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洲 朱垚穎



[摘 要] 中國網絡視頻技術、內容、應用、平臺在過去20余年間飛速發展。通過歷史梳理,發現網絡視頻經歷了傳統電視臺開辦轉播網站(1994—2005年)、商業視頻網站出現且用戶互動行為興起(2005—2009年)、網絡視頻專業化制作且付費模式興起(2009—2014年)、網絡視頻向移動終端發展(2014—2016年)等階段,現已邁向短視頻興起階段(2016至今)。在我國網絡視頻各階段演變的背后,是技術邏輯、內容邏輯、用戶邏輯在發揮著影響。分析技術、內容、用戶邏輯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思考中國網絡視頻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網絡視頻 數字技術 內容消費 用戶 發展邏輯
[中圖分類號] G20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0) 06-0079-11
Technology、 Content、 User : The Developing Logic of Chinese Internet Video
Xie Xinzhou? ?Zhu Yaoying
(School of New Media,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 Technology, content, application and platform of Chinese internet video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ast years. Internet video has gone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ages: television stations started set up websites (1994—2005), commercial video websites appeared and users interacted online(2005—2009), professional and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creased (2009—2014), mobile video developed(2014—2016), and now i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short video applications(2016—now).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video on the internet, the developing logic of technology, content and user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Understanding how the three internal logic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s the key to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video.
[Key words] Internet video Digital technology Content consumption User Developing logic
人類對信息的渴求和消費,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始終存在的重要主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人們接受、傳播、消費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正式加入了這股由信息傳播技術帶動的變革浪潮。其中,網絡視頻作為繼文本、圖像、音頻出現的重要互聯網應用與服務,在過去20余年間不斷發展。
本文以“網絡視頻”為研究對象,基于平臺特征和傳播形態的演變,運用媒介史、技術史、社會史等交織的研究視野,對網絡視頻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并從技術邏輯、內容生產邏輯、用戶邏輯及其交互作用出發,探討網絡視頻的演變與發展。
1 文獻綜述
隨著視頻網站技術的成熟和相關應用服務的出現,網絡視頻的研究數量不斷增多,研究重點也因研究對象的變化而改變。在中國知網(CNKI)中限定來源類別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檢索同時包含“視頻”“網絡”主題詞的文獻,發現與網絡視頻有關的研究文獻自2006年“網絡視頻元年”起顯著增加,并在近年內保持著較高數量。
為進一步勾勒網絡視頻研究的脈絡變化,將每年發表論文的關鍵詞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根據節點的核心地位和邊緣地位等分布情況,發現研究變化。表1以關鍵詞共現頻次5次作為過濾標準,若共現超過5次,則取頻率最高的前5位(包括其并列關鍵詞),從而得到每年度關鍵詞節點數據和共現頻次數據如表1(括號內數字指關鍵詞的共現頻次)。
