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丹丹
虎頭鞋作為20世紀80年代前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貼近百姓生活,風格獨特,流傳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是一個時代民間文化的縮影。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河南民間虎頭鞋手工藝術的保護、宣傳、傳承對河南民間民俗藝術的研究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虎頭鞋的制作有它特定的時代性,受外在影響較小,農忙之余做女紅是勞動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經濟生活條件差,購買力受限,就促進了女紅藝術的蓬勃發展,也促使了虎頭鞋手工藝術的發展。現今,農業勞作已經不是人們生活及收入的唯一來源,社會資源豐富,各行各業迅速發展,人們的擇業更加靈活,經濟來源渠道更加多樣,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兒童服飾的購買更加講究與舍得,已不僅僅停留在有的穿、能保暖的層面了。兒童作為家庭的未來、祖國的希望,長輩們對童鞋的選擇更加注重材料、款式、色彩、工藝、功能等各個方面。傳統手工童鞋工藝復雜,耗時量大,相比現代童鞋材質單一,而年輕一代的審美觀念改變,對手工童鞋的選擇更少。據專家統計分析,目前國內“二孩”政策的放開,童鞋的發展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而智能時代的到來,也必將對傳統銷售模式、傳統手工童鞋帶來更大的生存挑戰。
由于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人們購買力和審美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改變。據調研,目前省內仍然還掌握虎頭鞋手工制作技藝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且大多在70歲左右,年事已高,早年做出的虎頭鞋因有市場能出售,可以為家庭增加經濟來源,制作的積極性較高。現今,老人們因身體健康等各種因素,制作出來的虎頭鞋量少且銷售不佳,漸漸地這些會手藝的老人們就不再大量做虎頭鞋了,偶爾做幾雙給自家孩童或送親人。虎頭鞋手工藝術在全省各地流傳沒有固定的模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基本都是靠口傳心授,因其制作工藝煩瑣,年輕一代的女孩很少愿意來學習這門手藝,加上文字記載資料甚少,對虎頭鞋研究的人員不多,保護意識還不夠,久而久之,這門祖輩傳下來的手工藝術將面臨失傳的困境。
在河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及傳承人認定結果中,鹿邑虎頭鞋、虎頭帽及傳承人趙學榮老人被列入其中,為保護和弘揚河南民間虎頭鞋手工藝技藝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發展作用。在鹿邑以宋河鎮的虎頭鞋、虎頭帽手工藝術最為出名,歷經千年,世代傳承,造就了今日流傳下來的多姿多彩的虎頭鞋、虎頭帽民俗藝術。近年來,鹿邑縣非常重視對民間民俗文化和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從這些民俗藝術的資料收集整理到挖掘保護開發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一條途徑。因此,形成了較完善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策略,非常值得省內其他各地學習借鑒。經調研總結如下:
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展。在鹿邑縣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針和保護原則,以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為核心,對全鎮300多手工藝人進行情況普查,建立科學保護機制,使民間手工藝人能被及時發現并被保護起來。加強政府干預,組織專門的非遺專家委員會,制定相關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的鼓勵政策,設立民間非遺傳承人及手工藝人等專項扶持補助資金,增強手工藝人的制作信心,解決手工藝人的經濟憂慮,推進保護進度。積極制訂關于手工藝術傳承人的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傳統手工藝人免費帶徒傳授手藝,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到非遺項目中來,為虎頭鞋手工藝術后繼力量提供保障。通過政府的扶持,手工藝人思路的拓寬,在鹿邑宋河鎮大部分手工藝人已經靠手工技藝脫貧致富,同時也促進了虎頭鞋手工藝術傳承的良性發展。
