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鵬 周漢興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62200)
ASFV 屬于非洲病毒科、非洲病毒屬,為DNA 病毒,有囊膜結構,基因為雙鏈線性DNA,呈發卡結構[1],共24 個基因型[2]。該病毒廣泛存在于病豬的糞便、尿液、分泌物及體內,并可在長期存活于病死豬尸體及部分肉制品內。ASFV 感染后病死率可達100%,康復豬長期排毒,并可起再次爆發。
該病毒對高溫及消毒劑耐受力差,對酸堿環境耐受范圍大,對有機溶劑耐受能力弱。ASFV 耐熱能力差,60℃條件下加熱10min 即可滅活。在低溫條件下,該病毒可長時間保持活力。
被感染的病死豬尸體、帶病毒肉制品、病豬排泄物、病豬分泌物、被污染的圈舍及運輸工具均可成為傳染源[3]。寄生蟲鈍緣軟蜱是該病毒傳播的重要中間宿主,且帶毒時間長,是該病毒難以凈化的重要原因。某些其他寄生蟲被發現同樣具備傳播媒介的作用。此外,ASFV 還可通過氣溶膠進行較短距離的空氣傳播[4]。
ASF 根據病程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由于發病急且病程短,往往未表現出明顯癥狀即已死亡,死亡率高達100%。急性型和亞急性型癥狀最為典型,表現為發熱(40~41℃),厭食,精神不振,皮膚發紅、出血、水腫,先便秘后腹瀉帶血,死亡率極高。慢性型癥狀有間歇熱、呼吸道癥狀、僵豬、皮膚壞死、關節腫大及懷孕母豬流產[5]。
急性型和亞急性型病變最為典型,胸腔及腹腔積水,心包積液,肺臟水腫有淤血,充滿泡沫狀液體,氣管內存在泡沫狀液體。淋巴結腫脹,切面呈花斑狀,且表面有出血點、出血斑。脾臟腫大明顯,質脆且易破碎,色澤變為深紅色至黑色,切面隆起且有較多黑紅色液體外流。腎皮質及腎髓質有出血點,肝臟及膽囊充血,膀胱黏膜點狀出血,腸道黏膜彌散性出血,漿膜有片狀或點狀出血,腦膜有點狀出血。
根據癥狀和病變可對ASF 進行初步臨床診斷,但多種繁殖障礙性傳染病存在類似癥狀及病變。因此需要實驗室化驗,進行鑒別診斷,并確診。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紅細胞吸附試驗、熒光抗體試驗、常規PCR 檢測法、熒光定量PCR 檢測法、數字PCR 法、生物傳感器法、原位雜交法及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等[6]。
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力是動物傳染病的有效預防手段。近幾年,ASF 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極大地負面影響,加快疫苗研制工作意義重大。目前,我國在ASF 疫苗研制方面已經取得了諸多進展,例如,已成功分離出ASFV 毒株,制備出了候選疫苗,保護劑量已確定。其他相關研制工作也正在有序推進,但仍未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因此,尤其需要注重綜合預防措施。
ASFV 為外部傳入動物疫病,應當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發展動態,針對性的強化防堵措施,加強國際貨物、旅客隨身攜帶物品及國際郵件的檢查和檢測,避免疫情再度傳入我國。強化種群管理,減少外來豬源進入,嚴禁由疫區引入種豬。加強人員進出消毒及隔離工作,外來運輸工具進入需經過嚴格消毒,禁止一切不必要人員和物資進出。養殖場需要嚴格做好消毒滅源工作,及時清理糞便和尿液,定期進行消毒工作,開展滅鼠、滅蠅工作。一旦發現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及時上報,配合檢疫防疫部門做好后續工作。同時,注重相關疫病知識的普及,提高基層獸醫工作者和養殖從業者對ASF 的認識,并了解其危害,提高控制疫情的能力,避免出現疫情發現滯后和隱匿不報情況的發生。