結合網絡視頻研究關鍵詞的年度變化,發現網絡視頻學術研究重點與彼時的視頻產業狀況緊密相關,技術發展和產業進步驅動了學術研究。2007年之前,網絡視頻以網絡電視模式為主,研究主要關注央視網這一類網絡視頻發布者的實踐及其國內外傳播影響力[1]。以2004年優兔(Youtube)、2005年土豆網誕生為起點,用戶分享類視頻網站成為國內外產業發展熱點;研究轉向以用戶分享為主的土豆網、優酷網的案例研究,如關注優酷微視頻高點擊率及其未來發展模式[2],或聚焦土豆網等視頻網站監管研究[3]。2014年后研究者們重點關注騰訊、阿里等大互聯網企業主導的視頻網站。2016年后,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網絡直播、短視頻的興起,研究對象也從互動類型為主的網絡視頻發展到了2018年的“網絡直播”研究及2019年的“短視頻”研究。學術研究關鍵詞的變遷,展現了互聯網產業的變化和應用服務的變化。
在產業發展驅動學術研究的同時,學界也對產業現實進行思考,形成研究與網絡視頻產業的“互動”。有研究從戰略構想和技術設想出發,例如對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發展提出“一張網、兩個庫、三大平臺、四項技術、多終端覆蓋”的戰略構想[4];或是從技術出發探討未來趨勢,如2011年的研究強調中國網絡視頻技術“改變著網民的社會行為……網民可以視頻聊天、視頻購物、視頻郵件、視頻商務平臺、視頻社交活動等”[5]。
第三個重要變化是研究的技術視角開始向用戶視角轉移,網絡視頻越來越以滿足用戶需求作為產品發展的起點。在網絡視頻研究初步興起的2000年前后,研究者多關注多媒體、流媒體等技術對應用的影響,研究對象主要為傳統電視臺的視頻點播服務、網絡電視等。2013年起,視頻用戶研究興起,一些學者開始思考視頻中的互動行為。通過戈夫曼“自我呈現”和擬劇理論等理論視窗[6],觀察彈幕視頻網站中“前臺與后臺”[7]的構建與勾連;或從媒介消費主義出發,聚焦影像消費“禮物”符號,從政治娛樂化和大眾文化角度探討網絡視頻文化的公共性問題[8];或是從網絡視頻消費習慣出發,探討視頻媒介這一新傳播形態中的娛樂性與新消費主義相結合的問題[9]。
在網絡視頻研究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需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各個時期都極容易出現研究者對熱點問題蜂擁而上的現象,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前瞻性、深度性研究較為缺乏[10]。有學者從信息科學視角出發,分析嗶哩嗶哩等“交互式情感”視頻網站如何進行信息組織 [11];也有學者從法學的視角出發,結合美國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避風港規則”“通知—刪除”規則,思考“在保護版權人利益的同時促進視頻分享產業的發展” [12]。但總體來看,研究的學科視角略顯單一;在網絡視頻飛速發展、對社會嵌入愈發深刻的當下,從社會學、歷史學、新媒體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對其展開討論尤為必要。
此外,當前研究類型多為具象性、理論性、橫切面式研究,進行歷史梳理和演化發展的研究數量較少。歷史梳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網絡視頻產業:歷史、現狀及挑戰》,該文將網絡視頻發展劃分為廣電觸網階段、視頻網站崛起階段、多方共構大視頻時代等發展階段[13]。專著《中國網絡視頻史》則將網絡視頻發展分解為4個歷史階段:2006年之前雛形階段、2006—2008年萌發階段、2009—2013年競爭階段、2014—2015年進化階段[14]。上述網絡視頻歷史研究均以“電視產業轉型升級”[15]視角看待網絡視頻的發展。此外很多歷史梳理類研究完成于2016年及以前,對更迭速度較快、近幾年變化極大的網絡視頻類型存在歷史視野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媒介和短視頻平臺的研究存在不足。因此,網絡視頻研究亟待研究者們來做出更具互聯網發展思維、信息服務應用思維的歷史梳理研究。
2 網絡視頻演變分期
界定網絡視頻發展階段需要結合“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和網絡視頻“用戶”兩個概念來認識“網絡視頻”。以“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概念來認識網絡視頻,可將其定義為“制作、編輯、集成并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視音頻節目,以及為他人提供上載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的活動”[16]。而以“用戶”概念來認識,網絡視頻是指網絡長視頻和短視頻;網絡視頻用戶則是在網上具有消費習慣的用戶群,其中“長視頻用戶指過去半年在網上看過電視劇、綜藝和電影的用戶,短視頻用戶指過去半年在網上看過短視頻節目的用戶”[17]。
結合上述概念,本文中的“網絡視頻”主要是指向用戶提供網絡視頻觀看瀏覽、上傳下載、傳播分享的網站、各終端應用與服務。結合網絡視頻歷史研究、發展中的標志性事件以及政府監管條例,從技術、內容、用戶要素在平臺類型、傳播特征、發展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出發,將網絡視頻發展劃分為以下階段。
2.1 以電視臺網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上網播放時期(1994—2005年)
