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1)
對于深U型槽類零件,一般會因為模具干涉問題不能直接折彎成型。在實際生產過程過一般采用專用模具直接油壓成型,但專用模具成本較高,制作周期較長,在生產任務緊急,需求量不大的情況下,這種方法不能迎合制造成本及周期的預算需求。探索新的折彎成型工藝,以改善的眼光優化此類產品的折彎成型,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生產經營。
以產品為例,雙源制調車機車為試制車型,搖頭止擋板(右)(AB01029284A)和搖頭止擋板(左)(AB01029597A)如圖1所示,分析折彎上下模選擇。

圖1 搖頭止擋板(右)三視圖
板厚為10,依據《折彎成型工藝守則》(JT-40-058-2)經驗公式V>8 t,因此,下模應>80;折彎線到端部的距離>0.7 V,實際搭邊距離d綜合考慮兩邊折彎線到端部的距離d=1/2(斜D=略大于140),因此,得到V<100;綜合上述,80 有限元法自提出以來,廣泛應用于熱力學分析、電磁場分析、流體分析等各個領域。ABAQUS作為通用型有限元分析軟件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功能最強的有限元軟件,可以分析復雜的固體力學、結構力學。 針對深U型槽類零件,需要通過多次折彎才能成型,在仿真過程中,將前一個仿真模型的仿真結果作為后一個仿真模型的輸入,這樣既能保證仿真的延續性,同時能精確定位折彎位置,保證結果的可靠性。 2.2.1 建立仿真模型 折彎成型屬于典型的動態分析問題,首先進行前處理,建立深U型槽類零件的仿真模型、賦予材料屬性、確定邊界條件和加載劃分網格。 圖2 折彎前處理步驟 2.2.2 仿真結果 深U槽類零件折彎分為兩步,從圖3可以看出,由于邊高過高,折彎線之間距離過短,導致在第二次折彎時零件與模具發生干涉,致使成型過程無法繼續。 2.2.3 問題分析 從圖3可知,在第二次折彎時零件與模具發生干涉,如果能先將折彎線之間的板件進行預折彎,可以使得兩邊繞預折彎線發生旋轉,從而增大兩邊的距離,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圖3 折彎成型干涉圖 2.3.1 預折彎 根據2.2.3節提出的解決方案,但預折彎的角度無法確定,所以首先建立預折彎的仿真模型,以便能獲得一系列不同的預折彎角度,仿真模型和結果見圖4。 圖4 不同預折彎角度模型(預折彎、160°、140°、120°) 2.3.2 預折彎角度160°、120° 當板件的預折彎角度為160°、120°時,其仿真模型和結果如下:從圖5、圖6中可以看出,當預折彎角度為160°時,折彎過程依然會發生干涉,致使過程折彎無法完成,預折彎角度為120°時,折彎順利完成。 圖5 折彎角度160°模型 圖6 折彎角度120°模型 仿真結果驗證了預彎-折彎工藝的可行性,早在2006年就提出過預彎的思想[1],但預彎角度的選取無法確定,極大的增加了勞動強度,作業效能比較低下,尋找深U型折彎件各尺寸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尋找最佳的預彎角度。 深U型零件折彎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干涉,我們利用理論計算來確定深U型零件折彎會產生干涉的臨界點,如圖7所示。 A1為上模右邊緣與U型件內側交點,若先折彎角Q1可得: A2點向上模引垂線,可將三角形A1A2A3分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可知 對于任意產品將其預彎展示為圖8所示,不防假設先折彎角Q1: 圖8 預彎角度計算示意圖 2)計算角度P1=∠B3B2B4: 4)計算角度P2=∠B1B2B4:cosP2= 最終得到預彎角度為:P=360-P1-P2,若先折彎Q2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簡單的寫成一個MATLAB函數functionPR(d,D,h1,w,Q1,Q2),如圖9,圖10所示。 圖9 預彎角度計算MATLAB函數 在選擇合適的磨具下,以搖頭止擋板為例,函數function(10,20,245,118,84.5,95.5)=158.95°,function(10,20,231.5,118,95.5,84.5)=153.22°,所以預彎160°會產生干涉,120°則完全可以折彎成型出合格產品。 選擇仿真中選用的的參數及模具進行折彎,檢查實際產品的折彎成型質量,做好產品關鍵尺寸記錄,從表1可以看出產品的長寬尺寸均符合圖紙要求。 表1 預折彎完成產品檢測尺寸 圖10 預彎后折彎成型產品尺寸 本文主要是解決現場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通過預彎-折彎-壓平預彎的工藝攻關,生產出原壓型干涉的深U型槽類產品,并從理論上計算出任意深U型槽類產品壓型產生干涉的最佳預彎角度。需注意的是雖然深U型產品都能通過此方法成型,但預彎角度必須在母材預彎壓平后滿足原材料的鋼性,對于特定的產品預彎角度不宜過大。此方法解決了在無專用模下成型該類產品的另一種途徑,避免了生產過程中不斷去嘗試預彎角度的繁雜步驟,極大的提升制造生產效率。2 ABAQUS仿真分析
2.1 仿真概述
2.2 問題分析


2.3 工藝攻關



3 預彎角度理論計算
3.1 尋找臨界點

3.2 計算預折彎角度


4 驗證
4.1 理論計算預彎角度
4.2 關鍵尺寸驗證


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