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鮑明勇 吳妍鵬
五代時期的楊吳政權、南唐和閩國對峙時期,在石塘設立鎮,自此到了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石塘境內由于祝、周、鄭、魯等姓遷入,石塘的地方風氣開始發生轉變,由原先狂悍地民風向斯文轉變,讀書人越來越多。宋時,顏方叔將制紙技術帶入鉛山,原先單一以礦業發展的“坑治之所”—鉛山,因為紙業的發展成為繁華之地。據歷史記載明朝時期石塘有紙工五六萬人。當地生產的紙張主要有奏本紙、關山紙、毛邊紙、連四紙等,紙質品性較好,其中奏本紙明朝時期成為國家奏事用紙的重要生產基地,而連四紙質地精良,便于書畫創作,更是珍貴典籍刊印和修復的重要紙品。
鉛山石塘引進造紙技術以后,進入了迅速發展階段,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國的制紙中心由四川轉向江浙,江西成為全國造紙中心,石塘鎮紙業貿易更是繁榮昌盛,紙號、紙行林立,此時的石塘“商”和“儒”并行。石塘手工造紙業興起帶動了當地茶葉和其他土特產的繁榮,加之石塘鎮地理位置重要,商賈云集,明清時期石塘成為鉛山重鎮乃至江南手工業重鎮。
因石塘手工紙業的發展繁榮,在明清時期,石塘鎮紙號林立,有明代正德年間的“勝春號”,清康熙年間的“天和號”“王發記號”,清嘉慶年間的“賴永祥紙行”“芝陽會館(饒州會館)”,清乾隆年間的“昭武會館(撫州會館)”等。除此之外隨著紙業生產貿易發展,茶葉貿易、藥業、金銀業和其他服務業等也快速發展,如創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壽金堂”藥店等。紙業的發展使得當地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目前鎮內保存的具有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筑皆與石塘手工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祝氏老宗祠、周氏宗祠,清代的饒家老宅院、東祝宗祠、馬里弄“大夫第”等皆與石塘手工紙的繁榮有關。
清末、民國時期的上海,有專門經營鉛山紙的大紙號如“恒通”“怡太”“福裕安”等。還有蘇州的大紙號“蘇連記”,雖然制作的紙褶扇十分暢銷,但其制作紙張等原材料產自鉛山,再有1934 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的紙張,也是使用的鉛山制作的手工紙(河口鎮、石塘、石垅等地生產的連四紙)。
石塘鎮地理環境優越,山多、林密、水資源豐富,盛產竹子所需的原材料,在學習造紙技術以后,能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加以變化,生產出諸如連四紙、奏本紙、關山紙、毛邊紙等這樣精良的紙品,與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工藝流程密不可分。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卷》對當時鉛山造紙工藝流程有較為詳細記載。近現代胡樸安先生在詳細考察安徽涇縣宣紙生產技藝后所寫《紙說》一書,是研究宣紙的寶貴資料,書中作者提出的“紙之制造,首在用料”觀點對我們分析石塘造紙技藝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江西造紙學專家羅濟撰寫的《竹類造紙學》,在考究鉛山造紙工藝的基礎上,詳細解說了鉛山造紙的工藝流程:
(1)新竹砍伐后用石灰水浸泡,待百日后出塘,嫩竹的黃囊部分被分解,青皮則無法分解。
(2)再將出塘的竹子放入“徨”桶內和石灰一起蒸煮,時間約需8 天。
(3)將蒸煮后的竹子投入石臼,用石碓叩打,將竹子打爛如泥面。
(4)將爛如泥面的竹料置入水槽,木棍攪勻,再用竹簾進行手工抄撈,竹料附著在竹簾上,水則由竹簾流向槽內。
(5)將竹簾反覆,濕紙落在案板上,即成紙,反復如此,一張張濕紙疊積成紙塊,再用木板擠壓濕紙所含水分。
(6)將濕紙一張張掀起,以火烘焙,再經陽光曬干即得成紙。
1.經濟價值
