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華
(四川省中江縣興隆鎮清河畜牧獸醫站 618113)
隨著動物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動物傳染疫病發生概率日漸升高。發生動物疫病不僅會使畜產品質量受到影響,情況嚴重的將會危害人類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動物防疫工作是當前首要任務。
候鳥遷徙、野鳥帶有病毒,對眾多容易感染的動物產生威脅,給防疫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動物疫病一直沒有間斷,在我國一些地區出現豬高溫、禽流感等疫病,導致重大經濟損失。畜禽頻繁調運,極易使疫病傳播擴散。因為畜禽長途調運,路程較遠,范圍比較廣,再加上市場交易數量增多,畜禽來源復雜,因此,發生和傳播疫病的風險較大。當前,各個地區規模養殖量小,一般都是采用散養方式,并且養殖環境差,增大防疫工作難度。
基層動物防疫過程中,部分基層防疫員普遍存有消極工作的特點,如在使用某些動物羽絨或毛皮制造用品時,很少甚至不對其做檢疫;在檢疫時,也沒有嚴格按照消毒要求對其進行消毒,隨意出具檢疫合格證書。運輸動物工具沒有進行嚴格消毒,在動物運輸中非常可能發生疫情爆發現象,因為監督管理不足,導致感染疫病的動物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甚至隨意丟棄。部分地區以小規模散養為主,如果動物因疫病死亡,養殖人員無法承擔經濟損失,由于缺乏監管,不能主動上報疫情,會導致疫情傳播擴散[1]。
大部分動物養殖人員并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雖然有些人員在養殖中慢慢意識到動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缺少相關知識儲備,無法做好疫病預防工作,在發生疫病時,不能及時控制,并未減少動物疫病的出現,這使提高動物防疫工作水平受到一定限制,也使養殖人員無法提高經濟收入。
在我國,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通常是偏遠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慢,運輸條件差,無法滿足運輸動物的需求,使畜牧業發展受到約束。另外,很多養殖人員不重視動物的生長環境,不及時清掃動物糞便,不定期進行消毒通風,為細菌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大大增加了疫病出現概率。還有一些動物不適合在此地區生長,也很容易發生疫病。
在基層防疫工作中,由于工作環境較差,造成專業性人才匱乏,現有的防疫人員平均年齡偏大,且文化水平較低,相應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另外,部分地區的實際工作經費較低,導致搶救費、補償費及工作人員的補償費難以落實。另外,在基礎設施方面,部分地區的基層防疫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稀少,存在檢疫檢驗及監測設施缺乏情況,且相應的工作技術較差。目前,部分基層防工作站中的辦公設施簡陋,房屋破舊,缺少必要的交通設備,整體呈現環境差、工作量大的情況,現有的設施設備難以滿足現有的基層防疫工作要求。
要想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畜產品質量,最關鍵的任務就是要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各地區相關領導部門需要充分意識到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將此項工作做好。首先,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明確防疫工作的基本流程,要求防疫人員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工作,嚴厲禁止員工出現消極的工作態度,以保證防疫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其次,還要重視防疫工作隊伍建設,領導部門建立健全的培訓機構,對防疫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加強其技能訓練,保證從事基層動物防疫的員工可以及時更新專業知識,以便提升其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強防疫工作。最后,加強檢疫監管。嚴把檢疫關,根本上控制疫病傳染。嚴格監管飼養、運輸、加工、貯存等環節,注重對重點地區、重點對象和關鍵環節的集中檢查。對即將要銷售的動物進行嚴格檢疫,尤其要做好仔豬、種畜和其他畜產品的入境檢疫,杜絕疫源引入。
政府應對動物防疫工作提供的一定支持,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收集、報紙、雜質等方式廣泛宣傳動物防疫知識,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員開展講座活動,使養殖人員可以全面掌握防疫知識,在實際養殖中可以做好防疫工作,降低疫病對動物養殖的影響,減少養殖人員的經濟損失。政府在當地應建立一定數量的防疫技術咨詢站,隨時可以為養殖人員服務,提供相應技術支持,確保能科學、合理的養殖動物。另外,逐漸改變小規模分散養殖方式,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通過推廣各種有效的養殖模式,控制動物生長環境及飼料質量,減少疫病發生。一旦發生疫病,要立即上報當地防疫部門,有效處理病死動物,防治疫病大面積擴散[2]。
第一,干凈的環境是動物健康生長的基礎,養殖人員要盡量保持養殖場的衛生環境。及時清理動物糞便,定期通風,減少細菌滋生。做好消毒工作,養殖人員要定期對動物圈舍、生活環境、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對糞便、污染物等采取無公害方式進行處理,防止細菌傳入動物體內。如發現動物發生疫病,應立即對其進行隔離,避免疫病傳播。第二,強化免疫。動物疫病防疫工作的核心工作是免疫,因此,要做好動物免疫。一方面應落實足夠的防疫經費。每個地區要根據上級要求合理安排防疫資金。制定科學的免疫方案,并嚴格執行。另一方面要保證免疫質量。堅持程序免疫、計劃免疫,保證免疫的統一性、科學性、社會性、強制性,規范操作流程,盡可能做到一動物一標識,全面落實“防、監、控” 的三位一體模式,完善疫病監管機制,采用飽和免疫模式,徹底解決免疫死角,進而提高動物免疫質量。
當下,開展基層動物檢疫工作主要依據的法律法規有動物防疫法和檢疫管理法,但其中的法律條例涉及范圍比較廣,沒有具體明確執行主體,是法律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完善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確保法律法規中的各項條例具有可實行性與可操作性,促進動物防疫工作的順利進行[3]。
動物防疫工作是一項長期艱辛的工作,要落實動物防疫責任,保證防疫工作真正落實。首先要明確責任,實行責任制度和追究制度。把各級政府領導作為第一負責人,各部門領導作為直接負責人,組織鄉鎮干部和技術人員共同落實防疫工作。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各級領導和負責人要承擔起職責,親自指導,幫助解決問題,要嚴格按照“四不放過” 的原則對其進行處置,以確保動物防疫工作的質量。
通過以上論述可得出,在新形勢下,需要各級動物衛生監管部門加大重視程度,認真做好動物防疫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防疫人員的工作能力,不斷完善防疫制度,進而提升防疫質量與效率。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執法力度,大力宣傳動物防疫流程,以獲得大眾的全力配合,使動物防疫工作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