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洪波 黃 桃
(1.上海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上海 200234;
2.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衡陽 421000)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能力的教學與測試需要一定的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是針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與語文能力測試標準中最重要的一個。《語文課程標準》于2011年12月28日,在總結數年來全國課改實驗的基礎上,由國家教育部正式頒發。多年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對其質量上的可靠性亦即效度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效度是評價一項測試質量的重要標準,沒有達到一定效度的標準是無意義的標準。對于《語文課程標準》的效度可以從不同側面來驗證,通過驗證來說明該標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也可以發現該標準在時代、理念變化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
作為一個衡量語言能力的標準,無外乎涵蓋“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語文課程標準》在“聽”的方面卻并不凸顯。因此,本文首先用內容效度和構念效度分別驗證、分析該標準中關于聽解能力描述的內在效度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一步提出采用內容效度和構念效度相互驗證的模式。
當代效度觀認為:效度是基于多種理論依據和經驗證據(包括測試的后果)的論證。一般分成構念效度、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使用效度。構念效度和內容效度屬于內在效度。
1.內容效度的概念。內容是以一定的結構形式分等級、分側面對語言能力表現所作的具體描述,它是構念的具體實現。內容的內涵包括具體描述了什么、是怎么描述的。內容效度可以反映標準對其整體思想、制作理念的實現程度。
2.聽解能力的內容效度驗證。一般說來,“聽”這一行為過程可分解為“感知—識記—解析”三個階段。其中,“解析”是心理—語言過程,對話語進行分析理解。聽解能力主要體現在抓住說話者話語的主旨,把握意圖,體悟其流露的情感,理解其傳遞的思想。聽解能力主要涉及用耳對語言材料的接收、輸入、理解的能力,理解語言材料也需要足夠的聽解能力。研究發現,《語文課程標準》在聽解能力上的內容效度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在課程理念、總體目標與內容中,就包含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涉及對聽解能力方面的總要求。例如:“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
第二層面,有關聽能力方面的描述。在識字、朗讀以及在口語交際中,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靠耳朵聽,能夠接收到、聽懂是口頭交際得以進行的必要前提。例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古代詩詞”,“背誦優秀詩文”,等等。
第三層面,口語交際中聽解能力的描述。口語交際過程最能體現聽解能力,關于這方面的描述內容也最詳細。例如:“耐心專注地傾聽”“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能聽出討論的焦點”,等等。
3.內容效度驗證存在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聽力理解的內容蘊含在識字、朗讀、口語交際能力描述之中,可以從中找到相關的內容描述,但畢竟側重點不在聽解能力上,故對它的細化做得不夠,進而影響到內容效度的評判。并且,內容效度本身還缺乏對它所依據的語言能力理論是否科學合理,制定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等方面的驗證。
1.構念效度的概念。構念效度指心理構念,是對無法直接測量或觀察的人類行為的一個方面的理論闡述。語言能力構念效度驗證包含了對課程標準所測量的特質的研究,也為課程標準的理論論證提供了基礎。
2.聽解能力的構念效度驗證。語言能力等級構念就是關于所描述的語言能力表現的構想或理念,它與一定社會背景下的語言教育狀況和語言能力理論有關。其實,構念存在于教師群體的頭腦中。比如,對于什么是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等概念,語文教師頭腦里都有自己的觀念,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語文水平怎么樣,教師頭腦里自有判斷。但是個人的觀念和判斷往往是基于直覺的,是樸素的、缺乏系統性的。構念效度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①:(1)對特定的語言教學和測試社會環境的適應性;(2)預期目標和用途的合理性;(3)制定語言能力理論依據、思路和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基于此,我們對《語文課程標準》涉及聽解能力的構念效度進行驗證:首先,聽解能力等級在不同學段、不同層面都有相關描述,依據不同差異體現出一定使用適應性。其次,聽解能力的預期目標和用途的合理性,可見相關描述,如用“學會傾聽”“能聽出”等詞語進行籠統的表述。再次,制定語言能力理論依據、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3.構念效度驗證存在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對所描述的語文能力全距及各等級跨距、各等級上的語言能力側面等方面缺乏詳細的考察。《語文課程標準》在多大程度上適應特定條件下的語文教學和測試的需要,仍然缺乏必要的進一步的說明。
構念效度與內容效度具有表里關系,二者共同構成內在效度,可以結合起來加以驗證。構念關乎在一定背景下進行語言能力描述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體現標準制定者的整體思想、貫徹理念。內容是構念的具體體現,構念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內容效度。但構念效度高,并不能保證該標準一定具有很高的內容效度。驗證內容效度是要驗證內容是否忠實地、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構念,防止對構念表達不足或出現與構念無關的內容。
1.聽解能力描述的理論依據及其可操作性。制定課程標準的整體性與階段性目標、內容,首先要基于一定的語文課程理論建立起一個關于語文能力的科學的框架,其次要設法建立起教師群體頭腦中的語文能力構念與學生語文能力表現之間的匹配關系。《語文課程標準》作為九年一貫的整體設計,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但是對不同學段的目標與內容,隨著時代和教育理念的變化,其細化程度還值得進一步做出修訂和完善。
2.聽解能力描述的具體結構及描述。我們知道,語言的“理解能力”體現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語文課程標準》主要從三個層面進行了相關內容的描述,缺乏聽解能力的實質性內容。因此,在今后的課程改革標準的制定上,需要對聽解能力的具體結構和內容進行更加具體的描述。
3.聽解能力的使用適應性。其一,《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評價標準過于籠統。在評定語言能力時未能將“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做實質性區分。并且,因為不同學段學生、同一學段不同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一般是不均衡的,過于籠統的標準,不利于發現學生哪方面較弱,具體什么程度以及如何進一步加強提高薄弱環節。其二,效度的驗證不是對標準本身的評價,而是對標準使用結果的解釋和評價,評價時還要關注標準使用的價值含義和社會后果。這些都是課程標準修訂者今后應當考慮的問題。
本文用內容效度和構念效度分別驗證、分析《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聽解能力描述的效度及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采用內容效度和構念效度相互驗證的模式。將構念效度驗證和內容效度驗證結合起來相互驗證,可以從目標和用途、所描述的語言能力側面等方面進行詳細考察,并且可以驗證它的預期目標和用途、它所依據的語言能力理論是否科學合理,制定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語文課程標準》有關聽解能力的理論依據及其可操作性、具體結構及描述、使用適應性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相互驗證,并提出適當的修訂和完善建議。
注釋
①關于這三個方面,主要參考方緒軍、楊惠中(2017)《語言能力等級效度及效度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