據研究,石塘鎮內的“復源生”“羅盛春”等紙號銷往南北的關山紙每年就有100 萬銀圓,“天和號”年運作資本30 萬銀元以上,總資產達100 萬銀圓。宋元時期,鉛山手工造紙業十分興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1850),由于政府對圖書的重視,圖書事業快速發展,因而印刊書籍所用手工竹紙需求量日益增大,石塘手工造紙業也隨著社會的需求與日巨變。清乾隆、道光年間,鉛山手工造紙槽戶2300 余戶,年紙張可售白銀40 萬~50萬兩,雖無可靠歷史資料表明石塘手工紙這個時期的經濟總體狀況,但是石塘作為鉛山手工紙重鎮,其每年的經濟利益也是一個巨大的數目。
2.科技價值
傳統手工紙技術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性較好,其制作工藝、原料是自然植物(竹、稻草、棉等)的枝莖,制作過程雖添加了自然草木灰或石灰,但是并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對自然環境幾乎沒有破壞(除生產過程中浸泡用的石灰水排放對水有短時間的污染)。而機制紙由于在造紙過程中添加了蒸煮劑、漂白劑等,在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會對自然環境資源產生較大的污染。
3.歷史文化價值
傳統手工造紙在當代日常文字圖片記錄和信息文化傳播方面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即所謂的“紙壽千年”。手工造紙在印刊歷史古籍、書法創作、國畫創作以及民間藝術(諸如年畫)等許多方面都是機器制紙無法代替且性能更優越的紙張。傳統紙的某些特殊用途是具有十分突出的優越性的,例如,在現代古籍文獻修復、書畫作品修復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石塘手工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活化石”。石塘鎮手工紙在延續中國傳統手工制紙上,在彰顯我們偉大民族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貢獻。
嘉靖四年《鉛山縣志》記載:“石塘出毛邊紙,奏本紙為上,車盤次之,他都所產下之。十三都獨連小表,亦有黃白,石垅近年所造棉紙,精妙光螢……”石塘鎮的傳統手工紙歷史上曾有數十個品種,比如奏本紙、上關紙、京川紙、毛邊紙、毛六紙、毛八紙等,在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奏本紙、毛邊紙和連四紙影響巨大。在鉛山,連四紙有“壽紙千年”之美譽,適于書畫家創作,同時也是印刷古籍經典的上好紙。明末收藏家毛晉在刊印典籍珍本時,選用安徽的宣紙和鉛山的連四紙。明崇禎年間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頁就是采用連四紙印刷的。而1934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選用的也是連四紙。
廣信府在唐之前多為古越族土著居民,土地貧瘠,民風樸實。唐宋以來,文學之士逐漸增多。到宋高宗時期,信州成為“東南望郡”。
1.石塘祝氏
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祝氏家族遷入石塘。石塘祝氏始遷祖為祝仁霸,字德卿,乃宋司戶參軍,籍貫浙江江山,宋景寧年間遷徙至石塘。萬歷《鉛書》卷三記載:“資政劉公。公名鞈,字仲偃,其先建人,幼侍父館于石塘祝氏,后登第,與祝氏姻,官其家數人。”祝氏與劉氏家族聯姻,石塘祝氏轉向地方文化大族,加速了石塘經濟、文化的發展。
2.石塘饒氏
石塘饒氏是安徽旌德縣人饒百萬的后代,饒家老宅是饒百萬自石塘祝氏購得,位于鎮區東面坑背,在下廳堂座堂壁上懸掛著的“節第松云”匾額,是民主革命志士任壽祺(曾任孫中山秘書,為孫中山個人代書筆札)在其岳母饒江氏六十大壽時請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所書,饒家人將其制成精美的鎏金匾額。
著名書法家、國畫家饒草榮是石塘饒氏人,1921 年就讀中國第一所美術專門學院——上海美專,是劉海粟大師嫡傳弟子。國畫傳神,構圖別致,中西合璧,體現出“西學東漸”國畫技法轉變的時代特征。書法行、篆、隸、楷皆有較高造詣,其康體書法雄健、渾厚、沉穩和大氣的特點,曾得康有為親自指點。北京著名美術評論家華夏先生評論饒草榮是“贛東北一帶名聲赫赫且為群眾喜愛的畫家”,華夏先生評論饒草榮“在我國傳統繪畫書法與詩詞等有較深的功力與學養”,沈鵬、劉勃舒、胡獻雅等先生對饒草榮先生的書畫業績都稱贊有加。