第二,打造特色品牌。在鹿邑宋河鎮盧閣村是虎頭鞋、虎頭帽的專業制作村,形成了區域性的手工特色。在這里集中了大約300余名會虎頭鞋、虎頭帽制作的手工藝人,在全省各地都實屬罕見,通過政府各種政策的扶持與推動,讓這門獨特的手工藝術煥發青春,實屬幸事。但在“互聯網+”的時代,傳統手工藝術的生存發展要順應時代潮流,須重視品牌的建立與維護。通過對虎頭鞋、虎頭帽民俗藝術的追根溯源,立足歷史,深入挖掘當地虎頭鞋、虎頭帽的發生、發展和傳承過程,形成完整的文化脈絡,從虎頭鞋、虎頭帽的造型特點、手工工藝、圖案特征等方面分析其地域性、文化性,通過新媒體手段對其進行宣傳推廣,走規模化發展道路,打造區域品牌特色。
通過對豫東鹿邑宋河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虎頭鞋、虎頭帽的保護經驗與傳承發展分析,得到了寶貴的學習經驗,同時也看到了河南省民間虎頭鞋傳承與發展的新希望。但在河南省的豫南、豫北、豫西等地還有民間虎頭鞋制作的民俗活動存在,雖然不成規模,但因地域不同、風俗不同,虎頭鞋的風格特點也有所變化,我們有必要把全省的虎頭鞋手工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形成河南特色的虎頭鞋藝術特點,從而探索虎頭鞋民俗藝術形式更深層次的內涵。
虎頭鞋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的縮影,也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代表。河南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活躍,種類繁多,流傳至今仍有很多在民間流傳,這種民俗文化的歷史地位在漫長的歷史中,是社會的一種潛性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發展,這些民俗文化越來越體現出它的恒常性與豐富性,形成了地域性特有的民俗特征和人文精神。在國潮當道的時代,這項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民俗傳統文化,在有些地區被積極地保護、挖掘、推廣,還有大部分地區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責任擔起這份重任,尋找利于虎頭鞋民俗文化傳播的合理途徑。經過課題調研,可通過的實施辦法如下:
經過課題的調研,發現目前關于河南虎頭鞋的產生、發展、地域分布、各地方虎頭鞋的圖案風格特征、手工刺繡手法等歷史資料很少,沒有翔實的文字資料記載,從事這項研究的人也很少。目前,只是在一些網站上有關于河南鹿邑宋河鎮虎頭鞋的發掘保護研究的報道;有關于河南鄭州民間收藏家王茜十余年間收藏全國各地300多雙虎頭鞋的報道;有關于開封杞縣收藏家胡書清十幾年間收集全國各地萬雙虎頭鞋的報道;在知網數據庫的文獻檢索中查詢到研究全國各地的虎頭鞋成果60余篇,其中有5篇是關于河南民間虎頭鞋研究的成果;書籍方面查閱到僅有一本適合3~6歲兒童閱讀的關于虎頭鞋的書籍。可見,從各個角度對虎頭鞋資料的挖掘、保護、研究還很不夠。在筆者的課題研究中,對虎頭鞋資料的整理分這幾步:第一步,現有資料的檢索與搜集,從網絡資料、文獻資料等方面入手,將資料歸類整理;第二步,實地調研走訪當前省內各地方仍在從事虎頭鞋制作的老人,了解當地虎頭鞋制作藝術的由來、特點及生存發展狀況,進行拍照、錄像建檔;第三步,在實地走訪調研過程中對虎頭鞋實物進行拍照歸類存檔;第四步,拜訪省內虎頭鞋收藏家,了解其收藏的目的及對虎頭鞋的保護方案,在征得收藏家允許的情況下對其收藏實物進行拍照存檔。對河南省虎頭鞋的發展現狀有了系統的了解,也有了資料的存儲,再運用現在新媒體手段建立虎頭鞋數字博物館,通過網絡平臺對其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虎頭鞋,喜歡虎頭鞋。
河南民間虎頭鞋手工藝術是河南民間女紅藝術的典型代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河南民間虎頭鞋的傳承發展需要依托現有有利資源,借鑒河南省鹿邑虎頭鞋、虎頭帽的保護傳承經驗,將省內其他地方虎頭鞋手工藝術也發展起來,形成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手工藝術。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給予相關的扶持政策,就如鹿邑縣政府的扶持政策一樣,如設立專項扶持基金、成立地方手工藝人委員會、制定手工藝人免費帶學徒政策、定期開展手藝交流與展覽活動、采用公司化運作模式、借助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等,從而使河南各地方虎頭鞋的手工藝人都積極參與進來,形成規模化,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漸漸形成良性循環。