中國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視頻點播模式逐漸出現。但這一時期網絡視頻發展并不顯著,且多在企業、科研群體等小范圍內探索嘗試。研究多將中央電視臺下屬央視網(CCTV.com)建立年份1996年視為網頁視頻的正式開端,并以傳統媒體接觸互聯網作為網絡視頻的起點[18]。因為這標志著“中國電視擁有了一條新的傳輸管道”[19]。這一時期,網絡視頻的支撐技術是網絡寬帶技術、P2P技術、流媒體技術等。
21世紀初,隨著技術發展,中央電視臺和各地方廣播電視臺開始探索將電視新聞節目放到網絡平臺。如深圳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開辦了視頻網站,將母臺的新聞節目放上去提供點播或直播服務。有學者統計,截至2002年2月,國內電視媒體網站已有700多家,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衛星臺、地方電視臺及有線電視臺等[20]。
除電視臺開辦視頻網站外,也有研究把互聯網上萌發的網絡視頻網站作為網絡視頻的發展起點。2004年“出現了許多集P2P直播點播于一身的網絡視頻軟件”[21]。2005年10月,悠視網上線。它與國內中央級、省級多家電視臺進行合作直播或點播,成為21世紀初期電視臺與網絡視頻合作的代表性網站。
伴隨網絡視頻產業的發展,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在2004年7月6日發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要“對從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實行許可制度”[22],由國家部門正式對網絡視頻進行業務許可和業務監管。
本文以網絡視頻形態為劃分依據,將網絡視頻發展的第一階段認定為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的1994年至2005年。這一階段出現的網絡電視,僅僅將電視新聞欄目搬到了網絡上,用戶消費模式和傳統電視觀看行為并無太大差異;但是,它開啟了人們在電腦PC端消費視頻節目的習慣,為商業視頻網站的誕生做了鋪墊。
2.2 基于商業視頻網站的用戶分享和互動模式時期(2005—2009年)
早期電視臺網站模式和國外YouTube網站的建立,推動了國內第一批商業視頻網站的建立。學界和業界普遍認為2006年是網絡視頻產業發展元年,“網絡視頻在中國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23]。中國商業視頻網站——土豆網出現時間是2005年4月15日,由此開啟商業視頻及用戶視頻分享時代。2006年6月21日,優酷上線。土豆網和優酷早期定位是用戶視頻分享服務平臺,即視頻網站作為內容服務平臺,積極鼓勵用戶自主生產并上傳視頻內容。
用戶對視頻的分享行為傳達了新的溝通需求。2007年起,在線視頻網站從單純的分享傳播升級為網絡視頻互動模式。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互動視頻機構是AcFun彈幕視頻網站(簡稱“A站”)和嗶哩嗶哩網站(Bilibili,簡稱“B站”)。A站成立于2007年6月,是國內第一家基于彈幕的互動網絡視頻。B站成立于2009年6月26日。用戶在A站、B站上發布彈幕的行為,是一種“以身體的非物理在場為空間站位所開展的虛擬互動儀式”[24],用戶以高涉入度參與到視頻內容中。隨后,彈幕功能逐漸被其他視頻網站采納,優酷網、土豆網等紛紛推出彈幕欄。
隨著國內主要商業視頻網站的建立,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為規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秩序,于2007年12月20日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及其相關網絡運營單位等提出了具體要求[25]。對比2004年頒布的《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管理主體從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變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信息產業部,管理對象也拓展為“制作、編輯、集成并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視音頻節目,以及為他人提供上載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的活動”,并突出對視聽節目“服務”的管理。這源于用戶在線消費網絡視頻的模式日益成熟,政府需要對網站視頻內容質量、服務進行詳細規范。視頻商業服務模式的成熟,也為網絡視頻邁入專業化制作和收費階段埋下伏筆。
2.3 專業化制作網絡視頻的大平臺時期(2009—2014年)
自土豆網開啟國內視頻網站時代以來,視頻網站的發展方式存在著較大差異。2009年前仍以土豆網、優酷網、A站、B站等用戶分享互動網站為主。之后,視頻網站從用戶內容生產向專業化內容生產過渡,內容趨向高清化、專業化、版權化。2009年2月,搜狐視頻成立,以自制劇和購買國內外劇集開啟了內容專業化制作時代。3月,優酷推出“熱播劇場”模式,重視高清、正版長視頻播放。
視頻網站收費階段的來臨,既是內容生產從用戶原創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過渡到專業團隊平臺生產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的必然結果,也是開啟視頻網站盈利階段的重要一步。此時,兩股重要力量也加入到網絡視頻網站的開發和運營隊伍中來。
