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廣東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 江蘇·南京 211188)
雕版印刷術是將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融為一體形成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工藝,它催生了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明代學者胡應麟提出:“雕版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概述了明之前雕版印刷術的發展狀況。雕版印刷盛行于唐,主要是由于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科舉考試、詩文傳頌、農耕歷書等方面都有批量復制的客觀需求,傳統的抄復本的辦法,再也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了,人們需要一種新型高效率的圖書復制技術。因此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及應用,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雕版印刷在古代是勞動人民為普及教育、傳播思想而研究發現的重要傳播技術,也是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而形成的傳播手段。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雖然出現了更為先進的活字印刷術,但雕版印刷術以其穩定、精細、防偽等優勢,在印刷界始終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以來西方先進的工業化印刷技術的傳入,極大地擠占了雕版印刷術的生存空間,市場的萎縮使其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價值,但傳統價值和藝術價值在逐步回歸。
金陵刻經技藝是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它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術,2006 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 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刻版、印刷、裝訂的主要流程中要經過20 余道工序,全部以手工完成。金陵刻經技藝的刻版材料主要使用棠梨木,因為這種木材紋理較細,硬度較強,能夠顯示字跡筆畫、圖畫線條的精細之處。每塊經版的正反兩面一般雕刻800 字左右,為老式宋體字,有句讀、分段,每版大約21 行,以中間一欄為版心欄,還有經名、頁碼等標注。采用小方冊線裝本。
(1)區域文化。彭華在《中國古代文明探源—洪荒歲月》一書中提出:“所謂‘區域文化’,指的是一個特定地域單位、在一個特定時期中發展起來的文化和社會類型。”金陵刻經技藝誕生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六朝古都金陵,在江南文人氣息的滋養下,伴隨著特色明顯的金陵文學、藝術與金陵地區內的諸社會文化形成了相似性的地理區域特征。這種特有的文化屬性在金陵刻經技藝的方方面面均有表現。從所刻經文的選取、字體的應用、板材的甄選、刀法的運用、紙張油墨的選擇、裝訂開本的規范等無不與江南文氣脈脈相合。
(2)物質文化。物質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外化”的結果。要成為“文化的物質”,它首先應該具備“人工創造性”。刻印的作品即是金陵刻經技藝的“文化的物質”,其所雕刻、保存的經像版精妙無比,呈現了內容豐富的藝術經典,是近代版畫藝術精品,尤其以光緒年間雕刻的18 幅像版藝術價值最高,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很有幫助。此外,傳承人還充分發揮雕版印刷技藝特點為社會其他領域服務,創作了大量極具中華傳統藝術特色的人物肖像、名人墨跡、花鳥魚蟲、吉祥圖案等作品。
(3)精神文化。所謂“精神文化”,即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對象化。就此而論,在大量的物質文化基礎上自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金陵刻經的精神文化表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楊仁山對內容和形式的細節要求都極高,金陵本因此成為“權威版本”,這與現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特質不謀而合;在藝術表現上,金陵刻經技藝傳承下來的精湛技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所雕人物采用“蘭葉描”和傳統的衣褶畫法,形象莊嚴華妙、栩栩如生,是開展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金陵刻經作品中有大量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藝術精品,是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好去處;金陵刻經技藝的代表人物楊仁山、歐陽竟無、趙樸初等諸先生都是心懷社會、修為無量的賢人雅士,其身上閃爍著道德的光芒,是令人景仰和學習的榜樣。
從藝術與文化的角度來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陵刻經技藝所體現出來的魅力是無窮的,也必然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如何將其繼承并發揚光大,是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使這一傳統技藝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
(1)開展“生產性保護”。各國的實踐經驗表明“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有效方式。“生產性保護”的主要特征是突出核心技藝在生產中的實踐,通過生產實踐使其得到發展和傳承,實現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在此過程中將促進傳承人在題材和材料方面的創新,實現從技藝傳承、產品設計、文化創意、品牌推廣等多個環節緊密結合的多層次產業鏈。
(2)開創傳承條件。傳統的非遺技藝一般以師徒制或家族內部沿襲的方式傳承,歷史上是,當前也是傳承人的主要學習方式。目前由于工作條件難保障、收入水平較低、工作較為辛苦等原因,導致后繼無人的情況出現。通過制定傳承人培養計劃,解決入門門檻、工作條件、待遇報酬等保障條件,鼓勵愛好者學習傳承,逐步形成新的師徒傳承方式。
(3)開辦社會培訓。通過面向社會多渠道舉辦短期體驗班、培訓班、興趣班等,此類培訓具有周期短、社會效益突出的特點,通過培訓廣泛培養初級參與者,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廣泛社會認知。
(1)樹立文化品牌。作為延續1000 多年的傳統技藝,其作品內容、制作工藝、歷史貢獻都具有豐富的內涵,要深度挖掘金陵刻經技藝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地采用群眾喜聞樂見、方便快捷的傳播手段進行宣傳推介,發揮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京名片作用。
(2)建設展示場館。重視館藏資源的利用,在建設傳統實物展館的同時,建立一個以數字信息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綜合數字系統,包括數字檔案館、數字展示館、數字體驗館等,利用新媒體途徑開展廣泛的傳播,以適應人們對非遺文化了解、認知的途徑、方式發生的變化,推動館藏文物的保護和保存,形成常態化的數字及實物展示平臺。
(3)建立交流平臺。在學校、文化場所及各類藝術活動現場建立體驗交流平臺,讓青少年及普通民眾有機會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組織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有利于滿足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1)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促進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結合,實現文化遺產資源向經濟優勢轉化,實現其多重價值是政府倡導的方向。金陵刻經技藝作品內容除了其固有內容,還可以表現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如表現新春祝福的吉祥文字圖樣,能夠與南京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更多富有南京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通過文化創意,促進新文藝內涵在雕版印刷產品中的呈現,這也順應了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客觀需求。
(2)與現代藝術思想對接。積極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美術思想對接,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有機融合,大膽突破金陵刻經技藝的表現形式,如借鑒現代版畫的表現手法,突出畫面風格的裝飾意味;適應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的現狀,適度改良工具、材料,滿足人們對審美、功能等方面的新需求,使古代技藝與現代審美特點交相輝映。
(3)與高職院校合作。應與高職院校緊密合作,發揮他們的創意潛力,用文化創意提升作品水準,豐富作品結構。同時,開展文化傳播,通過開設選修課、開辦講座、建立校外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傳統文化研習活動等,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了解認識這一傳統藝術。筆者曾在高職院校和小學開展過此類實踐,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組建創新型組織,如在高職院校中設立大師工作室,選派傳承人進駐學校,工作室主要功能包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二是面向藝術設計類專業開設基礎類課程,傳播傳統文化中設計風格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面;三是遴選極少數好苗子,系統教授金陵刻經技藝的理論與實踐內容,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初級學徒,創新師徒傳承模式。
作為極具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技藝,人們對金陵刻經技藝的了解甚少。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文化形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所在,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適應時代發展的進程,解放思想、創新方式,繼續傳承給后人,并且發揚光大,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