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霞 薛 野 萬 慶
([1]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昆山 215332;[2]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153;[3]蘇州游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江蘇·蘇州 215151)
近年來,職業教育倡導“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五個對接”,[1]進行了廣泛的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調整與優化應始終圍繞區域產業需求的實際而動態調整,這既是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前提條件,[2]亦是學校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將專業課程內容與對應產業行業的從業資格標準及崗位職業要求進行緊密對接,這既是職教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學校打造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途徑。而專業教學過程與代表性的產業行業生產過程能同教同頻,則培養的學生一定是受企業歡迎的人才,不僅教學質量有保障,更是實現了職業教育的最終夢想。對前“三個對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一直是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熱點問題。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當前國內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雖都提倡人才培養目標要依據社會需求制定,但執行情況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第二,課程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傳統藝術設計教育過于強調學科本位,不僅科目過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第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第四,學生評價方法單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無法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018 年,文旅部成立,由此應運而生的文化旅游產業則成了一種滿足人們文化旅游需求的新型業態,它是以“文化”為生活形態,“產業”為生產行銷模式,以“創意”為紐帶“蘊含人為因素創造的生活文化的創意產業”。[3]創意產業智力的核心是創意人才,而傳統意義上的高校的藝術設計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一直落后于快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仍然抱著傳統的培養方式不松手,不隨產業動態調整其人才培養體制與機制,不變革人才培養模式,那么最終培養的人才未出校門即可能被市場所淘汰。
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創意設計人才的方式比較普遍,大概分為三種:分散型、互融型和緊密型。分散型對接方式是人才培養初期最主要的對接方式,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未形成過程性的合作。互融型對接因缺少中間過程的操作和互融互惠互利的有力激勵機制,缺乏長遠合作的動力。緊密型對接是基于政府、企業和學校的分管部門負責人主要牽頭,確實把政策和人才培養、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形成“命運共同體”。可惜,通過研究發現,鮮有高職院校的創意設計人才培養能做到與文旅產業需求同步的動態調整機制。
職業教育的專業是職業崗位群的集合,也就是一個專業對應一個或幾個職業崗位。在2015 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專業目錄中規定,以產業、行業分類為主要依據,兼顧學科分類進行專業劃分和調整,將幾個職業崗位群與職業教育中的專業名稱做了對照,說明只有符合區域產業需要的專業設置才能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然而,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后的文旅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必然會對原先的產業鏈進行整合、轉型、升級、融合與創新。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文化藝術類專業的設置、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模式的改革體制與機制要進行一系列動態“瞄準”性革新。如若不然,二者必然斷層與錯位。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歷史使命,以產業行業需求的課程體系設置尤為重要,對專業相關崗位及崗位群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綜合考慮“由易到難”的教育規律和職業學校學生“由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合理設置課程并排序,形成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4]而目前高職培養的創意設計人才僅僅是針對傳統的文化藝術類產業,還未從文旅融合后的新產業鏈出發,輻射和影響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至少通過課題組研究顯示,陳舊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缺乏真正與文旅產業實現深度融合。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質量保障,高職院校是以實踐教學為其顯著特點,實踐項目來源于產業職業崗位的真實環節,這些技術或技能的習得與掌握不僅要在學校的課堂上學,更要在生產環節通過直接的生產操作過程學習。學生在文創產品的設計、制作、營銷與策劃職業鏈中學習真實的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體系的設計最終落地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在教學過程中的合作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特別是高職院校創意設計專業與文旅類企業在設計研發、生產合作、產品推廣等方面的合作,還存在很大的現實差距。
(1)以“創意工坊”為育人平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對接。創意工坊是藝術設計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的一種表現形式,依托校企協同,采用對應創意企業冠名的方式,以項目歷練技術、以項目夯實基礎。“創意工坊”以創意領域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學校及企業老師為核心共同組建,并通過創意項目實戰、研討、產品開發等活動,共同進行項目的操作運營。每個“創意工坊”由企業導師、校內導師與部分學生聯合組成,建有專門場地進行訓練與教學。工坊與工坊之間的功能、項目因冠名企業的主營業務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側重于產品包裝、有的側重于文創產品、有的側重于創意設計,還有的側重于小程序開發等。“創意工坊”必須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與進出機制,“創意工坊”的優勢有利于形成校企優勢互補,有利于開展前沿研究,有利于形成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
(2)以“校企互聘”為教學保障,實現課程內容與工作崗位職責標準的對接。當今高職教育的難點是校企合作,校企雙元育人是科技進步與發展的需要,也是追求共同利益的需要。開展校企跨界聯合教學,打造實訓、創意、研發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利于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對接。依托校企資源共享平臺開展設計競賽、施工競賽、文創產品設計競賽等動腦訓練,在校園、教室、走廊、實訓室、企業工廠、加工現場等場所開展基于崗位任務的動手訓練。實行校企互聘,一方面采用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學習前沿技術、項目開發、產品研發及營銷能力,另一方面引進與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高技術人員以及專業教師團隊共同組成教學與考核師資隊伍,按照企業化標準考核學生實訓成果。通過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授課、企業專家講座、企業文化教育、企業生產觀摩、施工現場教學等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的教學形式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將課程內容與工作崗位職責完美對接。
(3)以“協同中心”為研創基地,實現教學過程與文創產品生產流程的對接。“協同中心”是近幾年來興起的一種校企合作新模式。合作服務類型主要有產學研、校企聯合辦學、畢業生輸送等內容。在“協同中心”體系中,企業深度參與到產教融合工作中,是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企業教師工作站的升級版,能夠更好地促進創新能力與成果轉化。“協同中心”改變了企業教師工作站、教師掛職鍛煉中教師的從屬地位,雙方是平等的,共同努力開發創新產品,有利于合作共贏。“協同中心”建立在學校,不會干擾企業的生產,企業遇到的創新難題也可以訴諸于“協同中心”,教師與企業共同組成研創團隊,借助雙方設備、創意、人力等資源優勢,共同攻堅克難,完成研創任務。企業與教師都能夠在其中收獲最前沿、最先進的應用技術。通過推進創意設計類專業“協同中心”建設,能夠將產業的人才需求、學校的專業教育、企業的技術研發等幾方面串聯起來,突出以需求為導向、以人才為根本的辦學思路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