第一股力量是中央和地方廣電系統推出的視頻網站。如2009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臺創建國家網絡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同月,湖南廣電將芒果網絡電視進行獨立品牌運營,并在2014年4月20日正式發布芒果TV。第二股力量則是以百度、騰訊、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2010年4月22日,百度成立獨立視頻網站奇藝,并在次年11月26日升級為“愛奇藝”網站。2011年4月,騰訊視頻上線。次年3月12日,優酷股份有限公司和土豆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100%換股的方式合并為“優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優酷土豆與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建立戰略投資與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阿里巴巴正式收購優酷土豆。
傳統廣電和大互聯網平臺加入網絡視頻布局,一方面深化了網絡視頻專業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迫使視頻網站須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找準定位、謀求發展。自此,電腦端外的其他播放終端也進入了各個平臺的視野。
2.4 基于移動端的視頻直播時期(2014—2016年)
在網絡視頻專業化制作、傳統廣電開展網絡視頻網站建設、資本重組網絡視頻格局的大環境下,移動客戶端成為眾多應用和平臺選擇的新終端類型。2013年底,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發放了TD-LTE牌照。2014年—2016年是中國4G技術高速發展的兩年。其中,2014年更是手機終端視頻消費比例快速提升的一年。智能手機、4G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這一年手機視頻觀看數據出現了較大變化。截至2014年12月,移動視頻用戶規模達到3.41億,71.9%的視頻用戶選擇用手機觀看視頻,較上一年底增長32.7%,成為用戶視頻觀看的第一終端;其次則是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使用率為71.2% [26]。盡管一些視頻網站在早期成立了移動視頻客戶端,但客戶端的完善和移動用戶規模的增加是在2014年前后完成。如芒果TV于當年4月推出Windows Phone手機客戶端1.0版本;優酷視頻于2016年7月發布安卓版手機客戶端v2.6版本;搜狐2014年第4季度約有三分之一的營收來自移動端[27]。
除了向移動端發展外,視頻直播也成為視頻發展新領域。有學者指出直播行業的發展經歷了“2005年以YY、9158、六間房為代表的PC直播時代,2014年以斗魚、龍珠、戰旗為代表的游戲直播2.0時代,2016年泛娛樂直播3.0時代”[28],用戶在線觀看直播視頻的消費行為不斷成熟。但在視頻直播促進網絡視頻行業繁榮發展的同時,由于直播視頻本身的特點、監管難度增大和平臺盲目追求利益等,帶來了大量負面的網絡內容事件。2016年11月4日,國家網信辦出臺《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互聯網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直播發布者都需要取得資質。同年年底,國家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共同成立聯合執法組織進行專項檢查,并在2017年關閉了多家直播平臺。直播視頻的迅速發展,將網絡視頻引向新的發展軌跡,同時也暴露了網絡視頻發展后期內容低俗、流量為上、過度商業化等問題。
2.5 短視頻迅速發展時期(2016年至今)
國內代表性網絡視頻歷史梳理研究成果的關注時期停留在2016年之前。事實上,移動技術發掘了人們移動消費視頻的需求,進而推動短視頻應用的快速崛起。2016年是網絡視頻從“長視頻”向“短視頻”轉變的轉折點,是“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出現井噴式發展”[29]的重要一年。不少學者也在分析短視頻發展歷史時,將2016年列為關鍵年份,如強調這一年是“中國的短視頻元年”[30]或“新聞短視頻元年”[31]。
短視頻應用最早出現在2012年11月,快手形成短視頻社區,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體量最大的短視頻應用。2013年8月新浪微博手機客戶端內置秒拍應用。9月,騰訊發布微視短視頻;次年5月,美圖公司上線具有美圖功能的短視頻應用——美拍應用。
2016年起,短視頻行業迎來爆發式發展。2016年至2017年,字節跳動公司上線多款短視頻應用;2016年5月,頭條視頻上線;9月,字節跳動正式上線抖音短視頻;12月,“火山星球”轉型為“火山小視頻”;2017年6月,字節跳動將頭條視頻升級為西瓜視頻。從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突破4.1億人,同比增長115% [32]。
