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十小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陶行知先生指出:兒童與成人的區別就在于兒童是發展中的人。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的受眾群體就是這樣一群發展中的特殊群體,他們與成人不一樣,他們無論身心發展還是智力發展,可塑性極強。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獨特的想象、獨特的感知。面對這個群體,21 世紀之初,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編審的12 套義務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為我們帶來全新視角,讓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陶老先生的“大生活”教育觀,還是語文統編教材的“大語文”教育觀,都試圖在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社會能力,是在為孩子們的人生奠基。本文就陶老的相關教育思想,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通過四個維度加以探析如何具體地運用。
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主張。語文課程資源是陶老先生豐富課程資源觀中的重要部分。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學生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強化學生體驗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兩者之間,異曲同工地強調學生體驗及實踐教育的重要作用。科學、合理發掘語文課程資源中能夠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的寶貴契機,巧妙運用于語文教育教學,把握教材中實踐教育、情感體驗教育的內容,恰到好處使用好語文實踐教育的基本方法,特別是準確把握語文實踐教育的分寸尺度。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增強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
統編語文教材在選文上有較大改變,較大程度創新了教材體例設計,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雙線組織單元,優中選優,留用和新增課文均為優秀教育素材,是進行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極為重要的教育載體。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在重視學生語文工具性培養,教會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掘語文教材、訓練目標、教學要素中的實踐教育、體驗教育等人文思想內涵。感恩教育、愛國思想、熱愛家鄉、孝順父母等主題單元都是語文教師有效進行“教學做合一”等社會實踐、情感體驗目標滲透,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良好契機。如:進行感恩、孝順父母的主題單元教學時,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做一件讓父母感動的事,強化學生內心體驗,觸及心靈,達到陶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有機滲透;在進行愛國主題教育時,帶領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社會,開展“追尋烈士足跡”“參觀英雄故居”“瞻仰英雄紀念碑”等紅色教育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大膽融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有效避免長期以來應試教育背景下產生的將教育與社會實踐相分離,教育成為一潭死水的不良傾向。
統編教材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是具有語文的特質、具有審美的品格、具有生命的關切。它一定是在情境中激發,一定是關乎學生個體的內在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俯下身子,用友善的態度、兒童化的語言對待聽課的每一位孩子。教師親和的教學態度,師生心與心的交融互通,學生才能與教師越來越貼近,兩顆心才能融化為一體,我們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站在孩子們理解的角度,將“尊重”深入課堂、落在實處,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主體感受。 讓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摒棄以往閱讀教學的重點僅僅注重學科知識的掌握、內容的了解,而忽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花鐘》時,采用在作業紙上“填寫大意”,在課本上“勾畫質疑”,在同桌或者小組內“交流評價” 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填寫大意”時讓學生與文本進行一次親密對話,在“勾畫質疑”時與文本進行二次對話,提出質疑的問題,或者用簡潔的語言在課文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交流評價”是指學生在與文本進行了又一次對話后,帶著自己的質疑或者對課文的獨特感受與同桌、與小組成員間分享交流。這樣,學生在讀中體會個人感悟,在個人感悟基礎上再去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再去智慧碰撞,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高潮迭起,寫寫練練。
創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了解放兒童創造力的著名的“六大解放”的主張,即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眼睛。新語文課程標準也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空間和眼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大膽想象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學生頭腦、解放學生空間、解放學生眼睛大膽應用于識字課堂教學,我們應當從統編教材提出的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出發,采用新穎獨特的教學視角,靈活使用識字教學方法,構建思維訓練目標。如:在一年級上冊教材《日月水火》教學時,高效使用課后練習“猜一猜、練一練”的要求,訓練學生在有根有據的猜想訓練中發展邏輯思維;在統編教材第一冊至第三冊采用全拼音的編排形式,但每一冊都會編排1 篇或者2 篇采用部分生字注音,未給全文注音的方式。我們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編者意圖,合理利用識字教學中思維訓練資源,大膽訓練學生利用“猜想和推測”來完成閱讀。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準確運用好識字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以識字為基礎訓練目標,在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中主動展開創新想象的翅膀,在低學段不僅幫助學生儲備大識字量,更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創新的思維。
陶行知熱愛兒童,他建構的是關于“整個兒童教育”“完整兒童”的體系。他指出:人類本性中最深刻、最樸素的愿望就是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認可,每個學生內心最渴望的是來自教師的贊美與當眾表揚。教師在課堂上對孩子們的贊賞評價,能夠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會熱愛充滿表揚與贊賞的課堂。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用“天堂”來表達其對語文課堂的理解。他認為,我們應該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精神的天堂,對孩子多給予表揚鼓勵,他們的課堂情緒一定是自由的、快樂的、美好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將成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心靈相通、精神相遇、智慧碰撞、見解分享的精神盛宴,孩子因成功而帶來的喜悅感、幸福感一定會得到最好的詮釋。
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激勵當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當中,他就學會了感激”。我們語文教學的課堂,不是說孩子們一定要回答正確答案才能得到表揚,可供教師捕捉的學生“閃光點”及點滴進步隨處可見。答案錯了,可以表揚他的自信大膽;答案錯了,可以表達他聲音洪亮、表情豐富;答案錯了,還可以表揚他懂得珍惜發言機會了。總之,作為教師,要像獵手一樣,不僅僅是為孩子糾錯糾偏,更重要的是要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發自內心地去關注他的每一個變化,去找尋贊賞教育的機會。教師的一句表揚、一句贊美很有可能會成就很多像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所以,老師們,請不要吝嗇您對學生的贊美與鼓勵。
縱觀我國教育發展史,無論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大生活”觀,還是統編教材背景下的“大語文”觀都高度契合,都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遵循語文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1 世紀,我國對于優秀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理念有了新的要求,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自身教學理念,深度思考,靈活使用教材,優化課堂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自覺承擔起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要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堂挖掘潛能,釋放情感,碰撞智慧,創新思維,讓語文課堂成為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