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鐸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新課程改革之后,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者在編排課本內容上可謂苦心鉆研,力求將人文情懷融入教材。仔細研究新課程改革之后的語文教材內容,我們很容易發現小到每一篇課文,大到每一個單元,甚至每一冊書都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情懷。
對初中生來說,人生哲理聽起來很大很遠,沒法做到深刻地體會,用詩歌的形式接受起來會比文章更有興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本中曹操的《龜雖壽》是曹操晚年寫成的一首極富哲理的詩,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人通過其對生活的切實感受,將所傳達情感濃縮于每一句哲理之中,因此詩人寫得淋漓盡致,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由內而外得以散發,讀者讀起來也是酣暢淋漓。就是在這樣簡短且凝練的一首詩中,人文情懷盡顯其中。因此,教師在講授這首詩時結合重點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引導學生感悟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及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精神品質——這也是這首詩人文情懷的精華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倡中國夢,中國人心中有夢,祖國才會繁榮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個人層面強調愛國,可見作為公民的我們來講,一定要心懷愛國之情。人教版九下第一單元就用一章來排版現代愛國詩歌《我愛這土地》《鄉愁》《我用我殘損的手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些寫于現代的愛國詩歌,沒有濃墨重彩的修飾,也沒有華麗無比的語言,這些詩歌語言質樸,情感真切,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很易接受理解。可以說在這章中的學習,學生進行的賞要大于析,因為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更愿去讀,也會帶有感情去讀,只要做到這些其實已經意義非凡,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帶有的感情就是愛國之情最真實的流露。這一組以愛國和思鄉為主題的詩歌,蘊含著詩人深沉而熾熱的情感,感動了無數讀者。吟誦并欣賞這些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自然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存家園,愛護自然從我做起這種口號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只是口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改后,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就設計安排了這樣的一個單元,就是來講述人與自然關系的文章,沒有多么重要的名著節選,沒有為了應試所硬性學習的知識,只有簡單的科學文藝作品,讓學生去用心感受。其中有《敬畏自然》《大雁歸來》《喂——出來》《旅鼠之謎》《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科海泛舟》。這一系列的文章是從生活中的真實現象入手,充滿科學色彩,很是吸引學生,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去探索,教師也就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生活,讓學生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正視我們身邊的一切,去拯救他們,保護他們,對于新世紀的我們來說,這是責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文情懷的一個層面,這種滲透式的教化和影響,它的意義是長久深遠的。
總而言之,人文情懷在語文教材中的顯現并不是偶然之舉,人文情懷在教材中顯現的必然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關注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情懷,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章后運用部分用學術術語來說稱為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全新的課程形式,綜合性學習單元走進初中語文教科書是語文基礎教育的大進步。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它吸引著教育工作者投身其中,不懈探索。
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它的主題內容是“好讀書,讀好書”。“新課標”中在“綜合性學習”部分有這樣的說明,“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關于讀書的這次綜合性學習,以“求知”為活動中心,以讀書為活動脈絡,編者編排了看名人怎樣讀書、七嘴八舌話讀書、“網上閱讀”大家談和與書籍結伴而行四個活動。在這么多豐富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的好習慣,積累了學會讀書的好方法,“求知”愿望在閱讀中得以實現。引領學生閱讀到了好書,被濃厚的情懷和歷史所感染和熏陶,創立自己獨具特色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閱讀更加多樣化多種類的書籍,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引導學生會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進而從中汲取知識,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塑造真善美的心靈。同樣,“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現真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量做到讓學生自主參與和相互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過程,重點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兼收并蓄中做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造性,進而讓學生的興趣得以激發、情操得以熏陶、心智得以啟迪、感悟得以積淀。其中我們更應重視的就是,全部教學活動過程要“使學生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綜上所論,以上證明了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依據人文情懷編排了“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
所以說綜合性學習在新課改后的語文教材中有重要作用及價值。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二是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全方面發展。三是有利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培養學生體驗感悟生活能力。四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及更新。
新課程改革之后,不僅在教材編排方面編者用盡心思讓選文更加豐富,更成體系,更加吸引學生,文章的多樣化不僅讓學生能找到自己所喜愛的,而且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學過程中也更加突出強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貼近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人文情懷的傳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應成為課堂的主導,為學生傳達情懷,讓感性伴隨對語文的喜愛;教師應一切從文本出發,深層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情懷,使得教與學不離書本;教師還應開發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合作探究抑或實踐活動;明確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讓三者有機結合,這樣會有助于學習活動的行之有效。
老師應仔細探究教材,挖掘在這之中深層次的人文情懷,與時代特征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靈活運用于語文課堂,這樣語文課堂才能更有情懷,更有魅力。相信如此的語文課堂定會使每一個學生愿學語文,會學語文,愛學語文。我們將為了這一共同目標竭盡所能。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發展才剛剛起步,我相信教育者會在心中常懷人文之心去摸索去探求,讓語文學科成為學生喜歡、充滿樂趣、兼具感性與理性并且切實貼近生活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