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偌 李守仁*
(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辦公室 山東·泰安 271000)
高校古籍作為高校圖書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和利用雖然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在我國起步較晚。雖然一些高校設有古籍部,有專門的特藏書庫,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但是對古籍部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資金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古籍保護人員崗位職責不明,內容不清,部分高校圖書館對古籍館藏數量及館藏狀態沒有準確的數據分析。[1]要實現泛在知識環境[2]下保護和利用數字化,任務還很艱巨。
鴉片戰爭百年來,中國國力貧弱,古籍損毀遺失嚴重,十年文革,古籍又遭損毀。國家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古籍保護在我國起步較晚。2007 年1 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的意見》并隨后成立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級聯席會議”,作為全國古籍保護領導機構,2018 年國家《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同時,國家圖書館頒布了《古籍保護條例》。2013 年,全國古籍普查登記開始,建立數據庫,169 家單位參與,建立數據672467 條6541261 冊,發布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80 家,全國修復古籍200 萬頁,多家圖書館聯合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共建“中華古籍資源庫”,古籍保護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較晚,特別是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研究也剛起步,相關的研究課題和文章也不是很多。
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現狀:(1)高校對此重視不夠,經費不足。大部分高校都把精力放在了抓科研、抓教學、抓創新、抓新舊動能轉換,古籍保護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2)古籍數量相對較少,保護利用起來難度較大。古籍線裝圖書除北京大學150 萬冊,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僅有幾十萬冊,山東大學僅有三萬六千多冊。我校是省屬重點院校,又是百年老校,僅有線裝古籍5525 冊293 件套,其他普通院校就少之又少了。(3)古籍的典藏環境還不盡如人意。古籍保存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很高,空氣污染、光輻射和微生物的存在對典藏書籍具有一定的腐蝕和侵害作用。(4)高校合并搬遷和校舍改造使古籍圖書在搬運、保存過程中損毀嚴重。(5)缺乏古籍保護與整理、開發等復合型人才。(6)由于古籍自身特點,讀者利用率低。(7)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進程緩慢,平臺建設還未形成。
2018 年11 月22 日,“2018 古籍整理與保護學術研討會” 在南京圖書館舉行,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利用古籍快速高效的為讀者、為社會服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高校義不容辭的任務和擔當。首先,通過古籍保護和利用研究能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規律,探討更好保護和利用古籍的方法,更快速、便捷地服務讀者。其次,高校古籍的存在是高校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它提升了高校的文化內涵,陶冶了高校師生的情操,能夠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加強高校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使師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起到文化育人的功能。再次,通過研究,構建起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平臺建設理論體系。
(1)從縱、橫方向進行思考。縱向就是從歷史的書籍里查閱、尋找古籍保護利用的方式方法,探討總結出適合今天的最佳保護和利用的方式方法,做到古為今用。橫向就是通過研究國外的古籍保護和利用的做法,把國外古籍保護和利用得好的做法吸收借鑒過來,做到洋為中用。
(2)從高校古籍的保存環境進行思考。由于古籍自身特點,它的存放對溫度、濕度和空氣中的PH 值都有特殊的要求,另外還要防污染、防輻射、防水、防火、防蟲和微生物侵害等。對這些因素要綜合分析,探討出一套符合實際的行之有效的存放環境治理和保護方案。
(3)從古籍自身特點探究對古籍的保護和利用。我國的古籍浩如煙海,數量眾多,質量參差不齊,摸清家底,編制館藏古籍線裝目錄或善本目錄是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古籍的修復、分類、編目、檢索、利用乃至數字化過程中一定遵循自身特點,切不可盲目或盲從,否則會造成損壞或損毀,后果不可挽回。
(4)從管理者層面探究對高校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古籍的保護和利用,管理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水平。然而,現實高校相關的專業人才非常匱乏,要根據古籍的數量、規模、特點對人才的需求作出評判,為高校的相關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提供依據。
(5)從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實現進行探究。“古籍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電子數據形式,通過光盤、網絡等介質保存和傳播。古籍數字化是對古籍或古籍內容的再現和加工,屬于古籍整理的范疇。[3]探究制約高校古籍數字化的“瓶頸”,分析各種有利和不利因素,尋找最佳方案;做到實現高校古籍數字化省時、省力、省錢、高效。
(6)從構建古籍保護和利用的平臺進行研究。建設好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平臺,就能讓古籍從特藏書庫走出來,快速高效、全天候的為讀者服務,達到即保護好又利用好的目的。
(7)從讀者服務進行探究。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平臺搭建起來,如何讓讀者認識、了解這個平臺,一直到進入這個平臺、使用這個平臺,能夠使平臺發揮最大作用;需要總結、歸納、提煉出一系列方式和方法,形成理論,快速推廣,實現古籍為現實服務,為社會服務。
(1)制定措施計劃,做到有的放矢。各高校古籍的數量和存放方式千差萬別,要根據實際制定出適合本校特點的利用保護措施和計劃。(2)領導重視,給予政策等相關支持。只有學校、圖書館領導和學校的上級領導都來重視這一工作,學校古籍保護和利用才能爭取到充足資金和學校人、財、物的大力支持,才能使這一工作順利開展起來。(3)建設高標準的古籍特藏書庫。特藏書庫要努力做到防水、防火、防潮、防蟲、防菌、防光、抗震等相關要求,配備好相關物品和器材。(4)加大資金投入。資金投入是做好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關鍵,才能使這一工作成為現實和可能。(5)擴大人才引進和相關人才培訓。(6)制定、完善保護和利用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行動的指南。要靠制度管理人、教育人、約束人、激勵人,使行動成為高度自覺。(7)實現古籍數字化。在實現數字化掃描過程中,既要講究速度和質量又要注意對古籍的保護,防止損毀。
總書記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修復、保護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更好的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古為今用,促進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
通過研究思考,引起決策者重視,加大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資金投入,加強典藏書庫建設,使之達到古籍保護的最佳條件;加快高校古籍修復、分類、編目、順架、整架等相關工作。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高校古籍閱讀推廣的最大化。通過研究思考,探索大學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有效途徑,少走彎路,減少損失。通過研究思考,引起學校及校圖書館領導的重視,加快古籍保護與整理、開發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培訓與引進。通過研究思考,推動、促進高校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數字化進程。
將來古籍保護和利用平臺的搭建完成,一定能消除圖書館與院系之間、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隔離,形成雙贏的知識交流創新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虛擬空間里的閱讀;真正實現“泛在”即“無所不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