近年來,對內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宣傳的風向引導,當國潮時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并融入其中,這無疑讓傳統文化又煥發了新生。在做傳統保護傳承工作的同時,可以依托高校教育資源,繼續傳承發展,這需要實踐嘗試。當下很多設計是依托傳統文化元素來表現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是培養未來藝術家、設計師的搖籃,大批思路開闊、認真勤奮的設計愛好者,在這里學習專業的知識,從而提高設計審美。而將傳統文化元素以現代的設計語言來表現,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因此,在研究中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實踐嘗試,在畢業生中選對虎頭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對虎頭鞋的圖案元素、色彩元素進行提取,將色彩歸納、構成手法以及現代審美的重新整合。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先調研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虎頭鞋實物,分析虎頭圖案的組合元素,然后將虎圖案用鉛筆摹繪出來,最后軟件繪制,嘗試圖形外形保留原有形態,內部加入點的大小、線的疏密與粗細、面的面積對比等構成表現手法重新整合;色彩仍然提取虎頭鞋上的應用色彩,根據整合出來的設計圖形再進行設計表現,在傳統的基礎上挖掘創新,創新不是推翻,創新基于傳統之上的再設計,可開發虎頭鞋文創產品設計,增強設計的實用性,后續研究還可以與部分專業課程進行結合,在專業課程中結合實際進行設計實踐、融合創新,通過專業課程的作業展覽、畢業展覽等平臺,對虎頭鞋文化推廣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渠道等都在發生著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推廣模式都在電商平臺的崛起下被沖擊著。當下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所以應該借用網絡平臺高效、多維、便捷、靈活、針對性強等優勢,使民間傳統藝術的發展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以線下保護發展、線上宣傳推廣的模式同步進行。通過網絡平臺的建設,可將前期整理的虎頭鞋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影像資料同步到網絡平臺,同時通過現在的新媒體技術可對線下手工藝術制作人群體做跟蹤拍攝記錄,對藝人們如何做虎頭鞋所用材料、如何做鞋底兒和納鞋底兒、如何繡虎頭圖案、如何將各部分縫組在一起等進行系統化的拍攝記錄,然后上傳網絡傳播平臺,讓更多的人能看到當下虎頭鞋的制作過程,發現虎頭鞋的魅力,對虎頭鞋手工藝術產生關注度。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讓更多人了解虎頭鞋手工藝術形式,為感興趣學習虎頭鞋手工藝術的人提供一個學習、溝通、交流的平臺。網絡平臺的建設也將會為虎頭鞋手工藝藝術的保護和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一改傳統的師徒相承的傳承模式,以現代化多元的開放式進行社會傳承。
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網絡多元化的發展,大眾旅游文化熱潮的興起,各種民俗活動、民俗展覽、民俗慶典的舉行,讓民俗文化傳統重新回歸,不僅讓廣大的人民群眾重溫民俗藝術的魅力,激發民族文化情感,同時這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推廣。2019年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旅游廳擬定了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150個、休閑旅游觀光園區50個、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52個及鄉村旅游創客基地10個。目前,在省內很多特色旅游文化項目中都有非物質文化藝術長廊的展示區域,也有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制品的銷售店鋪,如鄭州市建業足球小鎮文體旅游項目中,一入大門就有關于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文化展示區域,小鎮內的店鋪里也有虎頭鞋、虎頭帽等民俗手工藝術制品和民俗文創產品售賣,不僅為項目增添了濃濃的民俗文化藝術氛圍,也帶動了周邊手工藝老人重拾制作虎頭鞋的興趣。由此發現,這些文化旅游項目是可以帶動民俗文化發展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藝術的駐入也是一張很靚麗的文化名片。
河南民間虎頭鞋是一個地域文化的縮影,是一個地方人民情懷的體現。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還映射著中原人民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向往,期盼著子孫后代富足綿延、生生不息!我們立足本土民俗文化,挖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將其發揚光大,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