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病率高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其死亡率更是呈逐年上升趨勢。現代醫學對乳腺癌肺轉移的臨床療效較為肯定,但其不良反應卻不容忽視,中醫藥因其副作用小、療效良好而受到推崇。今賈彥燾教授從肺痿論治,運用麥門冬湯合參蛤散加減治療乳腺癌肺轉移,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患者女,44歲,主因“左側乳腺癌術后4年余,伴咳嗽痰多1周”于2018年7月19日收入我院。患者2014年6月因左乳疼痛就診于外院,觸診左乳腫物,查乳腺彩超示:左乳腫塊,BI-RADS 5類,考慮乳腺癌,排除相關手術禁忌后,行左乳全切術+腋下淋巴結清掃術,術后化療8周期,藥用紫杉醇,具體劑量不詳,末次化療時間為2015年2月。后口服他莫昔芬至2018年3月,期間定期復查,病情穩定。2018年3月于外院復查胸部CT,與2017年8月10日片相比較:兩肺散在條索及小片浸潤,兩肺多發粟粒影,考慮轉移;縱隔內部分淋巴結較前增大,不排除轉移;肝臟病灶增大、增多,考慮轉移瘤;胸骨及部分椎體內骨質密度不均,考慮骨轉移。查腹部MR增強:①肝多發結節,考慮轉移瘤;②腹主動脈旁多發淋巴結,雙側內乳區及右前腹壁多發淋巴結,轉移不除外。因患者體質因素,僅以對癥支持治療。近1周患者出現咳嗽痰多伴喘憋加重,就診于我院,以“乳腺癌肺轉移”收入我院腫瘤科。入院時患者神清,面色晦暗,語聲低微,目睛黃染,咳嗽痰多,咳白色涎沫,喘憋,不能平臥,夜甚,手心熱,周身乏力,口干咽燥,食欲不振,納差,無惡心、嘔吐,寐尚可,小便調,大便偏稀,1日2~3次。舌質暗,苔薄黃,脈沉細。既往史、個人史無特殊,家族史其父故于肝癌。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體型偏瘦,鞏膜黃染,左乳缺如,左側胸部可見一15cm左右斜行手術瘢痕,愈合良好。左頸下近頸外側可觸及兩枚腫塊,活動度差,表面欠光滑,質硬,無疼痛,輕壓痛,較大者約3.0cm×2.0cm。雙下肺呼吸音低,余呼吸音粗,全肺未聞及濕羅音、干羅音。臍旁左側5cm左右皮下可觸及1.0cm×1.0cm左右腫塊,活動度稍差,表面光滑,質韌,無壓痛。右下腹可見一3cm左右斜行手術瘢痕,愈合良好。左下肢輕度水腫,移動性濁音陰性,余無異常。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電解質、腎功能基本正常,降鈣素原0.17ng/ml,肝功能:白蛋白30.0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06.0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39.0U/L,γ-谷氨酰胺轉肽酶1280.9U/L,總膽紅素247.04μmol/L,直接膽紅素181.98μmol/L,間接膽紅素65.06μmol/L。
入院后予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以保肝,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以抗感染,參芪扶正注射液以益氣扶正。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脈,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乳癌病(乳巖),證屬肺腎氣陰兩虛證,治以補腎納氣、養陰生津。予麥門冬湯合參蛤散加減,具體用藥如下:麥冬42g、清半夏6g、黨參9g、紅參15g、蛤蚧1對、生黃芪60g、貓爪草15g、夏枯草15g、郁金10g、片姜黃15g、香附10g、虎杖15g、青蒿30g、葶藶子15g、大棗10枚、炙甘草6g等,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3天后患者咳吐濁唾涎沫、喘憋等癥狀較前減輕,原方中紅參加至30g,繼續治療1周,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出院,隨訪3個月,患者未訴咳痰、喘憋等癥。
乳腺癌的治療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局部放療,全身治療包括全身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1]。其中晚期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較為困難,通過目前的常規治療手段一般不可治愈,乳腺癌術后轉移率較高,肺組織因血氧供應豐富,較易受侵犯,是乳腺癌第二位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有研究[2]顯示乳腺癌患者發生肺轉移后中位生存期為32個月,中位至進展時間為13個月,預后較差。所以,大多數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而隨著多學科綜合治療(MDT)的發展,中醫藥治療在腫瘤治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中醫古籍中雖并無乳腺癌這一病名,但依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乳巖、石癰、乳粟”等范疇。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提到“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賈彥燾教授認為,乳腺癌術后患者雖元氣大傷,氣血虛弱,肝腎不足,如金代張元素《活法機要》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但乳腺癌發生的本質又與情志因素導致的肝郁氣滯、肝失疏泄密切相關,進而導致血脈瘀阻,瘀毒聚集發為腫塊,屬虛、毒、瘀并存的狀態,治療上益氣扶正、軟堅散結的同時,應不忘疏肝解郁。故用生黃芪以補肺脾之氣,補氣兼能升氣,促進患者正氣恢復;姜黃、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氣條達則有利于肺氣的宣發肅降,氣機調暢則疾病向愈。賈教授認為,腫瘤患者術后,病灶雖已切除,但形成腫瘤的機制尚在,故不能一味的扶正,要注意清理殘存的“癌毒”,故選用貓爪草、夏枯草等化痰散結、消腫解毒以抗腫瘤,治療原發病,現代藥理學研究關于抗腫瘤中藥的療效是肯定的,其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凋亡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針對患者黃疸,選用青蒿、虎杖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針對患者惡性胸腔積液,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中有補,葶藶子瀉肺逐水,佐以大棗護脾通津,乃驅邪不傷正、瀉肺不傷脾之法,保全母氣為以后復長肺葉之根本。
乳腺癌術后肺轉移雖屬惡性腫瘤晚期階段,正確的辨證施治仍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賈彥燾教授另辟蹊徑,從肺痿論治,運用麥門冬湯合參蛤散加減進行治療。麥門冬湯出自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是治療虛熱肺痿的名方,有清養肺胃之陰、降逆下氣之功,方中麥冬與半夏的用量比例為7∶1,其性相互制約,既能降肺胃之氣逆,又不致燥傷陰津,且滋而不膩,有助脾胃之氣的生發,虛則補其母,脾胃得養,氣能生津,肺津充沛則虛火自斂。參蛤散出自北宋《圣濟總錄》,治療腎不納氣之喘證,其中蛤蚧為君藥,填補腎精,脾腎強則痰濁無以化生,肺腎強則宣發肅降如常,通調水道,紅參滋補元氣,兩藥合用共奏補腎納氣之功。
縱觀全方,賈教授治病求本,先疏肝解郁,再清養肺胃,后補益腎精。提示我們在面對乳腺癌術后肺轉移患者時,不能一味扶正,首先明確乳腺癌肝郁的本質,辨證用藥,而后針對肺轉移,明辨虛實,以清養肺陰為主,滋而不膩,同時填補腎中精氣,腎氣充養,則脾運水谷精微,痰濕無以生,脾津四布,肺得潤澤,仿佛薪火余溫得水則平。故治療乳腺癌術后肺轉移,應從肝、肺、脾、腎入手,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