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琴
(甘肅省合作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 747000)
牲畜良種化是畜牧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在同等生產條件下,牲畜品種的優劣直接影響畜牧業的效益。就甘南州而言,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導致畜種嚴重退化,牦牛個體比70 年代平均變小21.8%,肉產量平均下降31.2%,奶產量下降17.8%,產肉量、產奶量繁殖率等生產性能直線下降。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近親繁殖,次要是飼養管理及草場質量。牲畜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下生息繁衍,缺乏雜交,基本上處于近親繁殖,加之草場退化、過渡擠奶、冬季補飼不足等原因,導致牲畜品種退化嚴重。
牲畜良種化程度是畜牧業的重要標志,要在本品種選育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現代改良技術。為了加快牦牛改良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建立種公畜基地、鄉級改良點、專業養殖改良體系,在改制完善現有種公畜基地的基礎上,在專業化飼養的鄉鎮配套建設改良點,組建核心群,提高牦牛良種率。
廣大牧戶仍在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1)牧區畜群結構不合理,適齡母畜與其他非生產畜比例嚴重失調。(2)牧民缺乏商品經濟意識,這種重數量、輕效益的傳統觀念,導致牲畜出欄率低、生產周期長,飼養的牦牛經濟效益不顯著。
沒有形成集中發展規模,沒有打破現有的區域界線。生產與加工嚴重脫節,原材料供應季節性不平衡,導致產業鏈條短、加工能力小、經濟效益差、農牧民增收不明顯。
加快調整養殖業結構。目前,牦牛繁育帶“少而全、少而雜”,畜牧業生產經營高度分散,不能形成規模效益,成為制約農牧民增收的突出問題:牦牛冷季圈養補飼不足,體能消耗大,死亡率高,養殖業效益低下因此,必須大力調整牦牛的畜種、畜群結構,實行牦牛專業化養殖。壓縮馬類家畜,淘汰山羊,擴繁牦牛,有效拓展牦牛的發展空間:以提高能繁母牛為重點,調整畜群結構,大力淘汰非生產畜、出欄超過最佳繁殖期的母畜,培育犢牛,及時補充后備母畜,按照牦牛4~5 月產犢到第3 年秋季30 月齡出欄的自然規律,推行幼齡公牛出欄,選留母牛,擴大能繁母牛比例:改變傳統飼養方式,實行夏秋放牧、冬春圈養補飼,把牦牛作為肉用牛來培育,能繁母牛少擠奶或不擠奶,切實改變過渡擠奶造成幼畜發育不良的現狀,確保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犢牛,提高幼畜生長發育性能:充分利用草產業基地和牲畜暖棚對能繁母畜、仔畜進行冬春季(枯草期) 圈養補飼,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牦牛出欄周轉。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圈灘種草、暖棚種草和培育半人工刈割草場,建立防災減災基地。同時,要大力推行草畜平衡,禁牧體牧劃區輪牧、草場流轉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大草原保護和治理力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種公畜基地建設。牦牛是甘南州的特色畜種資源,是發展特色畜牧業的根本保證,但由于受近親繁殖、飼養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牲畜的生長發育受阻,個體生產性能低下、單畜產值不高,極大限制了牧民增收的空間。今后,要以遏制牦牛本品種退化為重點,以牦牛提純復壯為核心,以種公畜基地為依托,進一步改制完善現有的瑪曲縣阿孜、碌曲縣李恰如,卓尼縣柏林、大峪種畜場4 個種公畜基地,5 年內配套建設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種畜場。
(2)積極推廣現代改良技術;建立健全牦牛改良體系,牲畜良種化程度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要在本品種選育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人工授精凍胚改良技術,為進一步加快牦牛改良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改良體系,在完善現有的4 個種公畜的基礎上,在專業化飼養牦牛2 萬頭以上的鄉鎮配套建設改良點,組建核心群,使牦牛良種率達到80%以上,著力提高其生產性能。
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使養殖戶可以有效準確的了解市場現狀與經濟需求,可以有效調整養殖畜牧資源,使其養殖經營更加專業,使他們切身體驗到專業化、專業化、集約化等現代經營方式的巨大優越性,逐漸增強牧民群眾的現代經營意識,逐步改變畜牧業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農牧村小康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