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茹潔
(山西省畜牧獸醫學校 030024)
我國是世界養雞大國,長久以來,我國蛋雞飼養量和雞蛋產量都居世界首位。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禽蛋產量為3128 萬t 左右,比2017 年增加近132 萬t,增加4.3%。占中國禽蛋總產量的81%左右。禽業的發展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但長期以來,在雞蛋生產過程中,因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由蛋殼品質問題(如破損、硌窩、砂皮、色澤差、軟蛋、畸形蛋等)不能形成商品蛋上市的比例占了總產蛋量的6%~10%,給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每年因此損失約10 億元。阻礙了蛋禽業的發展,蛋殼品質已成為蛋雞產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改善蛋殼品質已是當務之急。
蛋殼質量的優劣會影響入孵蛋的出雛率。如果殼蛋過薄很容易受到微生物侵襲,同時蛋內的水分也特別容易蒸發,微生物和失水均會導致種蛋孵化率下降。此外,種蛋還需收集、運輸、消毒、入孵等一系列的操作過程,如果蛋殼過薄則特別容易造成種蛋破裂,而裂殼蛋的數量也是影響種蛋孵化的重要因素。通常在產蛋周期開始時,蛋殼質量與蛋的形狀有關。到了后期會隨母雞年齡的增加,蛋殼質量逐漸下降會嚴重影響蛋的孵化率[1]。
蛋殼品質指標包括蛋殼比重、蛋殼變形值、蛋殼的厚度、蛋殼抗裂強度、單位表面積的蛋殼重等,這幾種因素中厚度是最為重要,0.3~0.4mm 為正常蛋殼的厚度。即使很微小的厚度變化也能影響蛋殼的破損程度,如殼厚下降0.02mm,種蛋的破損率可增長2%~3%,而蛋殼厚度下降1.0mm 左右破損率可能高達10%。
蛋殼質量的好壞長期以來一直影響禽蛋業的經濟效益。家禽品種、疾病、家禽的飼養管理及禽舍環境溫度、各種禽病均能影響蛋殼品質。家禽不同的產蛋期尤其是飼料中各種營養成分及含量都能顯著影響蛋殼質量[2]。當禽類遭受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毒的侵襲和禽類患有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疾病時,蛋殼質量都會受到影響,有沙皮蛋、軟蛋、畸形蛋等,甚至還會出現蛋殼顏色明顯變化;飼料中黃曲霉素超標時,蛋殼質量也有所下降[3]。飼料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和配比對禽類蛋殼質量的影響最大,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種礦物質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含量[4]。
齊廣海研究員帶領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團隊在微量元素鋅調控蛋殼品質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現,蛋殼的重要部分是由碳酸鈣和基質蛋白組成,二者嵌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使得蛋殼具有一定的厚度、強度。基質蛋白是通過調節蛋殼腺內碳酸鈣晶體的大小、方向及構象,調節蛋殼微觀晶體結構,從而影響蛋殼品質。鋅可顯著提高血漿和蛋殼腺內Ca 的活性,提高蛋殼腺內Ca 基因表達,而促進蛋殼腺內CaCO3沉積;同時,鋅可提高血漿和蛋殼腺內ALP 的活性,通過調節蛋殼腺內ALP 基因表達而影響OPN 及OC-116 基因的表達;最終,調節蛋殼的微觀結構,改善蛋殼品質[5]。這一研究結果從基質蛋白角度為揭示鋅調控蛋殼品質機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為后續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手段研究鋅調控蛋殼品質的機理提供了基礎。
3.2.1 營養
要嚴格按照蛋雞的飼養標準科學的給蛋雞提供全價營養的配合飼料。飼料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維生素含量都會影響蛋殼的質量。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鈣、磷、錳、鋅及VD3等。鈣是形成蛋殼的主要成分,所以在這些因素中,首先應注意保證產蛋雞飼料中鈣的含量,隨著蛋雞生理周期的變化,產蛋雞對飼料中鈣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充足的鈣源在產蛋后期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保證產蛋雞對鈣的吸收率應選擇一些優質的鈣源如石灰石,但要注意檢測其中有害物質鎂、氟的含量,不能超標。并且在對產蛋雞補鈣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時間與方法。一般認為下午時間段蛋殼沉積最多,如果下午補鈣,鈣質會經小腸吸收后直接進蛋殼腺形成蛋殼,可以不經過鈣質沉積于骨中再從骨中動用的步驟,經過實踐證明結果顯著。
3.2.2 管理
(1)產蛋期與夏日高溫,在產蛋期,應定期檢查蛋殼質量,了解劣質蛋殼的比例,調整日糧中鈣、鎂、VD3的含量,夏天氣溫較高時可以在飲水中加入小蘇打、電解質和VC既能減輕雞的熱應激,又能提高蛋殼質量。
(2)應盡量減少或杜絕在飼養過程中對雞造成的各種應激,減少應激反應可有效提高雞群自身素質,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3)將環境溫度控制適在適合產蛋的溫度,一般在16~24℃。
(4)在對產蛋雞使用藥物進行一般性疾病治療時,可以直使用抗生素來替代影響蛋殼質量的磺胺類等藥物,但在實際操作中也要謹慎使用,以避免濫用產生的抗藥性。
(5)在其他方面有光照要恒定,飲水清潔、通風良好,飼養密度適宜等管理要求,以確保雞群處于良好小環境中,確保產蛋質量。
3.2.3 疾病控制
產蛋期要注意新城疫病和傳染性支氣管及白痢等疾病的侵入,嚴格執行防疫消毒衛生制度,并按要求接種疫苗,打掃環境衛生,保證用水、用料安全,杜絕一切傳染來源,保障雞群健康。
3.2.4 中藥調理
近年來,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在畜牧業上的應用不斷擴大,中草藥不僅具有促進動物消化吸收、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性能的作用,還能有效改善動物健康狀況、調節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已有不少學者在研究中草藥對蛋雞生產性能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對蛋殼品質影響的研究。用當歸、陽起石、淫羊藿、菟絲子、益母草、刺五加和何首烏等多味中藥組成綠色中藥方劑,用其飼喂蛋雞,觀察其對產蛋性能、蛋的品質及健康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試驗組產蛋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蛋殼顏色、破蛋率和畸形率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6]。索艷麗等研究了槲皮素對產蛋高峰期和產蛋后期蛋殼品質的作用,結果表明,產蛋后期0.04%槲皮素組平均產蛋率極顯著提高7.96%;0.02%和0.04%槲皮素組雞蛋破軟殼率極顯著降低[7]。
綜上所述,各國學者為了改善蛋殼品質,不僅采取了飼養管理措施,而且利用營養調控、電解質平衡及中草藥調理措施。盡管蛋殼質量有所提高,但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還需進一步加強研究蛋殼品質調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