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大峁, 馬 青
(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231)
兒童的平均免疫力低于成年人。學校及幼托機構的兒童互相接觸密切,具有聚集、流動等特點。學校及幼托機構已成為傳染病的高危區域[1],其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是傳染病防控的關鍵一環[2]。本研究旨在分析2018年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的學校和幼托機構所報告的傳染病情況以及聚集性疫情。
1.1 資料來源 收集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計的2018年該轄區內所有學校和幼托機構的傳染病流行病學資料。
1.2 統計學方法 通過描述性流行病學調查,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記錄,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2018年華涇鎮共有學校及幼托機構14所,其中幼托機構8所,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1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共有兒童6 634人,0~6歲1 784人,7~12歲2 044人,13~18歲2 806人;男生3 690人(55.6%),女生2 944人(44.4%),男女性別比為1.25∶1。
2.2 疫情概況 2018年華涇鎮學齡階段(包括幼托機構、小學、初中、高中)兒童共報告并處置傳染病散發病例124例,報告并處置聚集性疫情17起。散發病例中男73例,女51例,患病男女性別比為1.43∶1。散發病例中手足口病最多 (89例,71.8%),其中<5歲的兒童50例(56.2%),<3歲兒童21例(23.6%);其次是水痘(27例,21.8%),猩紅熱 (8例,6.5%)。散發病例中3~6 歲年齡段例數最多(40例,32.3%)。
2.3 時間分布 2018年5月、6月、9月、11月和12月為發病的高峰時間,散發病例共108例,占全年病例的87.1%,1月、2月、7月、8月是學校假期,報告發病例數較少,依次為1例(0.8%)、0例、2例(1.6%)和0例。發病高峰時間手足口病和水痘分別為84例和24例。見圖1。

圖1 2018年華涇鎮學齡階段兒童傳染病發病時間分布
2.4 空間分布 2018年124例散發病例中,幼托機構為75例(60.5%),小學29例(23.4%),中學20例(16.1%),幼托機構男女性別比為1.68∶1,小學為1.23∶1,中學為1∶1。幼托機構病例中主要為手足口病70例(93.3%),小學和中學病例中主要為水痘27例(55.1%)。學校及幼托機構是傳染病集中暴發的區域,發病數量占華涇鎮總發病數量126例的98.4%。
2.5 傳播方式 幼托機構以糞—口方式傳播的為70例,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為5例;小學以糞—口方式傳播的為10例,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為19例;中學以糞—口方式傳播的為9例,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為11例;幼托機構以糞—口方式傳播的比例高于小學和中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0,25.97;P<0.01)。通過糞—口方式傳播的患病男女比例為1.28∶1,通過呼吸道傳播的患病男女比例1.92∶1。
2.6 聚集性疫情 2018年華涇鎮轄區學校及幼托機構報告并處置的聚集性疫情共17起,發病例數80例,波及班級31個,波及人數1 016人,無死亡病例發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發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3])共12起,其中幼兒園10起(44例患者),中學2起(6例患者);每起事件發病2~8例,中位數4例。水痘聚集性疫情(同一集體機構在14 d內出現2例及以上的水痘病例[4])共4起,其中小學3起(16例患者),中學1起(11例患者);每起事件發病2~11例,中位數7例。猩紅熱聚集性疫情(1周內同一學校、幼托機構或其他集體單位內發生5例及以上流行病學關聯的猩紅熱病例;1周內同一班級、宿舍或辦公室內發生3例及以上流行病學關聯的猩紅熱病例)共1起,其中小學1起(3例患者)。17起聚集性疫情全部由學?;蛴淄袡C構衛生老師報告,疫情報告時間(從出現首發病例到報告時間)為12~602 h,中位數39 h;其中0~<24 h占23.5%(4起),24~<120 h占58.8%(10起)、120~240 h占11.8%(2起),超過240 h占5.9%(1起)。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疫情報告時間和發病例數之間呈正相關(r=0.485,P<0.01),疫情報告時間和疫情持續時間呈正相關(r=0.598,P<0.01)。
傳染病因其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而備受關注[5],傳染病的發病與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以及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華涇鎮傳染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幼托機構和學校,其中幼托機構中以手足口病為最常見的傳染病,小學和中學中以水痘為最常見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時間總體呈雙峰分布,主要分布時間在5、6、9、11、12月,與學校和幼托機構的學期時間相吻合。幼托機構以糞—口方式傳播的比例明顯高于小學和中學,與幼兒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相關[6]。有研究[7]報道,手足口病通常以<5歲的兒童為主,其中年齡<3歲的兒童發病概率最高,這與華涇鎮2018年手足口發病特征較一致。
從傳染病三要素方面考慮學校和幼托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需做到管理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播途徑。傳染源包括攜帶者、疾病患者、被感染動物、隱形感染者[8]。本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華涇鎮聚集性疫情的疫情報告時間和發病例數、疫情持續時間呈正相關,因此需加強學校和幼托機構的傳染病防控機制,例如加強晨午檢工作,提高傳染病篩查敏感率和監測上報及時率,做到盡早發現、盡早報告、盡早隔離及盡早處理。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感染的人群。學校和幼托機構兒童的免疫力較成人低,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需加強身體鍛煉、補充營養,并及時接種現有的傳染病疫苗,提高免疫力[9-10]。同時注意學習環境的通風情況,培養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阻斷疾病的流行。
綜上所述,2018年華涇鎮幼托機構的傳染病以手足口病最為常見,小學和中學以水痘為最常見,需根據發病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傳播方式特點加強完善學校及幼托機構傳染病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