石塘饒氏一門書香門第對石塘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另有石塘王氏、周氏、鄭氏、魯氏等大家族在石塘的文化發展中都做出過特殊的貢獻。
1.朱熹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陸九淵受呂祖謙的邀請至鉛山縣鵝湖寺,朱、陸就理學和心學展開辯論,即著名的“鵝湖之會”。理學的發展促進了地域文化的發展,理學的影響不僅促進了書院的紛紛設立,還表現在家族修譜中,將理學作為家族族規族法的指導思想。廣信府為理學傳播的重鎮。
2.辛棄疾
公元1196 年,辛棄疾原先居住的上饒帶湖莊園失火,遷移至鉛山瓢泉,距離石塘約10 千米。公元1198 年,祝可久自貴州刺史任回歸鄉里石塘,辛棄疾與祝可久同朝為官,加之辛棄疾敬仰祝可久的文武全才與高風亮節的氣概,應祝可久的邀請前往石塘為祝氏重修族譜撰寫譜序。辛棄疾在鉛山瓢泉的文化活動對地域文化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3.毛晉
明代刻書包括官刻、家刻以及坊刻。毛晉的汲古閣刻書當屬坊刻類。明末清初的毛晉是著名的藏書家與刻書家,對整理和保存我國歷史古籍做出過重大貢獻。其校勘了包括《十七史》《十三經注》等在內約600 余種經史典籍。經典珍貴古籍選用鉛山連四紙刊印,而為節省刻書成本,對于一般書籍則使用一種不帶棉的價格較為便宜的紙,因為紙邊蓋有一個毛字而被習慣稱為“毛邊紙”。江西石塘生產的毛邊紙,托墨性能較好,品質優良,毛晉在此大量收購毛邊紙,對石塘紙業的發展起到宣傳和促進的作用,使石塘毛邊紙在仕林中影響逐漸增大。
現代都市文明快速發展,未來都市文化生活是怎么樣的呢?我們說未來倡導的也許不再是“都市精神”,而是要回歸鄉土、回歸精神家園,對于我國燦爛的歷史文明我們應該堅守,更應該好好保護與發展。2006 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江西鉛山的連四紙制作技藝和其他六項傳統手工紙的生產被納入名錄。連四紙的非遺保護對于鉛山紙業包括境內石塘鎮手工紙業的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保護包括確認、立檔、研究、保存、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對保護和發展石塘手工紙具有指導性的作用。
2006 年鉛山縣石塘鎮“中國鉛山連四紙手工造紙技藝陳列館”開始籌建,2007 年建成。連四紙技藝陳列館位于石塘鎮邵武會館內,對連四紙的歷史以文字、圖片、影像和實物的形式進行展示,這對促進當地包括除連四紙以外的手工紙的生產保護都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從2007 年開始,用三年時間研制出可以印刷的宣紙,先后于2010 年印制《中國書法·行書》和2011 年印制《中國書法·草書》宣紙郵票,是人類印刷歷史上的首創,為宣紙的發展提供了創新性的方向和模式,同時也為鉛山包括連四紙在內的手工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鉛山連四紙潔白精細,是一種能“紙壽千年”的高級竹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是現代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非常重要的一種紙材。文物修復市場前景廣闊,石塘手工生產的紙可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求發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四紙和其他傳統手工紙的恢復和保護,應該包括對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生產設備、原材料以及傳統技藝傳承人的保護,在繼承傳統技藝、保護好生態資源和生產必須設備的基礎上,真正意義的保護才能得以實現和發展。
傳統手工紙目前在市場上形勢不容樂觀,除了人們對傳統手工制紙的認識不足以外,更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倡導、缺乏對手工紙的文化藝術與科技歷史價值的認識。包括連四紙在內的手工制作技藝雖價值連城,但是生產技術上需要創新,應結合科技的創新來推動生產技術的發展,同時保護好手工紙的傳統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