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利坤
廣西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發揮民族特色產業優勢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極大促進作用。當下,“互聯網+”營銷模式融于各行各業,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在此背景下,廣西民族工藝品行業需要抓住契機,緊跟時代潮流,發揮互聯網在產品營銷領域的作用,實現工藝品營銷模式的變革。
廣西少數民族工藝品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其中,壯錦是每個壯族女子必學的傳統技藝,壯族人衣裙、背包、腰包和頭巾最為常見,當下的服裝設計和家裝設計中也多有該元素的注入;刺繡和印染技術中以繡球為代表,以此演變的繡囊也用作男女朋友表達感情的信物;銅鼓是一種打擊樂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晚期,至今已有2000 多年歷史。概括來說,廣西少數民族工藝品包括織錦、銅鼓、刺繡等10 多個種類,千余品種。這些民族工藝品都飽含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隨著工藝品制作技術的改良和推廣,現存的藝術品制造技術已有較大改善,技藝也逐漸成熟,加之“十三五”規劃中有關促進和完善廣西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扶貧攻堅政策對于特殊產業的傾斜,不難推斷廣西民族工藝品發展前景可觀。
據統計,2018 年廣西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6.83 億人次,同比增長30.6%。其中以旅游城市桂林為代表,旅游市場發展最為良好。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工藝品的外銷。但不可忽視,廣西民族工藝品發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生產規模小且布局不集中;缺少品牌效應,市場目標定位不明確;忽視營銷創新,營銷模式固化。因此,為了拓寬廣西少數民族工藝品市場化的營銷渠道,需要加快營銷模式的改良和創新。此外,打破傳統的線下營銷思維,利用快節奏和便捷的互聯網,盡快發展“互聯網+”民族工藝品營銷模式,提升廣西民族工藝品市場份額勢在必行。
談及廣西,大眾的認知多限于它是壯族人民的聚集省份,擁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自然好風光。提起工藝品,江西景德鎮陶瓷、云南刺繡、徽州磚雕等這些地區代表性藝術品多為人熟知。對比之下,對民族工藝品有所了解并購買的人并不多,廣西民族工藝品知之者更是甚少。這一方面是由于工藝品制作技術的復雜和工序繁瑣,導致文化傳承上的間斷。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本民族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認知不夠,人才培育和儲備機制不健全,地方特色和民族工藝品文化宣傳不到位,使得國民缺少對民族工藝品內涵及藝術價值的理解,難以做到市場化和大眾化。
制造商以及傳承人對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忽視也讓廣西民族工藝品傳播受限。受限于廣西民族工藝品獨特的產品用料、選材和制作工藝,民族工藝品制作耗時長、成本高的產品特點一時難以突破。因而,制造商和傳承人多采取當地生產、當地營銷的模式,工藝品的購買渠道也集中在線下知名風景區和商圈一帶。長此以往,這種依賴于風景區的“守株待兔”式營銷模式逐漸固化,企業無心研究網絡營銷的想法與日俱增,工藝品的銷路自然被阻斷。現如今,互聯網“帶貨”已然成為產品營銷和傳播領域的新風尚。好產品顧客自來和不熟不做的經商原則都是未適應時代和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想法,被市場淘汰是遲早的事。不可否認,一些做民族工藝品的小企業的確存在,但這些企業由于資金不足,前期投入成本高,后續網絡營銷維護不夠,將逐漸退出市場。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國內涌現了一批又一批“淘寶村”“淘寶鎮”,利用電子商務進行產品營銷已然成為當下新潮流。正如前文所述,廣西民族工藝品多借助旅游風景區,實行“守株待兔”式營銷模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廣西旅游業的發展確實為民族工藝品的銷路注入了生機,但僅僅依靠風景區的人流量是遠遠不夠的。長遠來看,零散的實體店和地攤銷售無法支撐工藝品的傳承和保護以及多產多銷的發展目標。故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廣西民族工藝品發展電子商務是必由之舉。現狀顯示,廣西少數民族工藝品多以“農戶/作坊+公司”的形式生產銷售,事實證明開展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方便當地居民制作生產,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拓寬企業的銷售渠道,擴展銷售市場。
互聯網營銷發展到今天,大大小小的電商推動力功不可沒,其發展前景巨大。工藝品若想發展成為電商,可以學習線上知名企業做法,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平臺。端口除了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還可以創建本民族的專門藝術交易平臺。具體而言,可以在平臺內設置工藝品淵源解說、制作手法展示和實際用途多功能展示等板塊,讓消費者真切感受到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提高其民族文化認知度的同時刺激其購買欲。目前的阻礙是民族藝術品在電商發展領域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產品良莠不齊,網絡營銷傳播人專注于帶貨,不注重產品本身的民族特質宣傳。因此,在自媒體運營前要充分挖掘工藝品內核,做到文化講解和產品銷售兩不誤。
當下,以直播帶貨為內容形態,正以顛覆式的影響力重新解構大眾對營銷模式的認知。線上直播以其低營銷成本、高流量提升力、泛顧客群體的優勢成為各類商家競相爭逐的營銷窗口。這種營銷模式自2016 年起就風靡各大社交平臺,如最早一批的淘寶、京東,以及近兩年興起的短視頻軟件快手、抖音等。數據顯示,僅2020年2 月,就有100 多種傳統的線下商店轉戰淘寶直播間:云賣房、云賣車、云門店等各類云營銷風生水起。廣西民族工藝品生產企業可以借鑒此方式,邀請傳承人或知名帶貨主播進行線上展示并講解工藝品屬性等促進銷售。
2020 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任務年,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政府紛紛出臺各類產業政策扶持貧困地區人民脫貧。生態環保理念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新風標。而民族工藝品多取原生態材料制作,其選材的獨特性和成品的自然美觀性是現在的制成品中不多見的,可以推測以生態旅游紀念品為名,發展廣西民族工藝品不失為一種地方特色的民族標簽。廣西民族工藝產業要抓住特色產業扶持契機,適時邀請媒體進行線上產業發展報道,廣西媒體人也要做好對外宣傳講解本民族特色工藝品的工作,增加工藝品曝光度。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對于廣西民族工藝品產業振興和營銷模式的創新有極大的推動力,更是工藝品外銷的必然趨勢。民族工藝品作為廣西的民族特色產品,不僅應根據消費者審美對其產品外觀和造型做出適時改變,更需借助“互聯網+”這陣春風變革其營銷模式,助力產品外售,將服務遍及全國乃至全世界。力爭做到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讓民族的真正演變成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