短視頻市場擴大推動大互聯網公司的加入。2017年3月,阿里將土豆轉型為短視頻平臺;2018年1月,騰訊重啟微視;7月,百度升級好看視頻。盡管大互聯網企業2018年后紛紛加入短視頻市場,但目前抖音和快手仍為短視頻領域的第一梯隊,尤其是抖音,其日活躍用戶飛速發展,從2019年1月的2.5億到2020年8月的6億(包括抖音火山版用戶),僅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33]。此外,抖音短視頻國際版Tik Tok在海外迅速崛起,Tik Tok在2019年月均用戶達到8億,2019年和2020年下載量均居于全球第一[34],海外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短視頻產業從中國走向國際的典型代表。
短視頻發展在豐富網絡視頻形態的同時,“過度強調感官刺激、低俗內容屢禁不止、危害青少年成長、營造沉浸上癮環境、涌現模仿亂象”[35]等問題不斷涌現。為保障短視頻產業良性發展,2018年3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對短視頻內容制作傳播提出要求。2019年9月14日,國家版權局、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約談抖音、快手等15家短視頻企業。短視頻平臺監管和內容整治議題在視頻產業轉型升級中變得尤為重要。
回顧網絡視頻發展歷程,發現技術、內容、用戶邏輯推動著中國網絡視頻風口轉變速度的加快。目前,網絡視頻進入了模式創新和問題涌現并存的發展階段。
3 網絡視頻發展邏輯及其互動關系
縱覽我國網絡視頻發展脈絡,階段更迭背后是技術邏輯、內容邏輯、用戶邏輯的互動與交織。
3.1 網絡視頻發展邏輯框架
思考網絡視頻,不能把它當作單一的研究對象,而要將其放置到媒介、技術、文化產品等框架下綜合地加以理解。
其中,技術邏輯重在探討技術對網絡視頻這一媒介的影響。網絡視頻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與技術的革新和發展密不可分。如P2P技術、流媒體技術等實現了對視頻的壓縮、傳輸、解壓縮、播放,從技術層面保障視頻能夠在網頁上進行播放。隨后,數據壓縮技術、視頻服務器技術等更好地實現了視頻在網頁端的點播服務。網絡寬帶技術的發展,使得視頻清晰度、時長容量等得到提升。隨著移動互聯網和4G技術的發展,網絡視頻向手機移動端轉移,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應用興起。因此,技術是網絡視頻發展的基礎關鍵詞之一。
內容邏輯,亦可稱為內容生產邏輯,關注網絡視頻內容生產形式、手段等變化如何影響網絡視頻的內容形態。一方面,網絡視頻作為和語言文字、圖片等并列的媒介符號,其內容形態和生產方式具有特殊的娛樂屬性;尤其地,娛樂“作為符號物品的一種來源,符號活動的一種環境”[36],在新的互聯網時代對內容生產有著極大影響。另一方面,內容背后是“經濟上和意識形態上處于支配地位的人的利益”,這是一種娛樂性表象下的“內在政治性”[37]。對網絡視頻內容邏輯的考衡,是從娛樂性和政治性出發對網絡視頻的生產方式和內容形態進行的思考與評價。
用戶邏輯,討論網絡視頻時代用戶消費影像內容的習慣和方式如何不斷升級。互聯網的發展,不斷滿足了用戶在視覺、聽覺等身體感官及心理層面的需求。當前,傳統文化產品消費邏輯在互聯網時代被迅速解構和重塑;網絡視頻這一文化產品的消費也是如此。它以用戶涌入和平臺增長為特征,推動網絡視頻各階段消費形態的轉變。
在思考技術、內容和用戶邏輯彼此之間的關系時,可以發現傳統廣電時代視頻從生產到消費是一種單向關系:技術支撐內容生產;內容被用戶觀看(圖2)。而在互聯網時代,三者關系開始發生變化:用戶邏輯更深地參與到技術研發和內容生產中來(圖3)。下文將結合網絡視頻發展脈絡與線索,深入剖析網絡視頻發展背后的邏輯互動。
圖2 傳統廣電“技術—內容—用戶”邏輯關系
圖3 網絡視頻“技術—內容—用戶”邏輯互動
3.2 技術邏輯和內容邏輯互動:內容生產的“高”“低”趨勢
技術的演變帶動了網絡視頻媒介形態的升級,也推動了內容生產向高清化、便捷化、互動性、智能化發展。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指出:“技術在延展時空的同時,還能夠彌補先前對真實世界的延伸所丟失的元素”[38]。作為對真實世界的部分重現和投射,視頻內容結合技術進步才能更好地傳播、呈現內容和貼近現實世界。
隨著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出現,內容生產的技術門檻大大降低。這使得網絡視頻內容制作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先行者。詹姆斯·庫蘭(James Curran)在思考媒介與社會時提出“媒介娛樂的發展有賴于技術的創新”,先鋒者們率先對“大眾娛樂的技術形態”進行塑造,并“敢于投身于各種新的符號生產手段的實驗”[39]。尤其當前短視頻平臺更是具有進入門檻低、制作方便等特點[40]。用戶分享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上大量的內容創作者成為新技術的“弄潮兒”,積極創造新的內容文化符號。
因此,技術邏輯和內容邏輯在互動時存在兩種趨勢:第一種趨勢是流媒體技術、數據技術、通訊技術等相關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確保內容生產向更高水平發展,尤其AR、VR等新技術大大拉近了視頻內容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第二種趨勢,是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門檻,使得內容創造者們更容易加入到生產者隊伍,提高了網絡視頻內容的創新度和豐富度。
