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超
2020年,遼寧省稻漁綜合種養新增15.6萬畝,總規模達到1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為農民增收、漁業增效和農村富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0年,遼寧省委、省政府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菜籃子”工程建設,提出全省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的目標。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遼寧省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細化了任務分解,制定了具體措施,為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同時,遼寧各地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強。“2020年,遼寧省財政從中央財政撥付稻谷補貼資金1560萬元,用于支持全省新增稻漁綜合種養補貼。盤錦市連續多年在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沈陽市列支財政專項資金對小龍蝦、河蟹苗種和田間工程進行補助,成為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最快的內陸地區。”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宋耀華介紹說。
“十三五”期間,遼寧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為稻漁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推動稻漁綜合種養持續健康發展,遼寧還持續創新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一是創新苗種生產方式,以“光合1號”新品種為引領,年產生態蟹苗8萬公斤,成為東北、西北和部分南方省份優質生態蟹苗供應基地。二是優化完善技術模式,稻田扣蟹養殖畝產值達到1200元,畝均增效600元,占全省稻漁規模32%;稻田成蟹養殖畝產值1000元,畝均增效500元,占全省稻漁規模47%;扣蟹、成蟹混養模式比單一養殖扣蟹畝效益增加300元左右,成為遼寧稻漁產業效益的新增長點。三是拓展多品種養殖,從單一稻田養扣蟹,向稻田養殖扣蟹、成蟹、泥鰍、蝦、魚等多品種養殖發展,養殖小龍蝦從無到有,達到4000畝養殖規模。
此外,遼寧不斷加強科技研發和示范引領:一是不斷開展科技研發。組織省內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通過科技研發,不斷推進和完善稻漁技術發展,先后制定省級以及市級稻蟹養殖技術標準;二是項目帶動示范推廣。積極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4個,在全省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省、市、縣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聯合開展稻田養殖成蟹、泥鰍、中華小長臂蝦以及河蟹套養等技術示范,實現畝均綜合效益較單一種植水稻提高30%以上;三是開展技術培訓交流。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電視講座、信息發布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會;四是稻漁評比促進發展。積極組織參加全國稻漁評比活動,通過中國農民豐收節(遼寧)開展“蟹王爭霸賽”和“優質稻米評比”等活動,打造遼寧稻漁品牌。
如今,融合發展正成為遼寧稻漁全產業鏈的努力方向。通過培育融合發展綜合體,注重稻漁綜合種養龍頭企業的扶持和培育,集中打造集蟹苗繁育、稻漁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旅游、餐飲服務和科技研發為一體的稻漁綜合種養主體;通過打造交易市場的綜合體,盤錦市形成了胡家河蟹老市場、宏進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胡家河蟹北市場三位一體的全國最大河蟹交易市場,被譽為“天下第一河蟹市場”,年成交河蟹量達10萬噸,年交易額近70億元;通過拓展河蟹外向發展,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每年向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河蟹3500噸,創匯2500萬美元。
“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遼寧已初步形成了技術模式成熟、產業鏈齊全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宋耀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