查,更是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情感表達、知識遷徙能力的綜合考核。核心素養是難以通過試卷體現的,但是教師依然要通過綜合手段,合理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古詩時,就要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并讓其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學習工具搜尋與李白一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國內外的詩人不限,學生需要在查找資料期間,對比他們的異同。其次,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李白進行介紹,介紹的內容不限,可以是李白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是李白的詩歌,在學生介紹完之后,教師對學生的介紹要予以肯定總結。最后,就是在學習到具體詩歌時,需要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詩歌,然后將學生分為小組,對詩歌進行翻譯,歸納中心思想,然后分組進行闡述。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逐漸掌握詩歌的相關內容與背景,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看出,隨著教育的發展,核心素養在教育中的地位已經有所凸顯,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扮演重要的角色。發展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育可以滿足于當下的教育模式,靈活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