3.3 技術邏輯與用戶邏輯互動:身體為“中心”的新消費模式
技術推動網絡視頻產業發展,為視頻應用探索提供支持,解放了人們在視頻信息獲取上的種種需求,確保用戶消費習慣不斷升級。
21世紀初期,以優兔為代表的視頻網站成為全球媒介消費的重要對象[41]。視頻網站出現,讓人們擺脫了“守在電視前觀看視頻”的消費場景,消費的時空局限被打破。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強調:“隨著在電腦科技為基礎的媒介技術的發展,各種媒介的互動能力不斷加強……位居中心的傳播者與處于邊緣的接受者之間支配與反支配兩種力量的關系得以重新平衡”[42]。智能手機、移動技術出現,使得人們進入移動化視頻消費時代,塑造了人們在手機移動端消費視頻內容的消費習慣。過去一年,在短視頻人均使用時長增長8.6%的同時,在線視頻、手機游戲、在線音樂、在線閱讀等傳統電子內容消費的月人均時長同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線閱讀的降低幅度更是達到了28% [43]。
此外,新的網絡視頻技術提高了信息刺激閾值,也使得人們更長久地沉浸于視頻消費頁面中,網絡視頻消費和身體的聯結度不斷提升。新消費主義認為,網絡視頻使用戶消費與身體感官的關系愈加密切。客觀來看,網絡視頻技術最初的興起,是身體層面視覺消費的直觀體現。人們從文本、圖像、黑白視頻到彩色視頻,最后進入擺脫時空界限的網絡視頻,視覺消費大行其道。“在生產或消費層面,身體主義倡導以人或身體為中心,以身體的直覺、感知、想象、情感等為體驗中心”[44];而以身體為中心的用戶消費邏輯也反向催生了網絡視頻技術從視頻網站到移動客戶端再到短視頻的發展。用戶基于自身感官消費和身體消費的種種需求,則會對技術再次提出要求,推動技術升級。
3.4 內容邏輯和用戶邏輯互動:群體性和個體性交織
互聯網時代,網絡視頻內容邏輯和用戶邏輯的互動關系更為復雜。用戶觀看行為呈現出群體性和個體性交織的特征。
傳統廣電模式中,內容最終的流向是被用戶消費。彼時電視仍然是一種“統一時間”的“集體規定行為”[45],是一種群體間行為。但網絡視頻這種形式鼓勵個人在視頻內容生產和表達方面的自由。一些極具個性和娛樂性的內容出現;彈幕、評論等互動性行為變得普遍,人們習慣在視頻彈幕中表達自我、分享觀點、傳播信息等。網絡視頻使得媒介消費趨向個體化。以A站、B站為代表的視頻網站成為用戶進行自我表達和內部狂歡的平臺;視頻彈幕文化可能與主流文化形態進行著一定意義上的對抗和協商[46]。在用戶個體層面,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創造了各式文化符號。這些符號和范例“是由大眾傳媒工業化生產出來并由可定向符號組成的。每個人都可以在這些范例的實現中找到自己的個性”[47]。相比早期視頻網站,短視頻帶來的個性表達更多元豐富,而且越來越重視個體的娛樂化體驗。“個人的情感和個人的體驗,這些以前被主流權力話語不屑一顧的東西,正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內容”[48]。當然,網絡視頻作為媒介消費對象和重要的文化內容產品,正如鮑德里亞(Baudrillard)所言,最終仍會“是一種主動的集體行為,是一種約束、一種道德、一種制度。它完全是一種價值體系”[49],“電子媒介的發展終于使心理上的公共整合成為可能”[50]。
其次,用戶也以更高的涉入度參與網絡視頻內容的生產中。網絡視頻內容生產經歷了UGC和PGC生產模式的幾番交迭。最早網絡視頻以用戶生產內容作為入口,打破了國內幾十余年廣電專業化視頻制作的壟斷局面;隨著傳統廣電以及大互聯網公司的加入,整個市場格局被重新整合,網絡視頻生產又重新回歸專業化生產;短視頻發展初期以用戶自主生產內容為主,后期商業化使得內容生產向專業團隊、機構的專業化生產和多頻道網絡產品生產(Multi-Channel Network,MCN)模式轉變。從上述演變中可以看出,網絡視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時,用戶往往帶來生產的生命力和內容的豐富化、多元化、娛樂性;但隨著平臺的成熟,專業化內容生產的比重會逐漸加重,這是用戶個體和專業群體生產的互動與交迭。
4 小結與思考
回眸網絡視頻發展歷史,需要將其作為中國互聯網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考它演變和發展背后的邏輯,總結經驗,回應現實。
首先,中國網絡視頻經歷了自由發展和組織管理的不斷更替,生長空間和有效規范缺一不可。從最早電視臺開辦網站,傳統廣電系統在網絡視頻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技術、內容、主體和平臺的發展與豐富,網絡視頻出現了許多極具創造力的網站視頻模式。隨后,政府開始對其進行管理和規制。2009年后,廣電和大互聯網公司的加入使得網絡視頻再次呈現出有組織的管理方式。移動化使得網絡視頻進入直播和短視頻時代;自由而野蠻的生長模式重新興起,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始關注網絡視頻在新發展時期的問題。由此可見,產業創新初期可以給予一定自由發展空間,但成熟的平臺發展離不開組織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設。
其次,網絡視頻發展本質迎合人們不斷增長的視聽消費需求,未來將進一步延伸“身體”消費模式。在技術支持下,人們對信息的使用、消費逐漸升級:從文本轉向圖片、聲頻、視頻;從網頁端視頻轉到移動端視頻、再到“短視頻”,人類愈發方便快捷地消費信息、提升體驗。只有認清網絡視頻的發展本質,才能更好地推動其在未來的發展創新。網絡視頻仍需持續經歷技術革新,并以新的應用形態延展人類身體層的視聽感官需求。在新技術形態的支撐下,AR、VR技術等全境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加強網絡視頻的體驗感,進一步延伸身體感官所能到達的邊界。而用戶需求是網絡視頻演變中不竭的動力來源。
