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天津 30035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和5G 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教育行業,為適應和推動新時代的變化,積極將各種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形式多樣的信息化技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平臺給教師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也做了多方面的創新研究。大量的學習軟件和應用程序,讓老師和學生們目不暇接,甚至有些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如何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這些信息化技術,探索出一套適合高職公共英語課的教學模式,優化教與學的成效,這是公共英語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研究中的高職公共英語課主要是指面向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英語類課程,各學校對此類課程的名稱不是特別統一,有的稱為公共英語、有的稱為綜合英語、有的細分為具體的聽說課程或者讀寫課程。高職公共英語課的能力目標主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而展開。題目中的信息化技術主要是指基于網絡及大數據分析統計的學習平臺、應用程序和軟件。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學情分析,選擇適合學生的信息化手段或學習平臺,將信息化技術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過程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督學、促學,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百萬擴招之后的高職學生,其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有其特殊性。當前,高職院校的普遍特點是,班級規模較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是對語言類課程教學的挑戰。如何進行大班授課,關注到每一位同學,實施個性化教學,這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傳統課堂上,被教師關注到的學生,以及學習自律性比較高的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通過各種語言訓練活動來提高英語能力。沒有被關注到的學生,學習效果就會相對不理想一些。由于班級規模偏大,動輒四五十人一個班級,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同學,相當一部分學生可能沒有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互動,教師也無法就每一位同學的參與情況給出反饋,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課前和課后兩個環節,更是缺少教師的督促和管理。這對于學習自覺性相對不高,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在這樣的傳統課堂上受益是比較有限的。
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英語習得特點以及對信息化技術的接受情況,課題組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及訪談。通過數據的分析和研究,課題組發現學生們都比較希望能得到教師的關注;希望在回答完問題或者進行課堂展示之后能第一時間得到教師的反饋和點評;同伴反饋也是學生們比較重視的一種形式;因為英語基礎有所差異,同學們希望能完成不同難度的作業或者任務;個別同學希望教師課上不要提問自己,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回答錯了會不好意思。對于信息化技術,具體到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iSmart 平臺,學生們能輕松地掌握平臺的操作方法,尤其喜歡聽說訓練對應的環節,但是由于是系統判分,學生不太接受系統本身過于嚴格的評分標準,有時候一句話要讀很多遍才能通過,學生們的自信心會有所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比較期待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應科學設計,將信息化技術巧妙地融入到教學環節中。
2012 年以來,國際上掀起了大規模在線課程(MOOC)的開發和建設,國內也出現了中國大學MOOC平臺,各大院校發布了自己的特色課程、優勢課程,形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有助于人們的終身學習。但鑒于MOOC 的不足,與之相對應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應運而生。其概念和MOOC相對應,是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 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MOOC的缺點,教師能更好的監管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課程完成率、增強師生互動、完善MOOC評價體系等。SPOC更有針對性地面向特定學生。這些平臺都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尤其是視頻資源,并設計了討論和測驗等項目,測驗環節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討論項目能促成師生的提問與回答。除了MOOC 和SPOC,教師們也逐步接觸了其他信息化技術,諸如各種云課堂、雨課堂或者針對專門的教材開發的平臺。目前在高職公共英語課堂上,人們較為熟悉的有云課堂、雨課堂、慕課堂、騰訊課堂、班級優化大師、課堂派、云班課、FiF 口語訓練、希沃白板、iSmart 等。這些軟件和應用程序為每堂課的實際教學提供了平臺,能較好地應用到線上、線下教學中。大量的學習軟件和應用程序,讓老師和學生們目不暇接,甚至有些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面對信息化技術,教師應該做到不走極端,避免“濫用”和“不用”信息化技術。既不全盤否定、予以排斥,也不要過度夸大信息化技術的作用。而是要科學地應用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合理地融入信息化元素,解決教學中的難題,最大化地體現信息化技術的價值。
本研究選擇的信息化技術是iSmart學習資源平臺,教師可選擇自己建課程或使用該平臺教材,本課題使用平臺現有教材。平臺圍繞聽力材料設計了選擇、填空、翻譯等多種題型,在聽的同時,形式多樣地考查了學生們的聽力理解能力。My Lab部分可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學習內容。針對“說”這項能力,既要強調最基礎的語音語調問題,又要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課題組選擇的信息化技術是iSmart 平臺,該平臺可以對學生的語音語調給出準確、及時的評價,用不同顏色標注出發音不規范的單詞,學生可有針對性地改正。彌補了大班授課的局限性,解決了教師無法逐一幫助學生糾正發音的問題。對于基礎更好的學生,教師可推薦“英語魔方秀”等軟件,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針對“讀寫譯”三種能力,iSmart 平臺對閱讀材料中的單詞詞組做了詳細解釋,學生有泛讀的篇章,也有精讀的學習材料。平臺設計了旨在提高翻譯能力的多種練習,從短語翻譯到句子翻譯,難度有區別度,英語基礎各異的同學可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各種應用文寫作和語法方面的視頻講解可以幫助學生們反復觀看,夯實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加以應用,提高應用文寫作技能。除了平臺本身自帶的資源,教師也可以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和微課視頻上傳到該平臺的下載中心,學生們隨時可以下載學習。
在有針對性地提高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同時,課題組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課堂的組織管理、學生的考核評價上,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上。教學過程具體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教師課前將預習任務發布到平臺上,任務最好是選擇后臺可監控的,這樣教師才能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如預習任務是在平臺提前觀看應用文寫作的視頻講解。教師可通過后臺數據看到學生們的完成情況,具體為開始觀看的時間,觀看時長,對于沒有開始觀看的學生可以使用平臺的“一鍵催促”功能,督促學生完成任務。平臺的功能很好的彌補了課前教師監管的缺失,完善了教學過程。
在課上階段,由于iSmart 平臺沒有簽到功能,教師可以用云班課簽到,記錄學生們的出勤情況。課中主要是討論和學生展示。大班授課導致課上不能欣賞到每個學生的展示和觀點,這時候應用平臺發布觀點,每個同學都能看到或聽到彼此的觀點以及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可以給予反饋和點評,學生們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同伴反饋。學生課上用iSmart 讀單詞和句子,系統給出評分,對多次出現問題的發音,教師可在課上有針對性地指導,對于共性的問題加以講解,這樣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改正和提升發音。平臺上設計了角色扮演環節,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學生可以課前在平臺上練習,課堂上進行小組展示。課后教師可利用平臺布置作業,學生們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學習進度等iSmart平臺都有詳細的數據統計和分析,能極大地幫助任課教師根據數據實時進行靈活、有效的教學。iSmart 平臺的提問功能可以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彌補教師無法逐一解答學生問題的不足,教師可以課后在平臺上進行解答。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期末的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學合理。教師還可以將微課視頻、學習資料上傳到兩個平臺,形成該門課程的資源庫,實現學生的長效學習。
在眾多的信息化技術中,本課題選擇了以iSmart平臺為主,充分挖掘其價值,并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創新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其可推廣性、可復制性。新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實現了在大班環境下的督學、促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度,提升了教學效果。信息化技術必須經過教師的合理利用,科學設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多高質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