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卓琳

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覃成林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ISBN:9787030308740定價:56.00元
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是我國區域總體發展戰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現階段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存在開發過度、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為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尤其是應對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不斷深入的沖擊,國家頒布了諸多推動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為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創造了有利契機。《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全面闡述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空間開發模式,系統分析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的形式、過程及成因,闡述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的規律;并基于此,研究總結了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的模式,提出了選擇空間開發模式、優化空間開發的建議。
《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空間開發模式展開科學探討,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動態,主要介紹了流域經濟與流域經濟空間分異、黃河流域邊界與經濟發展簡況等內容;第二章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主要介紹了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格局、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過程等內容;第三章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模式,主要介紹了黃河流域邊界的界定及其經濟空間差異、黃河流域經濟增長空間格局演變等內容;第四至第六章分別為黃河流域人口空間分異、黃河流域地域文化與經濟空間開發模式、黃河流域主體功能區劃等內容。該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通過對該書的學習,可提高讀者對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空間開發模式的認識。《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不僅可作為高校區域經濟學、地理學、資源科學等相關專業參考教材,還可供流域研究、規劃和開發管理工作者,以及從事流域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員和有關規劃、咨詢機構的工作者閱讀參考。
結合《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中論述的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動態、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空間分異等相關內容,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面臨諸多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第一,經濟空間開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以地勢為主的因素影響下,黃河上中游區域的經濟帶均呈現出獨特的發展特點。例如,黃河流域山西太原經濟帶以太原為中心,整體朝南沿榆次、介休,東達東陽、孟縣,北接定襄、忻州等地區,就是在區域地貌地勢影響下形成的經濟帶。第二,經濟空間開發受自然資源的影響。空間經濟開發的目標區域往往集中在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資源節點城市的快速發展充分凸顯了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黃河流域中相關經濟開發涉及一些礦產資源的開發項目,項目的開發十分依賴黃河水源,這也是造成黃河水資源高度開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經濟空間開發受交通樞紐及自然環境的影響。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對應集中的重點城市大多數處在交通線路中的樞紐位置,伴隨黃河上游一些地區交通網絡建設的不斷推進,重點經濟開發城市不斷提升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黃河流域一些區域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制約了當地經濟活動的開展,進而對經濟開發造成不利影響。
針對上述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面臨的一系列影響因素,為夯實黃河流域經濟建設基礎,現結合《黃河流域經濟空間分異與開發》一書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幾點策略。首先,依托國家政策,推進城鎮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城鎮化發展重中之重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黃河流域應當借助國家推動“三農”發展的相關政策,開展好下述幾方面工作:一方面,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質。基于此,確立不同產權主體的權利義務,進一步保障各方利益,以此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另一方面,設置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黃河流域土地廣袤,農村土地、人口分布在多個地區,單個農戶難以掌握相對大范圍內的農村土地資源供求狀況,應當及時發布農村土地資源供求狀況,以此建立起農村土地資源需求方與供給方的有效聯系。另外,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還應當推進農村經濟體系制度創新,推進社會保障制度、財政制度的配套改革。其次,推進產業轉移承接,提高經濟增長核心區發展水平。中原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應當加大對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力度,推動經濟要素不斷向城市群集中。一方面,應當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對各種要素的容納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應當推進交通網絡建設,提升城市群區域可進入性,開拓城市群經濟腹地。最后,推進經濟增長核心區及開發軸線建設發展。黃河流域應當依托國家擴大內需的相關措施,推動黃河流域人口、資源等向空間開發軸地區集聚,并促進更多節點城市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及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成為黃河流域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