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道玉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的悲劇本可以避免。如果在大學領(lǐng)導層有健全的民主生活制度,可以把分歧擺在桌面上,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展開辯論,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如果仍然不能解決問題,還可以向上級反映。
可惜的是,現(xiàn)在高校“宮斗劇”屢見不鮮。據(jù)我所知,有校長趕走書記的,也有書記架空校長的,更多的是書記和校長根本不能推心置腹地議事,真誠合作共事,而是各行其是。他們到底爭什么呢?從心態(tài)上說,是爭誰大誰小,誰多誰少。
痛定思痛,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從悲劇中吸取教訓,從體制上杜絕矛盾的繼續(xù)發(fā)生。我想起 《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有水喝”。責任不落實,相互推諉,誰都怕吃虧,這是在我國根深蒂固存在的“不患寡只患不均”平均思想的反映。
從三個和尚的民諺,使我想到大學黨政領(lǐng)導干部怎么配備的問題,大學黨政體制到底是一駕馬車還是兩駕馬車好的問題。所謂一駕馬車就是由黨委書記兼校長,而兩駕馬車是由兩人分別擔任黨委書記和校長,組成兩套班子。在理想的情況下,兩匹馬駕車,如果相向而行,那就形成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背向而行,那就會使力量相互抵消,只能是事倍功半。但是,理想情況又是很罕見的,大多數(shù)的情況是“南轅北轍”,相互掣肘,內(nèi)耗大,效率低。很顯然,從管理上的“效率原則”來看,無疑一個和尚挑水是上乘之選。
其實,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70多年中,就有一些很好的經(jīng)驗,其中書記校長“一肩挑”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如,蔣南翔同志自1952至1959年,擔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7年;陸平同志自1960至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6年;朱九思教授擔任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31年;匡亞明先生先后擔任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26年;吳玉章先生擔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7年;成仿吾同志擔任山東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6年,等等。實踐證明,這些大學都是辦得非常成功的,他們也都從實踐中逐步成為功勛卓著的職業(yè)教育家。
我在武漢大學任黨委副書記、校長總共近8年,在第一個任期黨委書記是莊果同志,他十分開明,我們配合默契。第二個任期,莊果同志退休,由我履行黨政一把手的職責,所以我能夠放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扎扎實實地做成了一些事情。如果我遇到一位貌合神離的書記,相互掣肘,可能我什么事情也辦不成。
從以上成功的經(jīng)驗,我以為有兩點是值得借鑒的:第一,選拔摯愛教育、勇于獻身教育的教育家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這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有利于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治校。目前,選拔院士或者純學者擔任校長,并不是最佳選擇,他們是“校長和學術(shù)”一肩挑,其主要的精力仍然放在學術(shù)研究和培育研究生上,不能做到全心全意地治校,搞不好他們還會利用權(quán)力造成學術(shù)不公。第二,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決不能按照公務員的任期制輪換,凡是治校有方、政績卓著、師生擁戴、身體健康、個人愿意,一律不受任期的限制,可以任10年、20年,這是辦好“百年樹人”教育事業(y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