第三,網絡視頻是網絡內容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將其作為內容矩陣的一環來看待。網絡視頻發展至今,不僅僅是一個節目、服務或應用,對于企業來說它是信息矩陣或娛樂內容矩陣的組成部分;對于整個網絡生態環境來說它是當前網絡內容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字節跳動公司布局抖音、西瓜、火山等短視頻矩陣,并在2020年1月將抖音和火山小視頻進行品牌整合;又如阿里將優酷納入阿里文化及影視娛樂的全產業鏈娛樂平臺;再如湖南廣播電視臺將芒果TV作為信息娛樂產業的一環。各個以信息業務、影視服務、娛樂內容等為主營業務的大平臺紛紛加入網絡視頻行列,說明它是網絡信息內容矩陣的重要一環,未來在行業布局時需要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連通與發展。
對網絡視頻歷史的梳理、總結和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中國網絡視頻自電視臺辦網站起,經歷了視頻網站及互動網絡視頻、專業化網絡視頻、移動視頻客戶端、短視頻應用等多個階段,未來將基于技術、內容和用戶三重邏輯的互動,或沿襲當前的發展脈絡,或在技術飛躍中轉型創新。而在前行中三重邏輯將如何交織、互動,并在因襲和重塑中形成網絡視頻新樣態,我們拭目以待。
注 釋
[1]劉連喜.CCTV.com網絡電視的實踐與發展[J].電視研究,2005(11):41
[2]沙曼.從優酷網的高點擊率看微視頻網站的發展[J].傳媒,2007(4):58-60
[3]李斌斌.淺析我國視頻網站的監管:以土豆網為例[J].新聞世界,2014(5):140-141
[4]汪文斌.中國網絡電視臺的戰略構想與實踐[J].新聞戰線,2010(2):4-7
[5]宋若濤.網絡視頻廣告探析:基于網絡媒介技術發展和演進的研究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111-115
[6][美]歐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15-67
[7]瞿旭晟,李靜.彈幕視頻網站中用戶的自我呈現[J].新聞采編,2018(4):21-22
[8]王昀.禮物、娛樂及群體交往:網絡視頻文化的公共性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9):61-78+127
[9]薛蕾,石磊.新媒介與新消費主義的互動邏輯[J].青年記者,2019(3):27-28
[10]王長瀟.Web2.0時代視頻分享網站的興起與傳統電視的選擇[J].新聞界,2007(6):48-50
[11]代金晶.彈幕視頻網站信息組織優化研究:以嗶哩嗶哩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7):23-26+52
[12]胡開忠.“避風港規則”在視頻分享網站版權侵權認定中的適用[J].法學,2009(12):70-81
[13]王曉紅,謝妍.中國網絡視頻產業:歷史、現狀及挑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6):1-8
[14]陸地,靳戈.中國網絡視頻史[M]. 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017:1-151
[15]陳思.擦亮我們的時代:評《中國網絡視頻史》[J].南方電視學刊,2017(4):47-48
[16]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EB/OL]. [2020-01-10]. http://www.nrta.gov.cn/art/2007/12/29/art_1588_43750.html
[1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9-08-30].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18]靳戈.中國網絡視頻規制的現狀、特征與方向[J].當代傳播,2017(6):64-67
[19]常江. 中國電視史1958—2008[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76
[20]曾來海,龔奎林.網上視頻:給電視臺網站帶來新的活力[J].聲屏世界,2002(8):29-30
[21]孟明. 作為“新新媒介”的中國網絡視頻平臺及網絡自制節目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7
[22]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令. 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EB/OL]. [2020-02-14]. http://www.cac.gov.cn/2004-08/01/c_1112728747.htm
[23]王曌.關于網絡視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J].新聞傳播,2011(5):109-110
