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翠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
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體系的支撐,其發展形式也隨著社會思想與時代潮流的變更而不斷調整。旅游經濟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其對各地區的經濟促進作用極為明顯。在追求生活質量的當下,旅游已經成為國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推動了旅游經濟成為我國的重要支柱型產業,并且在改善民生、提升就業、增速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人們對旅游經濟所伴生的各類服務提出了更好的期許與要求,并且,旅游過程中的消費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所以,一個地區如果想要更為充分地開發當地旅游產業,就需要從旅游資源、文化優勢以及現代化技術等方面,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創新開發更具活力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日益提升,我國已經從全球最多的出境游國家逐漸轉變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國家,極大地擴充了各地的消費市場,各地的旅游產業項目也在逐漸走向完善。自駕游、探險游以及度假游等全新旅游形式,在旅游市場所占據的比例逐年提升,人們對于旅游過程中的個性化服務需求表現更為明顯。
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營銷形式,可劃分為渠道營銷、游客營銷以及員工營銷等多種不同的類別。其中,渠道營銷是最為主要的營銷模式,在渠道營銷模式下,工作人員會根據市場的特點,并考慮地域等因素,對實際的旅游產品進行更為精準地規劃,并通過媒體、網絡等手段進行具體的產品服務宣傳。同時,在渠道營銷過程,各類新媒體形式的營銷手段更是極大豐富了旅游經濟市場。游客營銷模式各地區為了提升自身旅游產業的整體吸引力,以游客為中心,在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游客在消費過程中的滿意度,進而催出更高的旅游經濟價值。同時,各類旅游園區也在針對不同類別游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興趣愛好,推出更多具備個性化的旅游服務產品。
國際經濟形勢的改變,外部發展環境得以改變,也為旅游業帶來更多的活力,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引導下,行業內的競爭模式已經逐漸走向規范化。另外,各地區需要注重與旅游經濟相關的各類基礎設施的完善性,以服務促進規模,以基礎打造基礎,完善相關的政策與服務制度,以質量來提升效益,進而在整個旅游業形成良性的正面發展風氣。
當前,新常態環境以及高水平的人民生活,使得旅游消費更顯多樣化,各類與娛樂旅游相關的產業已經發展為個性化服務。在這種背景下,旅游產業想要獲得更為充足的發展空間,并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得以生存,就必須對市場的實際需求有著精準把控,并對旅游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有著良好的認知,充分發揮地區的文化與自然優勢,整合地區的整體旅游資源,充分挖掘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同時,各地區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持續投入足夠的精力與財力,確保旅游業在發展與轉型過程中得到充足的資源支持,并且舍棄傳統思想,改變市場經濟發展過程對旅游業發展形成阻礙的各項因素,在健全良好制度的前提下,對收益型以及公共型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效地改革與融合。相關部門需要對市場的發展方向有著合理地把控,對旅游產業在指定地區的未來布局以及發展脈絡進行更為科學化地整體調整,提升旅游產業的品質,并與其它地區形成差異化的整體局面,突出自身的特色,并集中自身的優勢,形成集群式整體優勢。
在新常態下,國內各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極為迅猛,且其整個市場規模也呈現出一定的瓶頸化。因此,各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旅游產業優勢,針對地區的特色與經濟結構,實現旅游產業與其他經濟及文化產業相互融合,進而形成區域性質的產能優勢。另外,旅游產業自身也需要從游客角度入手,以提升游客滿意度為宗旨,提升自身的服務效率。營銷手段層面需要注重合理性,注重品牌的塑造,注重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周邊人文環境的改變。
旅游產業其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服務收益,更是一個地區與城市的標簽與品牌,其在經濟領域所形成的獨特生態鏈條,對于地區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并且,旅游產業生態圈的打造,不能單純著眼于旅游產業自身,更應該是對社會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升級,利用更為科學化手段,以發展經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最終標準,打造更為舒適的旅游生態體驗圈。地區內部需要避免資源相互爭奪的局面,注重合作與集群優勢,注重內部資源的共享,并合理地與地區內居民生活相互結合。相關部門需要對地區內的各類經濟收益型旅游產業進行規范,不要因為個別人的經濟利益而影響了整個旅游生態圈的健康與和諧。
綜上所述,新常態是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新形式與結構。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國民經濟對于旅游產業的依賴越來越強,其相關政策也在向旅游業傾斜。因此,各地區需要合理把控自身地區的特色優勢,發展更為良好的旅游經濟生態圈。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技術與模式的革新,注重內部的規范化運營,積極擴大內需,提升整體的人文環境與生存環境,進而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