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峨山鎮左莊小學,山東 棗莊 277313)
不能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學生個體差異被忽視,教學目標虛高且隨意性高,學生自我認知水平被高估,忽視學生結構化、科學性學習,導致學生思維體系混亂等這些長期性教育問題,一直存在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育人為本、提高質量”是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要求,作為人民教師,教育理念應該明確樹立,牢記于心,讓學習主體作用在學生身上充分發揮。因此,一定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情感態度、技能水平、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有效創新小學語文高效閱讀課堂,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好和明確教學階段的教學評價、環節、方法、內容以及目標,讓學生全面發展。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打開閱讀大門,使學生領會到閱讀的魅力,使學生真正地掌握閱讀能力。而想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就不能開門見山直接讓學生進行機械的閱讀,需要講究閱讀教學的技巧,通過帶有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走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具體有以下兩種方式:
師生信息交流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在課堂上不僅有知識的互動,同時也有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想要使課堂充分展現其作用,就需要語文教師巧妙運用語言藝術。首先,語文教師的語氣和語調應該是多變的;其次,要多運用語言藝術,通過教材閱讀文本本身所散發出的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相同情感的教學氛圍;最后,在這種教學氛圍中與學生進行密切互動,以此吸引學生和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閱讀文本所蘊含的深層含義,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做鋪墊。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發育階段,通常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引入現代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此增強教學的形象性,使學生能夠盡情想象,諸如教學內容《賣火柴的小女孩》(部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相關的視頻短片,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明確和確定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師教學的第一任務,確定好教育目標,就是為教學評價、環節、方法以及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充分的依據。在全面了解掌握學生水平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和確定小學語文閱讀目標。一是為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理念要整體性樹立。要掌握“三維目標”的實際內涵,把三者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幾個或多個價值觀與情感態度、方法和過程、能力和知識等游離的部分。二是目標要有彈性,注重個體差異。不斷地推動激勵學生去努力達成或實現目標,這一教學目標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量身定制。最后就是學生主體性地位要進一步突出,為了實現學習改變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目標,學生學習主體性是制訂教學目標的核心要義。
諸如教學內容《花牛歌》(部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設計更加具體的教學課程,既能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目標有以下五方面: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獨立對詩歌內容進行基本復述,要求不看詩歌內容;
3.分享一篇花牛歌;
4.提出一個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5.理解這首詩歌。
現如今,根據教育部要求,新課改正在不斷地推進,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不斷顯現,主體性也在學習過程中開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課程閱讀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要求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發展適應實際教學內容。一是根據學生實際,開展區分教學活動。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再進行時間重復,把會的知識再重復一遍,把時間留給知識盲區。并且根據學生的反饋,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學。二是對于學生難以理解、意識不到的知識點,教師進行著重講解。尤其是在閱讀課程中,教師需要抓住學生們的知識軟肋,進行精講、細講。除此之外,對于理解上有一定難度的白話文小說以及文言文,也要進行重點講解。
以小學語文閱讀《泊船瓜洲》為例(部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這首詩對于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不小的難度,詩詞中的情感理解、字詞賞析是需要重點把控的,那么教師應該由淺入深,先介紹一下王安石及其作詩背景,有助于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找出生僻字,并著重講解,最終講解詩詞的中心思想——思鄉之情。
在小學教學閱讀課程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無定法、教學有法”。除了一般性方法之外,還可以運用朗讀、討論、提問、講授等方法,根據環境與時俱進進行更新,創新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例如拋錨式教學、支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合作小組式教學以及情景教學法。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接受能力,差異性地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全面了解學生思維特點、認知能力、身心特征為基石,掌握學生“最優發展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
諸如,以教學內容《四季之美》(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為例,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年齡,就可以恰當地使用參觀法教學,讓小學生們去感受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中最有特點的美。在課堂上,可以展示一下學生親自體驗四季最美時間的成果,發表看法、感悟并進行小組間討論。最后運用情景教學法,導入課程內容,并讓學生結合實際,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個課堂教學活動有很多的部分,其中關鍵部分就是設計教學環節。以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為憑據,教師要根據實際,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不斷地創新、完善、優化教學過程中的課堂閱讀教學環節,真正意義上為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服務。教師需要依據學生們的思維特征、認知水平、身心特點,創設“五環教學模式”,即閱讀要“泛、略、細、精加感悟”。何謂泛讀?就是課文需要在課前預習,對于文章的背景和內容有一個表面的了解;略讀呢?就是學生需要在課堂剛開始時對文章進行分段,對于不明白的句子詞語以及生僻字要做標記;還有就是細讀,就是對文章的內涵和生僻字等進行全面掌握;再就是精讀,例如賞析文章中的經典語句、字詞、把握住中心思想等;最后課程臨近尾聲,根據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問題、認知以及思想,并在設定小組內進行討論,分享經驗。
針對小學階段,其教學閱讀課程要以教學評價為保證,如此才能順利開展,這也是教師提升教學閱讀效果、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義。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評價并沒有重視學生的差異性特征,其衡量標準就是成績和分數,這樣就做不到科學、全面、有效地評價,尤其是對于一些嚴重偏科的同學,是一種不公平。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建立科學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特征,進行教學評價。最好運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閱讀水平進行評價,這樣就能實現教學的全階段性、全環節性,而不是單一的教學結果。其表現就是課前預習準備情況,課中應答、聽課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階段性考試情況等。最終實現學生全面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是閱讀教學活動中必須要重視的,根據實際的教學評價與環節、教學方法與內容來優化并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理念一定要以“生”為本,學生個體性差異必須要得到尊重,把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給調動起來,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推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