[24]鄧昕.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彈幕視頻解析:以Bilibili網為例[J]. 新聞界, 2015(13): 14-19
[25]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EB/OL].[2017-12-21]. 中國電信網. http://www.cac.gov.cn/2007-12/21/c_1112139286.htm
[2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20-02-1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2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2014中國手機網民娛樂行為報告[EB/OL].[2020-02-1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7/P020150715645290153392.pdf
[28]盧迪,龍康,宗林鵬.移動視頻平臺新變化的特征、動因與管理對策[J].視聽界,2017(1):35-40
[29]華金香.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探析[J].出版廣角,2018(14):68-71
[30]尤可可.短視頻時代的景觀社會呈現[J].青年記者,2018(30):33-34
[31]肖夢旋,王億本.新聞資訊短視頻的發展研究:以“梨視頻”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8):38-40
[32]王俊. 2017年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破4.1億 同比增長115%[N/OL]. [2008-02-14]. 新京報.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8533856112975168&wfr=spider&for=pc
[33]張楠.生活成就抖音,抖音豐富生活[EB/OL]. [2020-09-15]. https://mp.weixin.qq.com/s/OmcXKYw
Gu9Tuc0ybaMjyFQ
[34]Simon Kemp. Digital 2020: Global Digital Overview[EB/OL]. [2020-01-30].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0-global-digital-overview
[35]謝新洲,朱垚穎.火爆背后的問題分析[J].出版科學,2019,27(1):86-91
[36][39][英]詹姆斯·庫蘭著;楊擊譯. 大眾媒介與社會[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00,191
[37][美]約翰·菲斯克著; 楊全強譯.解讀大眾文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8][美]保羅·萊文森著;鄔建中譯.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5
[40]陳矩弘.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版業短視頻營銷研究[J].出版科學,2019,27(4):80-84
[41]Baek Young Mi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stance and Cross-Cultural Music Video Consumption on YouTube[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3(6):730-748
[42][英]丹尼斯·麥奎爾. 受眾分析[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
[43]QuestMobile. QuestMobile泛娛樂用戶行為新趨勢[R/OL]. [2019-06-11]. https://www.questmobile.
com.cn/research/report-new/49
[44]潘天波.微媒介與新消費主義:一種身體的想象[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7):145-150
[45]曲慧,喻國明.超級個體與利基時空:一個媒介消費研究的新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12):51-61+127
[46]陳一,曹圣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青年探索,2013(6):19-24
[47][49][法]鮑德里亞著;劉成富, 全志鋼譯. 消費社會[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1,72
[48]賈明. 大眾文化:傳媒時代的公共領域[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1): 82
[50][加]麥克盧漢,秦格龍著;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394
(收稿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